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為“地雷戰”發源地正名

為“地雷戰”發源地正名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說起地雷的發源地來,還得從戰爭故事片《地雷戰》說起,這部蕩氣迴腸的影片許多人都看過,影片中一個個當地民兵布設地雷的片段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地雷大顯神威,看后揚眉吐氣。這部影片是在海陽市趙疃村拍攝的,故事片的原型就是趙疃村民兵,前幾天,我到海陽去參加戰友聚會,臨近海陽縣城時,看到到處懸挂着“地雷戰旅遊景區” 、“地雷戰遺址”的牌子,借電影打造“地雷戰紅色旅遊線路”,宣傳《地雷戰》的故事。看了影片和海陽市對《地雷戰》的宣傳后,大家都會很自然地認為石雷的發源地就在海陽,其實不然,而石雷的真正發源地在平度市大澤山鎮高家村,要知故事的梗概還得聽我從頭說起。

  我以前聽過許多家鄉老人講述造石雷的故事,對大澤山鎮高家村是石雷的發源地確信無疑。近日,為了正是這一點,我又重新查閱了《平度縣誌》和許多史料,有關史料記載:“ 大澤山是膠東半島的西部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日寇曾在大澤山周圍設立了20多個據點。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1941年大澤山地區民兵率先打響了‘地雷戰’”。

  從《平度縣誌》中了解到:“大澤山區民兵在抗日戰爭中,使用的主要戰法是地雷戰和麻雀戰。開始,民兵們使用的是鐵雷,後來,由於敵人的封鎖,鐵雷運不進來,便充分利用山區放炮大石頭的優勢,逐步摸索創作出石雷的製作,石雷的製作方法很簡單,即在一塊石頭上鑿一個窩兒,裝上炸藥,安上雷管,拉出一根導火索即成。敵人只要一絆導火索,就會拉響雷管,引起爆炸,被碎石塊打死打傷。”

  還聽當地人傳說,在當時的實戰中,為了充分發揮石雷的作用,民兵們創作了許多巧妙的使用方法,最初是絆雷,就是在敵人的必經之路上,拉好雷弦,雷弦一般使用馬尾或絲線,這樣不易被敵人發覺,敵人只要用腳一絆,石雷就可爆炸。後來,敵人因吃了苦頭,學會了起地雷,民兵們便又創作了前踏后響雷、子母雷、連環雷、門雷、水雷、滾雷等多種使用方法,使敵人防不勝防,敵人驚叫道:“千不怕,萬不怕,就怕大澤山的石雷開了花!”大澤山區民兵開展“地雷戰”的故事一炮打響,他們用簡陋的石雷打得日本侵略者落花流水,粉碎了敵人“多次掃蕩”陰謀。湧現出高祿雲、周維緒、高中英、張炳春、於海亭、張增慶等一大批威震敵膽的“爆破大王”和“民兵英雄”,被膠東軍區授予“銅牆鐵壁的高家民兵聯防”光榮稱號,大澤山地雷戰使敵人聞風喪膽,當年,日軍曾在這裡用日文寫下“這裡有反對者”、“小心地雷”的字樣。大澤山區創造了膠東地雷戰的範例,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石雷之鄉”。

  1943年,在八路軍西海武委會的組織下,包括海陽縣在內的膠東半島各縣區的抗日根據地抽調民兵骨幹“取經”,重點學習怎樣製造石雷和埋設地雷。從此“地雷戰”在膠東各地得到推廣。

  "地雷戰"的發源地是大澤山,這一點毫無疑問,並逐步得到了史料的證實。在1995年8月22日《聯合報》刊登的《雷魂——海陽地雷戰記實》中記載:“1943年5月16日,海陽縣武委會在小紀區南埠村召開會議,介紹平度大澤山區擺地雷陣、殺敵保國的經驗。”1995年,人民日報在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時,刊載了《訪<地雷戰>中趙虎原型之一于化虎》一文,于化虎多次提到地雷是從大澤山區帶去,並對大澤山區民兵表示敬意。

  平度大澤山區和海陽地區都是當年“地雷戰”打得轟轟烈烈的地方,應該說“地雷戰”首先在平度大澤山區打響,後來,不過又在海陽發揚光大的。1962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地雷戰》時,把拍攝地選在海陽,無形中給大家一個錯覺,就認為地雷戰是海陽的地雷戰,而大澤山作為地雷戰發源地的地位被慢慢淡化了。

  平度大澤山民兵發明的地雷戰,在整個膠東抗日戰爭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創造了用“地雷戰”打擊敵人的成功範例,理應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撰寫此文的目的,就是要向社會呼籲:平度大澤山是“地雷戰”的發源地,歷史不應該把它忘記!

  喬顯德

您正在瀏覽: 為“地雷戰”發源地正名
網友評論
為“地雷戰”發源地正名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