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莊稼的故事——地瓜

莊稼的故事——地瓜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地瓜,大名叫“番薯”,還有地方叫山芋、白薯。因為是地底下結出的瓜,我們這兒就直接叫做“地瓜”,可見山東人的直率,給莊稼取個名也是嘎嘣脆!

  按播種時間,有春地瓜和麥茬地瓜之分。春地瓜,是在清明后就種了,“芽子炕”(1)的芽子一尺長左右就可以採下來了。農民左手拿着一把芽子,右手抽出一根將根部插進壟里,後邊的人澆水,用土捂住撫平,這一棵就種好了。依次,一條一條壟溝都是如此。如此以來,一塊地很快也是綠意蔥蘢了。而麥茬地瓜,顧名思義,則是在麥收以後種的。這個時節,芽子炕早已廢棄。可以到春地瓜地里,尋找秧苗。此時秧苗早已長大,很多已經分叉,長的也有一米多了。用剪子截取半米,不影響繼續生長。將剪下的秧苗,再剪斷成一尺左右,一截一截栽入壟溝。即將到來的雨季,會勤奮不斷地澆灌滋潤,沒有根的秧苗會藉機借力,很快就會成活、發芽、生長。

  夏天,秧苗長得飛快。不知不覺,就覆蓋了黃土地。不用怎麼精心管理,如果野草太茂盛,只需挑開秧子除除草就可以了。只要秧子長得足夠蓬勃,也就把野草的氣焰壓了下去,它們就不敢囂張,瘦瘦得偏安於地邊一隅了!

  地瓜,是把勁使到地底下的作物。盛夏,你只看到葳葳蕤蕤的秧葉,碧綠如毯,溫潤如玉,不知道地瓜是否長出來。到了初秋,性急的農民會撥開秧子,在壟溝一側,摸到鬆軟的土層,摳一摳,露出粉紅的一塊。再看,一個土豆大的地瓜露臉了。弄出來回家煮着吃,清香味有餘而面香味不足,顯然,澱粉還不夠充裕。

  中秋節一過,玉米早已入倉,穀子高粱花生等等也收穫回家。冬小麥播種了,有的已經長出稀稀拉拉的嫩綠的麥苗。收地瓜才到了時候。老百姓有個說法:霜打了秧子地瓜才甜。因為這個時候,地瓜,已經在地底下吸收了春夏秋三季的營養,汲取了天地風霜雨露的精華。

  瓜秧兒黃了,有的被霜打了,成了黑褐色。於是,秋季,唱響收穫最後的絕唱。砍秧子,刨地瓜。壟溝被夷平,一地的滾瓜溜圓,碩大豐滿;一坡的歡聲笑語,好喜人!

  春地瓜,圓潤飽滿,澱粉充足,往往被切成片,晒乾就是潔白的地瓜干。而麥茬地瓜,個小細長,甘甜綿軟,更適合煮着吃。則一筐一筐續下地窨子,慢慢吃,細水長流。

  我們這一代是地瓜養大的。記得我童年的時候,自暮春開始瘦,是因為地窨子里的地瓜吃沒了;到秋天臉色逐漸紅潤,因為家裡飯桌上又有地瓜了。儘管母親變着法子給調劑生活。有時候母親會把豇豆和晒乾的地瓜干混在一起煮爛,有着豇豆的甜香,地瓜乾麵豆豆的也好吃了許多。只是不常做,因為豇豆太稀罕了。夏天,母親會用地瓜澱粉做涼粉,做好后,冰到剛從井裡打出的涼水裡,然後混上蒜泥麻汁涼拌,非常好吃!非常清口!非常開胃!

  自小和地瓜建立起來的感情,依依難捨。儘管進城多年,但是,我家飯桌上,地瓜依然是我的最愛!

  (1)“芽子炕”:一種培育地瓜種芽苗的炕,比睡覺的炕大。把地瓜埋到沙土裡,讓其發芽。因為在初春培育,地瓜不發芽,還要在下面燒火加熱,原理類似於火炕。

您正在瀏覽: 莊稼的故事——地瓜
網友評論
莊稼的故事——地瓜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