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遠去的鄉村堡子

遠去的鄉村堡子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遠去的鄉村堡子

  文/溪水一石

  堡子,在我心中佔有重要位置,這是因為在我家老屋對面的塬邊溝灣就有座堡子,少年時常去那裡玩,聽老人們講與堡子有關的故事;剛參加工作,又是在一個叫蔣家溝的馬泉堡子教書。一個是我出生地,一個是我走向社會的第一站,由此我便與堡子結下了情緣。

  今年國慶前夕,我們去縣境內看了幾處即將消失的堡子。

  梁原鄉政府的正南面有座叫洞山的陡峭山峰,聽說這座山峰的頂端建有堡子,那天,我們特意前去攀爬,費了好大勁總算爬到了山巔。眼前就是一座建在山峁上兩米多高的大土台,約二十幾個平米,登上土台,舉目四顧,確有一覽眾山小之感。一個50多歲的回民漢子正在山坡放牛,他告訴我們,從這裡往南直到龍門的民樂塬,有九座這樣的堡子,傳說是唐代李元諒駐守良原(今梁原鄉一帶)時修建的烽火台。這土台究竟是不是李元諒當年修建無從考證,但李元諒當年駐守良原城確有史籍記載。如今在這洞山的大土台下邊,附近村民用磚石壘砌了不少簡易廟宇,既看不到牌位,也見不着神像,只有燒香祭祀用的灰碗和散落草叢中的香支。隨處可見飲料瓶食品袋之類的垃圾,看來這裡還不是寂寞冷清的地方。

  在上良鄉蔣家溝村的馬泉堡子,眼前的堡子面目全非,毀損十分嚴重,真叫我有點不敢相信。三十年前這座堡子里還是個有近200名學生的學校,北、西、東三面深溝,正南是又高又厚實的一字形城牆,成了隔絕學校與外界的屏障,只有城牆正中有個可容一輛木板車出入的門洞,用相當結實的硬木作門,除了此門別無出入口。城牆內五畝多大的院子內,除了那幾座土紅色拱門圓窗的民國老房子外,城牆的內側還挖了兩孔不大的窯洞,一隻用於住人,一隻用作伙房。當年辦學時,為了安全在三面溝邊還修了圍牆。每當放學后,校園裡寂靜無聲,溝邊松鼠野兔亂串,甚是寂寞凄涼,好在有我的師範同學S君與我同時分配在此為伍。可如今房子沒有了,城牆被挖得支離破碎,院子改做耕地,周邊參天巨樹也不見了蹤跡。據說住在附近的村民因為飼養家畜,為了方便,就在城牆上取土,久而久之,城牆逐漸損毀成這般模樣。

  而我家鄉老屋對面的堡子,規模要比馬泉堡子大許多,大概有近百畝。堡子外側不知是何時在城牆上挖的幾孔窯洞,住着一個大戶人家,城牆中間被開挖了一個有三米寬的豁口,算是進出的門了。城牆內早先住着好幾戶人家,後來慢慢搬遷只剩一戶至今仍住在那兒。堡子內靠溝邊是幾孔窯洞,南端的一孔沒安門窗,窯洞敞口,那是大眾碾米的地方;靠北端的四孔窯洞是生產隊專門榨油的老油坊,當年興盛時,養有不少拉磨油籽的騾馬,鄉間百姓常來賣油籽、買(換)清油,每到秋冬時節,從油坊窯裊裊升起的白色煙霧中總能聞到一股油香味。而今兩座相距10多公里的堡子卻是同樣的命運——殘敗不堪。

  像這樣的堡子,在靈台鄉間隨處可見。絕大多數是三面臨溝、周圍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看上去甚是壯觀。有些堡子是以地形而定,形制不規整,修建也不是多麼精緻,但絕對的堅固。一般是由當地老百姓在族人中有威望的人帶領下修建的,來敵侵犯時躲避,敵退後又回歸原地耕作生息。根據老人們的講述和查閱歷史資料得知,類似梁原洞山這樣的堡子,那是歷史上城防用的烽火台,多建於當時城池周邊高地,如今天縣城的四周,也有這樣的大土台,保存基本完好。

  除了這用於報警的烽火台外,哪鄉間許多城牆堡子又是幹啥用的呢?

  原來在冷兵器時代,堡子是非常好的防禦工事,小小的堡子,在關鍵時刻基本可以抵擋土匪叛軍的襲擊,一般千人以下的亂匪不會正面攻破一般的堡子。可以說堡子是明末清初以來(最初建於何年,無史可考)農村最好的防禦陣地,一般有多個村社組成,還要在幾個村社中選出堡長,能當堡長者,當然是當地有名望,又有功夫,經濟上有一定實力,有威信,能把所轄村民組織起來的人。堡子一般有一個開口,當有亂匪來襲時,村民們聚集在堡子中,還要把自家的糧食等賴以生存的東西搬進去,為了能長時間地生存,一般堡子里有都水井。當村民們聚集在堡中躲避危險時,堡門就用土石堵得非常嚴實。在堡牆上,存放着巨石、大樹榦等武器,後期有些堡子有土炮作為武器。堡子里一般都有村廟裡敬奉的神明,這也算是一種心理安慰,將人與神的命運共同捆綁在一起,也是村民們對本地所敬奉神明的一種虔誠信仰吧!因此,當堡子中的堡民打敗了盜匪的進攻,堡子保護了堡內的村民后,村民越加對神明虔誠敬仰。 而且,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堡中的老百姓往往會產生幻覺,比如,敬奉的關公,他們就會看到一個騎着赤兔馬的將軍在堡牆上守衛,敬奉的觀音菩薩,堡中的村民便會看到一個穿着大紅襖的新娘子模樣的女子,手持長槍,身騎高頭大馬,英姿颯爽地在堡牆上護衛着堡中的村民…… 民間常有這樣的故事流傳。

  這些有二、三百年以上歷史的鄉間堡子,為什麼在風吹雨淋中還依然能看到其大致原貌呢?原來,在修堡子時,先要將基礎挖深,用石夯打壓牢固,築牆所用的土都經過了處理。將黃粘土晒乾揀除雜物,在烈日暴晒下,用冷水猛澆,再反覆擊打攪拌,增加土的密度和粘度,然後晾曬到一定程度,用很粗的木椽夾擋,在裡邊填上半尺厚的濕土,幾個人用夯石擊打。這樣一層一層修建起來,牆體之間的土中還要添加麻絲,這就是堡子上看不到牆縫的秘密。堡子修起來還得將牆面用利器修光,為的是牆面遇水能夠迅速下流,減少雨水侵蝕。檢驗牆體是否合格,則由壯漢用錐子在剛築起的牆體上使勁扎,“入不過寸”就算合格。再說西北乾旱少雨,氣候乾燥等原因,遺存下來的堡子也就能看到很多了。

  關於堡子的歷史,由於時代較近,鄉村分佈較多,且是民間所建,地方志書少有記載。我們看到的幾處堡子都地處險要,與周邊地勢渾然天成。堡子的修建在人口相對稀少、技術低下、貧窮落後的靈台來說,無疑是一件相當艱辛的工程。

  通過對分佈在鄉村間堡子的了解,我覺得這堡子和長城是一樣的偉大,是“家”和“國”的關係,長城是中華文明的象徵,是防禦外來侵略的軍事堡壘,是國家的戰略防線;堡子也是防禦流寇盜匪的建築設施,是普通民眾賴以生存的基礎,在保護民眾安全、傳承傳統文化、凝聚民心、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一體,國建長城,家修堡子,其實質意義完全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在讚美長城的同時,不應忘記這些鄉間堡子。

  儘管鄉村間分佈着不少富有地域特色的堡子,並且在非常時期也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是鄉村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但長期以來卻受到人們的忽視。今人不但沒有保護好,更沒有使其得到充分地利用和開發,認識的不足和微小利益的驅動,導致破壞也極為嚴重。今天我們望着城牆堡子的遺迹,除了處處顯示出歲月的滄桑外,剩下的全是滿目蒼夷、不忍細看的殘軀了。當然,堡子如今只是記憶鄉愁的精神財富,早已失去了它原本防禦的功用,它的消失那是遲早的事,卻沒想到在當今會有這樣快的速度,這不禁令人扼腕嘆息。

  祖宗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理應由我們後人來保護繼承,任何人都沒有踐踏破壞的理由。

  看來,保護民間歷史文化遺產,記得住鄉愁,我們確實任重而道遠。

  2014年10月9日

您正在瀏覽: 遠去的鄉村堡子
網友評論
遠去的鄉村堡子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