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記事散文 > 第一次親歷學校“大鍊鋼鐵”之三

第一次親歷學校“大鍊鋼鐵”之三

手機:M版  分類:記事散文  編輯:小景

第一次親歷學校“大鍊鋼鐵”之三 標籤:守住第一次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開學第一課 新春第一課

  看學生煉鐵

  (1958年秋)

  在幫廚的日子裡,有時我還要跟着高三學生送飯到煉鐵工地去,有機會到現場看學生煉鐵。

  我們學校的煉鐵爐,建在縣城西門外小溪旁的沙壩里,四座高爐一字兒排開。當時是誰出的主意,已經無從查考,但那兒地勢很低,要是小溪上游下一陣大雨,高爐就有可能被淹,這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常識。

  高爐都是用從舊城牆上拆下的大青磚砌築,下大上小,略呈腰鼓形,高度大小似乎有一定的規格,在一定的高度開有一個入風口和出鐵口。出鐵口有上下兩個孔,上孔較大用來掏爐渣,下孔較小用來出鐵水。高爐旁都搭有一個加料台,鐵礦石和木炭都要扛到台上,從高爐上口加入。

  煉鐵的主要原料是鐵礦石。縣城附近沒有這種礦藏,最近的礦區在仙師鄉三壩村,離縣城四十多里路。因為沒有運輸工具,學校只得組織學生去挑,主要由高一、高二的同學負責。起先,規定他們一天挑一擔,挑了一回,每人大約五六十斤,等到最後一位學生回來,已經是夜裡八九點鐘了。學校考慮到挑運的難度,後來就改為兩天挑一擔,再後來是三天挑一擔。但是挑了兩三回,礦石堆積越來越多,就不再叫挑了。

  鐵礦石的塊頭大小不一,大塊的有二三十斤,不能直接投進高爐里,學校就組織學生把它敲碎。又沒有鐵鎚,到處想辦法,也才找到幾把。所幸高爐煉鐵進度慢,出鐵量小,消耗的鐵礦石也少,所以,不至於來不及敲碎。

  消耗最多的是木炭,初三年級學生天天都從蕭地、芹菜洋挑來一百多擔的木炭,全都填進了那四座高爐里化為灰燼。

  每座高爐配有一個木製大風箱,長2米,中間有一根2米多長的活塞連桿,連桿後頭有根1米多長的橫杆,用三角形支撐着,供人把手用力。風箱兩頭都有閥門,旁邊都有出風口,也有閥門,兩頭的出風口往中間連接,彙集后直通高爐的入風口。大風箱要三個人同時操作,往前推橫杆走三步,風箱後端閥門打開,出風口關閉,而前端閥門關閉,出風口打開,箱內空氣受壓,通過連接管進入高爐的入風口;往後拉橫杆退三步,風箱前端閥門打開,出風口關閉,而後端閥門關閉,出風口打開,箱內空氣受壓,也通過連接管進入高爐的入風口。就這樣,三步進三步退,風箱就會不斷的往高爐里送風。隨着學生推拉的腳步,高爐頂部的火苗就會很有規律地往上竄,同時發出“呼呼呼”的聲音。當幾座高爐同時拉起風箱時,那“呼呼呼”的聲音此起彼伏,倒也很像一部合唱曲,令人遐思。尤其好看的是在晚上,當一簍子木炭倒進高爐,高爐里的熱氣流把燃着的炭末直衝向天空,星星點點,還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音,就像放焰火一般。拉風箱很費勁,三個人拉上十幾二十分鐘,就會氣喘吁吁。所以,必須實行輪班制,才能保證爐火晝夜不熄,保持爐內高溫。

  敲碎的鐵礦石和木炭是間雜着添加的。添加幾簍木炭之後才加進一定量的鐵礦石。鐵礦石要等木炭在爐內燃燒達到一千幾百度之後,才會熔化。熔化過程中,鐵礦石中的雜質會在高溫中反應形成爐渣,而鐵水卻會沉在爐底。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把出渣孔打開,掏出爐渣。等掏過幾次爐渣,再捅開出鐵孔,放出鐵水來。

  出鐵水的場景非常壯觀。出鐵孔下方有一個槽,槽下放着一個鐵錠的鑄模。當出鐵孔被捅穿之後,殷紅的鐵水就會噴着火花,閃着金星,順着槽子灌進鑄模。每當這時,所有在場的人都會歡呼起來——因為這就是師生們共同勞動的結晶。等鐵水放完,又把出鐵孔堵上,繼續下一輪的熔煉。

  煉鐵由高三年級四個班負責,每個班一座高爐。高爐建造的質量不同,四個班的進度也大不一樣。最好的是高三(甲)班的,那是最先建造的高爐,從生火開始就一直沒有間斷過,半個多月天天都有鐵水流出。最後建造的那座爐,從來沒有出過鐵,令高三(丁)班的師生很泄氣。

  那時,我才上初三,剛開始接觸化學,還不懂得煉鐵的化學原理。高三同學卻不同,他們學過了煉鐵的化學反應理論,懂得高爐的基本結構和煉鐵的一般過程,通過實際操作,可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當然,煉一爐鐵,要用多少鐵礦石,要消耗多少木炭,在那很不正規的情況下,理論計算也是徒勞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還要根據各方面條件的變化來決定,實在盲目蠻幹不得。

  半個多月後,突然下了一場雨,小溪水猛漲起來,永定一中的煉鐵高爐被溪水浸泡,不能再生火煉鐵了。於是,全校收兵,恢復上課。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鍊鋼鐵”運動,在我校首先偃旗息鼓。所煉出來的鐵錠,上交了一回,還有就跟那些還沒有來得及熔煉的鐵礦石一起,拋在了郊外,再也無人問津了。

  2010-12-20

您正在瀏覽: 第一次親歷學校“大鍊鋼鐵”之三
網友評論
第一次親歷學校“大鍊鋼鐵”之三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