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親見學校的廚房革命之三
手機:M版 分類:記事散文 編輯:pp958
燃料煤炭化
(1958年秋)
自古以來,永定縣城的燃料都是柴火。從每家每戶到機關單位,無一不是如此。居民大都買風爐(峰市的特產)和木炭,少許自己到山上打柴火;機關單位都是花錢買柴火,永定一中當然也不例外,而且學校大,人多,燃料消耗量也特別大。
記得當時,每天都有大量的農民挑運柴火進城賣到學校里,他們近則離縣城5里路,如下坑、半坑裡、東溪、禮田壩、新寨、龍磜、古鎮等地,遠則離縣城10里,如中坑、龍門、富家地、龍安寨,甚至金沙等地。賣柴,成了這一帶農民的一項重要家庭副業來源。起先都是肩挑,後來有了板車。挑運來的有生火的松毛或雜樹枝葉,更多的是松樹柴片,就是從山上砍下大松樹,用斧頭把它劈成片狀,利於晒乾,便於燒火。
到了“大鍊鋼鐵”時期,到處都是煉鐵高爐。且不說一座高爐一天能煉多少鐵,單說它消耗的燃料,每天都要少則幾十擔多則幾百擔的木炭。這些木炭都是動員大量群眾到山上砍柴燒出來的。深山裡燒炭容易運輸卻難,附近地方運輸較方便,卻是森林資源越來越少。這樣一來,不但砍柴賣柴的人少了,附近山上的樹木也少了,學校用柴日趨緊張,柴火越來越難買。
這可急壞了學校領導,多次向縣政府緊急彙報。所幸的是,在大躍進的年代,永定縣對本縣的煤礦也進行了一次普查,摸清了我縣東北的坎市、培豐、撫市、龍潭等鄉鎮蘊藏着大量的煤礦,煤炭採掘業迅速發展,加上修建公路快步跟進,很快,縣政府就決定讓學校和機關單位改燒煤炭。
政府決定之後不久,一車車的煤炭就運到學校來了。緊迫的問題是學校的廚房工人從來沒有燒過煤炭。於是,學校就派人到坎市去向人家學習。原來,建國前發現有煤炭的地方(像坎市等地),許多人都早有燒煤的歷史。他們是自己上山開煤洞、自采自用的,他們挖煤、燒煤的經驗也很豐富。學校派出去的工人師傅,從當地燒煤的群眾那裡,學會了怎樣燒煤塊、怎樣做煤球、怎樣把握火候、怎樣填充煤炭等一系列技術。
這一回,學校還吸取了“高爐蒸飯”失敗的教訓,不再急躁冒進了。首先請來泥水師傅,把煮教師菜的燒柴灶改為燒煤灶(因為如果煮不好,也數量較少,影響較小),由學習回來的師傅先嘗試應用。然後,師傅們互幫互學,使每個人都基本上掌握了燒煤炭的技術。接着,把燒水的燒柴灶改建成煤炭爐(因為萬一如果熱水供應不上,永定縣城還有溫泉可以緩解困難),繼而又把煮學生菜的燒柴灶改為煤炭爐(因為煮菜可以一鍋一鍋分開煮,如果影響了一鍋,就不至於影響第二鍋),最後把蒸飯的燒柴灶也改為煤炭爐(因為這時各方面的技術都比較成熟了)。不久,整個廚房系統全部改用煤炭爐。
改燒煤炭,工人師傅都一致稱讚優點實在太多,最大的優點莫過於蒸飯。師傅們再也不要每天半夜起來生火,只需在晚飯蒸好以後封上濕炭,中間留一個孔,到半夜用鐵勾捅開烤乾了的煤炭封層,掏出炭灰,灶膛里的火很快就會越燒越旺;師傅們再也不用擔心飯蒸不熟了,熊熊的煤炭火可以一口氣把十幾層飯蒸熟而不夾生。而且,蒸飯的灶台也由三座減為兩座,既節省了廚房的空間,又充分利用了燃料。
從此,永定一中告別了燒柴的歷史,真正實現了“燃料煤炭化”。
附記:1964年3月,鑒於每年城關地區薪柴銷售量達150萬株,縣委決定:縣城各機關、學校、廠礦一律改燒柴為燒煤,並在交通公路沿線各公社大力推廣民用燒煤和烤煙燒煤,移風易俗,保護森林。同時把城關煤炭零售價由每噸24。8元降為21。8元(薪柴市價為每噸22元)。並由計委和林業部門負責督查。至4月29日,城關各單位均已改為燒煤。到九十年代,隨着永定縣產煤量的節節攀升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全縣範圍內基本普及了燒煤。(見1994年版《永定縣誌》。)
2010-12-13
相關範文
- ·第一次親見學校的廚房革命之一 吃飯“
- ·第一次親見學校的廚房革命之二
- ·第一次親見建造石拱橋
- ·第一次親歷學校“大鍊鋼鐵”之三
- ·第一次親歷學校“大鍊鋼鐵”之二
- ·第一次親密接觸經典台詞
- ·《第一次親密接觸》影評
- ·與三姐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 ·第一次在學校的所見所聞
- ·第一次發表作品,第一次拿到稿費
- ·生命之輕,生命之重
- ·我的廚藝
- ·懷念老一輩革命家(之三):周恩來
- ·第23號作品 革命的主人---
- ·學校廚房工作衛生制度
- ·關於建立基層法制學校的實施方案
- ·小學家長致學校的一封信
- ·讚美學校的句子
- ·創建平安學校的工作計劃
- ·描寫學校的句子
- ·新學校的感受
- ·參觀學校的心得文章:欲把一高比牡丹
- ·描寫學校的好詞好句
- ·讚美學校的比喻句
- ·致×××高速公路沿線學校的一封信
- ·給學校的祝福語
- ·來到新學校的感受
- ·教師熱愛學校的演講稿
- ·美容學校的快板
- ·介紹學校的導遊詞
- ·創書法特色學校的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