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敬謁淮安周恩來故居

敬謁淮安周恩來故居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敬謁淮安周恩來故居

  葉重豪

  秋雨綿綿,蘇北大地籠罩在秋風秋雨的秋意之中。趁着國慶節長假,我偕友人一同專程來到淮安,敬謁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故居。

  周恩來故居坐落在淮安市中心的駙馬巷內,我們雇請了一輛人力三輪車向駙馬巷駛去,沿街高樓聳立,綠樹成蔭,市井繁華,彩繪的招牌,令人目不暇接,使人感覺到淮安是一個充滿現代氣息的都市。一會兒功夫,人力車停在大街上一個與小巷交叉的街角,駕車的師傅說:“穿過這條巷子就到總理的故居,你們下車自己走進去吧!”付過三元錢的力資費后,我們前行約三分鐘,就來到駙馬巷,這是一條寬不過三四米的小街巷,兩邊都有人家居住,保留着清未民初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白牆黑瓦小平房。

  我站在周恩來總理故居門前新開闢的一小塊空地上,仔細端詳總理的故居,外觀看上去就是一排青磚黑瓦土木結構的普通小平房,門楣上方懸挂着一塊硃紅色的牌匾,上面由鄧小平寫書的七個大字“周恩來故居”。懷着一顆敬仰的心,我隨着人流走上三步台階,跨過石板的門坎,走進周恩來故居參觀,剛進入大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塊高大的屏風,上面鐫刻着江澤民同志的親筆題詞:“學習周恩來同志的崇高品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轉過屏風,是兩個東西相連的老式宅院,故居管理處講解員說,東宅院大門向東,依附馬巷而建,原有四進房屋二十間,第一進玉門庭,也就是參觀者現在所處的位置,第二進的三間房屋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廳房,第三進的三間是周恩來誕生和幼年生活的地方,第四進三間是周宅主屋,也稱堂屋。西宅院大門向南,原有二進十二間房屋,是周恩來二叔祖父家的房屋。這兩個宅院是周恩來的祖父周攀龍與其二哥周亥祥,在清朝道光年間從浙江紹興遷居淮安后兄弟二人合買的,周恩來的祖父周攀龍時任淮安縣師爺后當知縣。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誕生在駙馬巷這個中等水平的人家,他在這裡度過了十二個春秋歲月,從他記事起,家庭已經開始衰敗,到他父親這一輩,也沒有置過田產,時常靠拿東西去典當過日子。這些房屋到解放初期,已經破敗得不成樣子,當時的淮安縣委準備進行維修,消息傳到周恩來那裡,周恩來讓秘書打電話給淮安縣委“約法三章”:一不要讓人去參觀;二不要動員住在裡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壞了不準維修。直到1976年周恩來逝世后,1978年淮安縣委才撥款對故居進行復原維修,闢為周恩來故居,1988年1月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隨着人流穿過門庭,依次向里參觀,向西北拐不幾步,有面西三間房屋,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這裡陳列着周恩來當年讀書用的單人學桌。周恩來剛滿五歲時就入家塾館念書,取學名恩來,字翔宇。屋裡陳列的書桌、書櫥以及木製睡炕,都是按原貌復原陳列的。

  由“讀書房”向西跨過一道方形腰門,便是周恩來父母住的面南三間房屋,東面的一間是周恩來誕生的地方。房間里掛着周恩來父母的照片。屋裡的銅臉盆、銅油燈、被褥等簡樸的陳設,都是按當年的原樣擱置的。西面一間是周恩來父親周劭綱的讀書休息室。

  從“誕生地”向西橫穿一條狹長的南北走廊,周家的主屋便出現在眼前。這是周恩來祖父的住處。南邊有兩間“亭子間”,東邊一間是周恩來過繼母陳氏(小嬸母)的住地。周恩來不滿一歲時,小叔父周貽淦得了肺病,病情日趨嚴重。陳氏婚後無子,為了“沖喜消災”,周劭綱夫婦便把幼年的周恩來過繼給小叔為子。過繼后不到幾個月小叔父就病故了,周恩來就一直跟着過繼母陳氏生活。陳氏出身於書香門第,能寫會畫,愛好古典詩文。周恩來三四歲時,她就教他認字、練習書法,並經常給他講故事。五歲時教他吟誦唐詩宋詞。由於過繼母陳氏在周恩來幼年時就為他打下了很好的知識基礎,他八歲就能閱讀小說。西面一間住着周恩來的乳母蔣江氏。她出身貧寒,為人耿直,曾教給兒童時代的周恩來不少社會常識與勞動技能。周恩來幼年失去了慈母,蔣江氏給了他慈母般的關懷,因而對這位勤勞樸實的乳母感情深,一直稱她為蔣媽媽,聽說建國后官至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還關心蔣媽媽的生活,給她寄過生活費,可見周恩來是一個知恩報恩的偉人。

  在過繼母陳氏住房“亭子間”后檐有一眼水井,井石欄上被繩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井水清澈見底。離井台不遠的廚房門前,有一塊不大的菜地,周恩來當年曾跟着蔣媽媽從這眼水井裡打水澆瓜種菜,小小年紀就挑起生活的重擔。

  西宅院現闢為周恩來同志紀念展覽陳列室和周恩來墨跡碑廊。周恩來紀念展覽陳列室,主要介紹周恩來誕生到十二歲離開淮安時的情況。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周恩來誕生在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城內駙馬巷7號,取名“大鸞”。不滿周歲,過繼給重病中的小叔父,幾個月後小叔父病故,由過繼母陳氏養育。五歲入家塾館念書。六歲跟着父母、過繼母以及兩個弟弟,一家六口人,搬到淮陰,先在外祖父家居住,后又搬到西邊的陳家花園。九歲這一年,生母萬氏和過繼母陳氏,由於生活的愁苦勞累,不幸相繼去世,他只好帶領兩個弟弟返回淮安老家。作為長子和周恩來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擔,處理家務。周恩來十歲時,表舅龔蔭蓀叫他到自己的家塾來讀書,用當時的話說,叫“寄館”,龔家的家塾教師周先生是位憤世嫉俗的秀才,在周先生的許可下,他閱讀了大量歷史、小說和其他文學讀物,文化水平一天天提高,視野一天天擴大。周先生寫法很好,他根據學生寫字的特點,確定臨摹何種字帖,周恩來的書法風格就是在周先生指導下定型的。1910年春,住東北奉天工作的四伯父周貽庚託人把周恩來接到東北念書。從此,周恩來告別故里,就學他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直至接受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翱翔,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

  看完周恩來紀念展覽陳列室后,我們又來到周恩來墨跡碑廊瞻仰。進入碑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來1917年給同學郭恩寧的臨別贈言“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碑刻。碑廊中碑刻共24塊,內容涉及言志、勉勵、倡導;時間跨度從青年、中年到老年;書鳳清朗豐潤,雄渾樸茂,熔顏魏於一爐,於平穩出險峻,看后讓人留連忘返,深受教育。

  從周恩來墨跡碑廊參觀完畢出來后,我又站在周恩來故居那灰色的大門前,讓友人給我照了一張相以作留念,此時,天己放晴,順着停車場的方向望去,又見一隊少先隊員正舉着紅旗向故居走來,那樣艷的紅旗映襯着紅領巾在我的眼前變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周恩來那宏鍾般的聲音響徹在神州大地的上空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您正在瀏覽: 敬謁淮安周恩來故居
網友評論
敬謁淮安周恩來故居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