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舌尖上的臨夏

舌尖上的臨夏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甘肅臨夏史稱枹罕,古為“河州”,這裡是中國的西北角,位於黃河上游,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帶,黃河和其支流大夏河從這裡流淌而過,與省城蘭州相距150公里。這裡是歷朝歷代設郡置縣之地,是“河湟重鎮”,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歷來商賈雲集,商貿流通繁榮,譽稱西部“商埠”,曾是隴上古絲綢之路南線上的“茶馬互市”,被稱為西部的“旱碼頭”,享有“花兒之鄉”、“彩陶之鄉”、“牡丹之鄉”的美譽,尤其是清真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獨具一格,製作方式獨特,特別注重清真食品的色、香、味,從食品生產原料和加工的各個環節都嚴格按伊斯蘭的規則要求操作,也是這一地區的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臨夏的美食尤其是穆斯林的飲食文化也豐富多彩,辣子雞、手抓羊肉、桶子肉等傳統烹調手藝深遠流長,自成風格、獨成體系。吃一口回味悠長,令人難忘。家常便飯有油炸乾果、散子、油香、鍋盔、河州句子、炒麵片、涼麵、兔耳朵、攪團、撒飯、扁食、雞腿麵、麵茶等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特別是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有志烹調事業的穆斯林烹調的清真系列菜肴,與南北大菜系列相比毫不遜色。這裡還有久負盛名的牛雜割、羊雜碎和發子面腸、釀皮、涼粉、甜麥子等許多風味獨特的地方小吃;由於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臨夏當地的牛羊肉格外鮮美,以此為原料的東鄉手抓肉、羊肉筏子、清真牛雜割、油麵茶等都是當地著名的美食。你不妨有機會來臨夏親口品嘗,親身感受臨夏飲食文化的原汁原味。

  臨夏人的飲食堪稱一絕,每逢佳節,街巷裡飄溢着油煎食品的誘人香味,客人到家,熱情的東家倒上“三泡台”碗子、五香茶,女主人很快端上來一盤剛出鍋的油香,又酥又軟,再抹上蜂蜜,又甜又香。遇逢佳節,即有油黃面白、品種繁多、香甜酥軟的油炸餜餜、酥脆味美的饊子。你正津津有味品嘗的同時,又端上來糖包、肉包各一盤,隨後端上來手抓羊肉、大塊辣子雞,最後端來尕面片,讓客人吃的可口舒心。這就是純樸厚道的中國“小麥加”濃郁的民族特點和色彩斑斕的民族風情,形成了鮮明的穆斯林飲食文化的特有風味。

  一、手抓肉

  手抓羊肉是臨夏頗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吃。有一種流傳:“說起手抓,想起臨夏”,“客人來了,不吃頓手抓,枉來臨夏”。手抓羊肉幾乎成了臨夏飲食文化的代表作。據考證,臨夏古稱“杷罕”,河州羊又稱“袍地羊”,曾是朝廷貢品,“梘罕赤髓羯羊肉”,歷來出名。尤其是東鄉羊肉膘肥肉嫩,肉質纖維少且細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微量無素,久食能壇強人體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具有溫腎壯涵,強體提神,補脾健胃,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等作用。據說,臨夏姑娘肌膚嬌嫩,靚麗多姿,臉上水露露的,與從小食羊肉有關。手抓羊肉一般帶骨,多切成條形或塊狀,因直接用手抓食而得名。用於製做手抓羊肉的羊大都選用羯羊,以羯羊羔最佳。手抓羊肉的做法、吃法名堂很多,各具特色,風味不同。最著名的有東鄉手抓、桶子肉、汆羊肉等。在招待尊貴客人時,一般上系列手抓,若單盤上席一般用羊肋條。手抓肉味美可口,色鮮肉嫩,肉纖維脂肪含量適中,無膳味、肥而不膩,鮮美無比,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據說久病虛脫者食頓“東鄉手抓”就會頓時恢復元氣,有常吃習慣的人,幾天不吃,叫你想得發慌,就是生在東南沿海吃不慣羊肉的人,一經得食臨夏手抓,美食美味使人流連難忘。

  二、平伙

  吃“平伙”是臨夏民間親朋好友聚會用餐的一種習俗,在農閑或雨雪天,由脾氣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平均出錢買羊,推選一個東家在他家裡製做,一般東家不出羊錢,負責加工,但肉照樣也有一份。肉囫圇煮好后,由東家搬到所有參加會餐者的面前,按人頭將整羊等分,在切割時必須每個部位都要切到,打成份子,人均一份,每份都有前件、後件、肋巴、胸岔、背子、脖子、尾巴七個部分,然後各吃各的份子,吃不完可以拿走。吃完肉后,在肉湯里揪面片,共同吃一頓會餐飯。從宰羊、製做、分肉、吃面都濃罩在一種熱烈的氣氛中,又說又笑、談笑風聲、互相打趣、熱鬧異常。當然“刮碗子”、“嗑瓜子”、“吃發子”是免不了,最後頭蹄、下水落東家。吃平伙,是東鄉人平等互助、團結和睦集體精神的典型寫照。平伙平伙,平起平坐。首先是平伙肉分為“股子”,無論貧富貴賤,一律平等,一人一份,份量相同;其次是平伙錢分攤后,可交現錢,也可放“八月帳”,即到了糧食大豐收時用糧食頂平伙肉錢。東鄉人豪爽豁達的性格,在吃平伙的風俗習慣中充分體現。

  三、吃雞

  東鄉族自古以來就對收拾雞很有講究,這樣收拾好的雞表面焦黃,還散發著一股淡淡麥草香,再用水裡裡外外認真地清洗三至五次后,就可以下鍋了。可下冷水鍋用急火煮,也可下開水鍋用溫火燉。水開了即撈細沫,放入囫圇花椒顆粒和細鹽,無須再放其它調料。這樣,色澤金黃鮮亮、油光酥軟、醇香撲鼻的白水雞就大功告成了。煮熟后的雞,要分解成13塊:兩隻雞大腿、兩個胯子、兩個雞翅、兩個雞小腿、兩個雞岔子、兩塊勺勺、一塊雞尖。其餘如雞頭、脖子、爪子之類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冒着熱氣、素麵朝天的清水雞往往是炕桌上最貴重的、也是最後一道菜。如果只有一個客人,主人再三勸讓,用硬性分配肉塊的辦法讓客人盡興吃飽之後,雞尖非他莫屬;若是客人眾多,主人還要視客人的長幼尊卑程度,按輩份分雞肉,讓長輩吃大塊,小輩吃小塊。待客敬客的象徵——把雞尖用潔凈的公筷揀夾禮讓給最德高望重的貴客。而那位讓到雞尖的貴客,也不會馬上吃,而是夾起雞尖推讓給認為比自己更有威望的同輩人,客人間的互相禮讓增加了寒喧和熱鬧的氣氛,也是一種客套和謙虛。其它客人誰都明白,因而是不會隨便接受謙讓的雞尖的。誰享用了雞尖,誰就代表全桌客人,接受了主人的盛情款待,說明吃了雞尖的人是主人家席面上的貴客,今天豐盛的美味佳肴就是為他的光臨而精心準備的。客人會為得到主人的尊重而感到榮幸和自豪。主人也會為自己的盛情得到了客人的認可而感到高興和滿足。

  四、三炮台蓋碗茶

  東鄉族酷愛喝茶從茶具、茶葉、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茶具一定要選“三炮台”,“三炮台”顧名思義,即它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對茶葉的要求是很講究的,雲南春尖茶和沱茶最上檔次。飲用時將茶葉放在“三炮台”的茶盅里,講究用剛剛煮沸的“牡丹花”開水沖泡。然後,用蓋子輕輕由前往後,由淺及深地慢慢刮,讓茶葉徐徐沉入茶碗底。這時撲鼻的茶香迎面飄來,促使你情不自禁地想喝一口。先用左手端起碗子底盤,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環成蘭花狀夾起碗蓋,斜着在茶碗上刮一下,汁清色碧、水氣裊裊,輕嚼慢咽,一股純正濃郁的茶香滲透五臟六腑,實乃人間一大享受。若是家中來了貴客,那更要奉上三香茶、五香茶、八寶茶,以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重。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干、枸杞、葡萄乾、無花果等,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非當今五花八門,品種繁多的飲料所能媲美的。茶葉含咖啡鹼、茶鹼、揮髮油等,有興奮大腦和心臟作用,既能解渴消暑、強心利尿,又能舒筋通絡消積食。因而東鄉族老人壽星多,與酷愛刮碗子的生活習慣分不開,東鄉族老人黎明即起,沐浴禮拜完畢要喝早茶。午餐、晚餐每餐必喝茶。

  五、牛肉麵

  臨夏的牛肉麵有着獨特的香醇風味,與蘭州牛肉麵差別很大,這裡的牛肉麵放有很香的辣椒油,湯料是用鮮牛骨放佐料熬製成的,不象是其他地方只用味精加水。一碗香氣撲鼻的牛肉麵,蔥末兒綠,辣椒油紅,麵條白看看就是享受。剛入座跑堂的小伙就會給你倒碗麵湯,麵湯是牛肉麵館的一道獨特口味,這種麵湯是從大清早就開始下面煮的,湯里下面量很大,麵湯時間很長后變成了黃色,上清下濃,那個濃的沉澱就是面的沉澱,喝起來口感很好,也是牛肉麵館里一道獨有的口味,具有極好的開胃暖胃品,賽過胃藥。另外再來點牛肉就是冬天最好的溫補佳品了。臨夏牛肉麵做法也很講究,蔥末兒一定要綠,辣椒油要紅,麵條要白,吃起來香味可口。

  六、牛雜割

  牛雜割性熱,是冬日裡驅寒的早餐佳品。吃牛雜割,講究"腮肉肚梁子,蹄盤油葫蘆",腮肉肌理細膩,燎颳得皮色黃而狀似海參,食時滋潤道;肚梁子厚達半寸,洗凈煮熟后潔白如玉,快刀切來,片薄如魷魚;蹄筋,晶瑩剔透像琥珀;油葫蘆(即牛賁門),煮時將脂肪翻進裡面,樣子像金色的葫蘆,故而得名。碗內放入雜割,再薄薄地割上一片油葫蘆,放在浮頭,舀入湯,打上香菜蔥花,紅綠黃白相間,令人胃口大開。牛雜割製作全在一個"火"字上,頭要燎刮呈黃色,再就是煮,俗話說得好:"牛頭不爛拿柴燒",煮雜割的功夫全在火功,只有用溫火慢慢地燉上一夜,煮出的雜割才會綿而不爛,味鮮而又醇厚耐吃。

  七、釀皮

  走在臨夏的大街小巷,你隨時可見到不少人團團圍坐在一條條長木凳上吃小吃的情景,那就是當地一種很有名氣的清真傳統風味小吃釀皮子。頗負盛名的臨夏釀皮子因做工考究、配料豐富、滑爽可口、柔中帶筋、價廉味美而一年四季很受男女老幼青睞。臨夏的釀皮子大都由回族師傅在家庭作坊中製作,然後是擺攤設點或沿街挑擔叫賣。這種釀皮子由釀皮、麵筋和蒜水(即各種調味品)組合而成,其工序複雜,包括攪面、洗面、洗麵筋、蒸麵筋、蒸釀皮等環節。蒸好的釀皮子和麵筋薄厚均勻,整張摞在一起,賣時再邊切邊盛在各種特製的深型碗碟中,碗底盛釀皮,上面放幾塊麵筋,再撒上鹽。用一種專用長柄小銅勺澆上蒜水(包括蒜泥、芥沫汁、芝麻醬、食醋等等),最後再澆上幾小勺辣子油,一碗色、香、味俱全,香辣爽口的釀皮子就盛好了。

  八、油炸食品

  臨夏少數民族婦女個個心靈手巧,廚藝精湛,經她們巧手加工,會變出各色各樣、造型別緻的麵食品。曾有“左擰是饊子,右擰是麻花”的之說。饊子是東鄉人麵食中的佼佼者,也是穆斯林的重要節日和宴請喜事中最上乘的麵食精品,色香味俱全,馳名河州。每當逢年過節之時,便是臨夏婦女們大展手藝的好時機。饊子既可現吃,直接用於筵席,款待客人,也可以作為禮品相互贈送,一般可保存八九個月,其色味不減。每逢喜事和節日家家必備,饊子為精美的油煎食品。饊子分“盤饊”和“酥饊”兩種。做盤饊時麵粉用溫水調和,再加清油、蛋清、花椒水拌勻,反覆揉和,切成圓條,抹油,盛入容器中封實悶窩,窩好后揉搓為筷子粗細,盤繞,用筷子套住整形,將一頭摺疊入油鍋中,稍炸,再將另一頭摺疊過來油炸,待定形后抽出筷子,再炸,待皮黃后撈出,形狀美觀,色澤黃亮,條桿勻稱,香甜酥脆。做“酥饊”時,調面時加入清油、蛋清、白糖,揉好面后切成圓條,窩好后揉條壓扁,盤繞下鍋油炸而成,疏鬆酥軟,入口即化,味美可口。製作饊子是整套複雜的工藝系統,全憑經驗掌握好“度”,還要掌握好火候,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佳品。還有花餜餜,就是用加不同顏色的面搭配成各種花卉、植物和幾何形圖案,然後放入油鍋內炸制而成。以色彩繽紛、香脆可口、製造別緻而著稱,單單聽“龍鳳呈祥”、“石榴開花”、“佛手”、“薑片”、“蜜圈圈”、“雞蛋餜餜”等等這些名稱,就令人眼花繚亂、心花怒放。那幅幅精美的圖案花紋,表達的是臨夏穆斯林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之情。

  九、包子

  河州包子”很早時就以麵皮好、餡子考究而馳名,並有包子、合子、角饃之分,以餡子外露者為合子,多以糖、核桃仁為餡;形狀為三角、半月形而有角者謂之角饃,有糖角子、棗角子、菜角子等;面上捏有褶者為包子。“河州包子”以牛羊肉和韭菜或胡蘿蔔或白蘿蔔混合剁碎攪勻為餡,裝籠蒸熟,盛入盤中,淋以椒油,看上去油黃面白,晶瑩剔透,吃起來更是清爽可口,味美實惠。

  十、羊肉筏子

  製作羊肉筏子是極講究的。得用新鮮全羊,先取大腸,經過多道手工整治,清洗潔凈待用;再將心、肝、腰子及精選肉剁細成肉餡,拌上細切蔥白、生薑末、精鹽、胡椒粉,調和好,仔細灌人腸內。將蒸熟的肉腸切段,成一寸許,待鐵鍋油熱時,加蔥花、鮮薑絲,入鍋炒熱至微黃,盛碗。澆上蒜泥、辣椒油、老醋,香氣濃郁襲人。

  十一、清湯羊肉

  “清湯羊肉”是這裡的城鄉群眾待客的上等佳肴。它是將新鮮羊肉清洗乾淨,放入量水鍋中用旺火燒開,打去泡沫,加進適量的鹽、生薑、花椒、大蔥、辣椒等作料,爾後改用文火煮熟,撈至案板,切成小薄片;將鍋內肉湯搖入盆內沉澱,待渣滓沉澱,肉湯清澈透亮時再倒入鍋內,將切成的肉片放入鍋內肉湯中煮開,連肉帶湯盛入碗內,再把事先切好的香菜、蔥、蒜苗放入碗內清湯表面,便可上桌食用

  十二、漿水面

  漿水並不難做,先準備好一隻罈子,舀一碗現成的漿水倒入其中做發酵引子用,再把新鮮的芹菜(山區則多菜挖苦苣菜)、蘿蔔、土豆、紫花苜蓿等蔬菜洗乾淨了煮熟,勾少許面水,稍晾一會兒倒進罈子里,攪勻了把壇蓋封好。冬天用棉被捂住,放在火爐旁,夏天就不必了,兩三天後啟開壇蓋,漿水就算做成了。漿水面的吃法多種多樣,可素食,用食油將蔥末炒成蔥花,然後調入漿水滾沸,象澆臊子一樣拌面吃,其味清淡適宜,也可把漿水直接調入鍋中,做成“一鍋麵”吃。這兩種吃法,最好是在吃了象“手抓羊肉”之類油膩食物之後享用,那味道,那感覺太棒了,真正是“金不換的漿水面”。漿水面的另一種吃法,是跟牛肉相配,將新鮮牛肉剁成肉丁,同樣用清油將蔥和牛肉爆炒,再倒入漿水滾沸,用來拌面,牛肉火大,漿水性涼,二者合一,正好中和,特別是在盛夏,不吃肉嘴饞,想吃肉又嫌膩,於是臨夏人人想出了牛肉漿水面這樣的獨特吃法,饞與膩的矛盾便因漿水而解決了。漿水菜既可做飯,又可充當飲料,是極好的夏令食品,它不僅能去熱消暑,解酒除油膩,而且具有幫助消化,清腸利尿之功效。在酷暑盛夏,喝上一兩碗漿水,或者吃上一碗漿水面,立即會感到清涼爽快,還能解除疲勞,恢復體力。每當喜慶節日,當你酩酊大醉之時,吃頓漿水面,即可解酒開胃。漿水對某些疾病也有療效。有的高血壓患者經常吃漿水,能起到清血脂、降血壓的作用。對便秘患者,漿水也有特種療效。有的醫院還用漿水配合藥物,治療燒傷病人,效果良好。

  十三、攪團

  有人說臨夏人不會吃,把好端端的面倒入鍋中攪作一團,燒熟了,分明是漿糊,卻硬要說成是飯,是徹頭徹尾的懶漢之舉。怎麼說呢,這話也對也不算錯,攪作一團,固然如此,要不怎麼叫做“攪團”呢?但絕不是漿湖。做攪團,有許多必不可少的工序。做好了,清爽可口,的確好吃,為臨夏人所偏愛。做攪團有許多講究,所用麵粉必須是粗糧,豆面、玉米面、蕎麥麵均可,適量和一點小麥面,但千萬不能全用小麥面,否則,正好應了前面的話,就會做成漿糊。這裡的人們最喜歡吃用豆面做成的“攪團”。做時,先在鍋內盛適量水,加食鹽後生火燒水。待水沸時一手將準備好的麵粉均勻撒於鍋內沸水中,一手持擀麵杖攪拌鍋內的沸水,邊撒邊攪,直到把面攪作一團,停撒麵粉。然後儘力攪拌,謹防麵糰藏在其中,再倒入適量的開水,蓋上鍋蓋,用溫火慢慢悶燒,讓面全部熟透,再行攪拌,令其軟化、粘性增強時熄火停止攪拌。至此,攪團就算做成了。接着以鐵勺蘸上備於碗內的開水或準備好的臊子湯水,將攪團用鐵勺背均勻地攤壓碗或碟內,再放入備好地蒜泥、油潑辣子、臊子等,即可食用。有人喜歡澆上酸菜漿水吃。還有人在吃攪團時,澆上用土豆丁和羊肉丁做的臊子,其味兒甚絕。吃起來光滑如魚,酸辣可口,有一股淡淡的豆香味,縈繞口中,讓人回味無窮。

  十四、糝飯

  跟攪團相似的一種飯食叫“糝飯”(又叫撒飯),所用麵粉跟攪團一樣,做法也相似,只是比攪團稀得多。加入土豆塊、肉丁之類的食物,舀入碗中,澆上辣油,調上鹹菜、腌菜,也很好吃。特別是在天陰下雨,或是在寒冬臘月,吃一碗燙燙的撒飯,周身頓覺烘熱,精神為之一振,不愧是一種極好的冬令食品。

  十五、雜麵旗花

  雜麵旗花是這一帶農村中長吃的一種飯食。它是在白面中拌入兩成或者三成豌豆面,揉擀薄后切成菱形小塊。在鍋內涼水中加以少量洋芋條或洋芋塊,待這些洋芋條或洋芋塊煮熟后,將切好的旗花面下入沸騰的開水鍋中,煮熟時調入漿水,再調入油炸蔥花即成。然後盛入碗內,再調油潑辣子、蒜泥、鹹菜等調味品。吃時酸辣可口,並有消暑去膩,解酒開胃之功能。

  十六、涼粉

  涼粉也是夏秋季節人們最愛吃的一種涼食。它是將豆類澱粉或蕎麵粉用涼水攪勻,攪撒入有鹽和明礬底開水鍋中,成糊狀,能立住筷子后,燒煮十分鐘左右即成。然後再盛入用涼開水沖洗過而未擦乾的瓷盆涼透,待全部涼后切成條狀或塊狀盛入碗碟中,調以蒜泥、油潑辣子、醋或將水、鹽等調料后食用。其形色清白透明,潤滑柔軟,食后辣香滿腹,散熱爽身,可謂盛夏酷暑中的涼食之一。

  十七、扁食

  扁食是河州民間傳統的風味小吃,它不盡相同與混沌、餃子,且做工非常考究,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真稱得上是河州風味小吃中的一絕。扁食是把擀好的面切成三指大小的梯形麵皮,小頭添上色鮮味美的餡子,捲成圓筒,稍留大頭邊沿,捏緊兩頭,摺疊而包成的。包扁食的秘訣,一是餡子不沾在麵皮上,二是用滾水煮而皮不爛,三是煮熟的扁食潤滑不變形。這樣包好的扁食煮熟后,形似小孩的肚母臍,又圓又鼓,再配上兩邊的耳朵,活象金魚戲水,似動非動真叫人眼饞。河州扁食的特點是餡子配料季節性強,以嘗新為主,其次是以不同食客的嗜好、口味,以食補,食療相輔。常以新鮮羊肉拌韭菜嘗新,以豆腐拌蘿蔔鍵胃消食,以菠菜豆腐滋陰養血。也有以碎肉或動物油拌白菜、芹菜、蘿蔔、洋芋為餡料包成的家常便飯,還也有以海鮮、山珍等高檔營養餡料的。扁食的吃法有三種:首先如吃餃子似的用辣椒、醬油、醋汁蘸着吃;其次以肉丁、豆腐、粉條或其它菜炒成蠅頭抱爪的臊子湯澆在碗里吃;后一種吃法是在碗里盛上有一定吉祥數字的扁食,在扁食上面放入幾根細絲麵條,然後再澆上臊子,拌上佐料吃,名曰金線釣魚,諧音是財源有餘,意思是誠心祝願貴客吉祥如意,萬事亨通。

  十八、糖瓜

  糖瓜是用當地出產的一種叫“糜子”的小秋作物加工製作的。“糜子”舂去籽殼后就變成了黃澄澄的小米。小米生性糯軟且含糖量很高,是糖坊製作飴糖(糖瓜)的主要原料。傳統的飴糖業分“糖坊家”和“花糖家”,就是用糖坊家生產的生糖,再加上核桃仁、紅棗肉、胡麻、芝麻、花生、杏仁等,與優粉、雞蛋、清油和在一起,加工成各種花色、口味和形狀不同,色、香、味俱佳的“花糖瓜”出售。“糖瓜”具有滋陰清火、潤肺止咳之效,是冬季里老幼和婦女們極好的滋補佳品,遠銷到周邊地區,尤其是深受甘青藏胞們的歡迎,每逢過年過節,他們專程來臨夏購買這種食品。

  十九、鍋盔

  河州“鍋盔”,也稱“鍋塊”,是當地回、漢民族人民十分喜愛的麵食類製品。製作時在發麵中加入苦豆、蔥花和清油等,再用一中間凸起的小擀杖擀出一個圓窩,上鏊打熟,看上去火色鮮亮,吃起來香酥可口,且久放不壞,是臨夏人一年四季居家出門和走親訪友的美味餐點。如遠離家鄉,以能常吃到“鍋盔”而慶幸。

  二十、涼麵

  涼麵是境內各地人們在夏秋季節里普遍愛吃的一種飯食,也是廣大農村中招待貴客時經常做的一種飯食。它是以優質小麥面擀切成粗細厚薄適中、長兩尺左右的麵條(加入一兩隻雞蛋后擀切成的麵條味道更佳),用快火煮熟后撈入準備好的涼開水中稍淘后取出,拌上食油(胡麻油最好),稍微涼一會兒即成。盛入碗內調入蒜泥、芥沫、油潑辣子、醋或將水、鹽等調料,與其他菜肴一起食用,味道不錯。食用的時候,專門要喝煮過麵條的麵湯,因為麵湯有助於消化。

您正在瀏覽: 舌尖上的臨夏
網友評論
舌尖上的臨夏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