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記事散文 > 不要忘了它

不要忘了它

手機:M版  分類:記事散文  編輯:pp958

  小人書,又名連環畫,因閱讀群體主要是少年兒童,所以稱為“小人書”。我喜歡收藏小人書。我愛我的小人書,就像愛自己的生命。

  很想為我的小人書寫一些文字,可每每提起筆來,總覺得力不從心。面對着小人書,我顯得太渺小,知識太貧乏;而她簡直像一座豐富的寶藏,讓我不知道從哪裡開挖,又怕因為自己開採知識的貧乏,盲目開採,反而糟踏了這裡的風水。可澎湃的激情又在我內心那片大海里潮起潮湧,激蕩不已,攪得我沒法安寧。於是我想,我儘管沒有能力開採這個寶藏,但我至少可以撩起她迷人的面紗,吸引那些專家前來開採,也是不錯。我便提起笨拙的筆,小心翼翼地撩起她那紅蓋頭┅┅

  (一)童年的腳印

  當我們學會寫作文的時候,我們的日記可以留下自己的腳印。於是日記伴着我們的腳步,成了記載我們成長的長篇小說。主人公當然是我們了。可當我們還不會寫作文時,當我們還是懵懂頑童的時候,我們走過的腳印卻很難找到。而我卻找到了我的腳印,那就是小人書。

  我不懂收藏,也不知道收藏的技巧方法。我收藏,主要是因為這些小人書,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我的孩提時代;像一片寧靜的沙灘,留下了自己也留下了所有在小人書中長大的人走過的一個個腳印。童年的每一天也在小人書中復活了。

  可不是嗎?我今天收藏的的小人書,有500多本,其中最早的是1953年新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春英》,最晚的是1989年兵器出版社出版的“紅孩子系列”小人書。這些小人書,除1998年出版的紅孩子系列小人書是我在新華書店裡買的以外,沒有一本是當初保存下來的,全部是我近十年在各處搜集收購起來的。有空的時候,翻出這些小人書,覺得格外愜意。

  首先是那些伴着我們成長、有些已經被歷史淹沒的時代英雄不僅活在童年的記憶里,而且依然生活在我的小人書中。如描寫1958年為搶救國家財戰,保護工廠安全,而英勇獻身的廣州和平藥廠女工向秀麗英雄事迹的《向秀麗》。描寫1959年1月四川和江縣為保護集體財產被壞分子殺害在辣椒地里的少年英雄劉文學的《劉文學》,描寫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激戰中的英雄的《滾雷英雄羅光燮》,描寫1964年為了保護集體羊群而同暴風雪作鬥爭的倆姊妹龍梅和玉榮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描寫1968年9月14日在鐵道上為搶救孩子而落下殘疾的湖南珠州鐵路子校的少年戴碧榮的《小英雄戴碧榮》,描寫1969年8月15日在山洪中為搶救集體財產而獻身的青年金訓華的《毛主席的紅衛兵金訓華的英雄故事》,描寫為搶救民兵而英勇獻身的解放軍戰士王傑的《毛主席的好戰士王傑的故事》。還有反映美越戰爭中越南英雄的《越南英雄阮文追》,《沙努林》、《陣地劉姐妹》等英雄,他們是那個時代中國孩子了解越南戰爭的縮影。在這些英雄輩出的環境中成長,讓那時許許多多的小讀者到今天還在做着英雄夢,英雄主義已經熔融我們的骨髓裡面了。今天當我們從一本本小人書里又看到這些曾經激勵我們的英雄他們,那種親切感詩人難以形容的。透過他們也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經歷的英雄主義時代。

  不僅如此,這些小人書,每一本都留下自己成長的腳印。翻開《無限忠於毛主席的川藏運輸線上的十英雄》這本書,那扉頁的毛主席語錄:“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絕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讓我們想起了過去看過的幾乎每一本書,扉頁都有毛主席語錄,這些語錄就像一條線索,穿起了童年的一系列往事。這本書中的第一頁配的是這樣的文字:“在奪取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全面勝利的偉大進軍中,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他的親密戰友林副統帥親自挂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總後勤汽車某團三應副教導員李顯文等十位同志以無限忠於毛主席的川藏運輸線上的十英雄的光榮稱號,命名大會於一九六九年一月在北京隆重舉行。是英雄的實際實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光輝照耀下湧現出來的友誼先進榜樣。”這些文字中的“親密戰友林副統帥親自挂帥”,以及書中一些林彪的題詞“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知識辦事,做毛主席的好戰士”已經被書的小主人用鋼筆塗抹掉了。這些不經意的細節,把我們帶回到小學一年級的課堂。記得那時的語文課本第五課就是“林副主席是毛主席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可當時剛剛講完這一課,老師就讓我們將這一頁以及第十一課“林副主席題詞”全部撕掉,讓我們回憶起那個時代的政治風雲在幼小的心靈上留下的難以拂去的痕迹,而這些痕迹再次藉助這本小人書顯現了出來。這本書能有這樣的配文,以及塗抹的痕迹,可以證明這位小主人應該是我們同齡人。

  翻開《越南英雄阮文追》,扉頁上越南勞動黨主席胡志明題詞“阮文追烈士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英勇鬥爭,直到最後一息。阮文追英雄正氣凜然,是每一個革命者,尤其是青年一代,應該學習的光輝榜樣。”讓我們想起了小學時代的歌曲“打打打,狠狠地打,越南人民力量大,打得拿美帝國主義害了怕”,還有那時全校唯一的音樂老師在鮮紅的絨花開滿的操場教我們全校學生唱這首歌的情景;想起了我們當時對胡志明主席的個人崇拜;想起了當時看過的越南電影《多瑙河之波》;就想起了當初這些書曾讓我們萌發了荒唐的念頭:希望越南戰爭再打幾年,好等我們長大了就去越南參加抗美援越鬥爭。甚至,那時都有一種衝動,瞞着家裡,去越南,當一個小英雄;可是畢竟我們當時膽小,就怕晚上遇見鬼,這個當少年英雄的夢想一直沒有實現。

  翻開每一本書就像回到了昨天。翻看《范小牛和他的小夥伴》會讓我們回憶起批林批孔,開門辦學的歲月;翻開《草原英雄小姐妹》會讓我們想起一個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們全班同學在班主任帶領下,扛着紅旗,排着整齊的隊伍,唱着“草原英雄小姐妹之歌”——“天上閃爍的星星多呀星星多,不如我們草原的羊兒多。天邊飄浮的雲彩白呀雲彩白,不如我們草原的羊絨白。”,浩浩蕩蕩去附近生產隊拾棉花的情景。這些小人書中的歲月,印證着我們童年的歲月,叫我們怎能忘記呢?《小八路》、《地道戰》、《南征北戰》等以革命戰爭為題材的小人書,影響着我們這代人的價值趨向;《漁島之子》、《小螺號》等小人書,寄託着我們對東南沿海范特鬥爭的殷切嚮往之情;《范小牛和他的小夥伴》、《小委員》等以70年代紅小兵生活為題材的小人書,則記載着我們對美好理想誇張性的嚮往。

  那一本本破舊的小人書,幾乎每一頁都留下了我們成長的故事。看到一本非常有名的小人書《南征北戰》,封面上的解放軍張連長手握駁殼槍,向戰士發出衝鋒的命令那種激蕩人心的經典動作,便想起圍繞這本書而發生的故事。曾經村上一個和我關係不錯的夥伴買了這本書,我借了兩天,後來記不清什麼原因,我們鬧翻了,他要回了自己的書,並告訴我以後不會再借給我小人書了。我沮喪極了,因為主要是沒法看他的《南征北戰》,我的日子該多麼難熬呀?那本書標價一毛六分錢,可我硬是沒有錢。一天早上,我偷了家裡一塊錢,去書店裡買了這本書和一些別的小人書。自然,為了這本書,我挨了母親一頓打。這唯一的一次偷盜行為,現在活生生的記在了《南征北戰》中。這不光彩的一頁,想忘也難以忘掉。

  我收藏的小人書中曾經出現了一件非常巧合的事件。我當初買的一本的小人《越南英雄阮文追》,竟然幾十年後在一個小人書市場上買到了。那扉頁上還有我認真書寫的名字。這真是一個奇迹。可能那極為認真的“王根生”三個字,是我保存最早的自己的字跡。背面地封皮已經掉了。不過我還記得我曾經在每本書的背面寫上了“借書不難,看完要還;要是不還,全家死完”的字樣,來詛咒那些有借無還的小夥伴。看到這本書,我萬分激動,我能在茫茫小人書中找到自己買的小人書,這實在太難得了,我不知道這種現象的概率有多大。這件巧合事件,更加堅定了我對小人書的鐘愛。常常,我翻着這本書,便產生無盡的聯想:誰說小人書沒有靈感呢?也許,幾十年的漂泊,讓它歷盡人間滄桑,經受了人間的坎坷。冥冥之中,它還依然惦記着自己的舊主人,於是,山不轉水轉,終於擺脫了進入廢品收購站的命運,與它的主人重逢了。如果我是英雄,那您定是寶劍。

  我收藏的小人書,大部分已經破損殘缺,這或許在職業收藏家眼裡,已經喪失了收藏價值,一文不值,但在我的眼裡,它確實那麼有感情。有些小人書裡面,有着主人用蠟筆塗的顏色:給男人身上塗上當時時興的綠上身,蘭下身;給女人的上身染上紅色,下身染上藍色;大海則塗上藍色。水彩塗得很業餘,但它記錄著我們那個時代孩子們強烈的創作欲,以及孩子們對美的追求。看到這些書,那些過去生活的一切便浮現在我們眼前,不僅小人書,還有課本,我們都用自己買的蠟筆,給裡面的圖畫配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過了兩天,不喜歡了,又用小刀刮掉,塗上另外的顏色:一本好好的課本,被我們塗成了一個五花狗。您可別嘲笑,那正表明我們對這些書籍愛的深刻,我不知道那個時代的我們還能用什麼辦法,表達我們對這些書的喜愛?

  翻出一本《沙家浜》,裡面有幾頁,人物形象上留下了小主人鉛筆的痕迹。線條絕對沒有連環畫家創作的作品那麼專業,它又記載着我們成長的另一頁故事。在那個英雄崇拜的年代,我們課外娛樂,常常是拓着小人書上的英雄人物,把他們畫出來。藉以表達我們對英雄的崇敬。還記着我曾經借村上一個夥伴一本小人書《漁島之子》,拓着一些喜歡的圖畫,描摹了下來,然後把自己描摹的鉛筆痕迹又小心翼翼的擦掉,可因為用力過猛,把一頁紙擦破了。沒有辦法,我另買了一本還他,可他對我新買的書就是不感興趣,非要自己原來的我沒有破損的書不可,這可急壞了我。後來,還是我搬來老師,解決了這個矛盾。

  孩子的世界永遠是沒有錯對的,每一個故事,不管留下了輝煌,還是失落,它都會讓人產生美味的回憶。去年過年,我回了一趟老家。又碰到了兒時的小夥伴、那位死活只要原來的《漁島之子》的小夥伴,現在已經在一所大學當教授。晚上,我們閑聊,又談到了小人書的歲月,談到了那本《漁島之子》的故事,他深有感慨地說:“童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為它在看似玩劣的生活中,卻珍藏着那個時代孩子可愛的童真;而這一切,是絕對不能簡單地用標準的價值觀念來評判,不管這個觀念是如何的科學。”是呀,那件童年往事,已經定格在小人書《漁島之子》中了;童年的一切,永遠留在了我的小人書中了。

  於是,我告訴自己,讓真正的童年過去,讓心靈的童年永存在這些小人書中。

  (二)政治風雲的晴雨表

  小人書的年代,是祖國政治風雲變幻的年代,也是世界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的年代。那些國內國際政治風雲在這裡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就國內來講,很多小人書記載了農業學大寨這一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還有一些小人書,同樣記載了昨天的政治風雲,如《紅旗渠》一書,記載了山西林縣人民開山鑿洞修建了紅旗渠的偉大壯舉;《紅雨》、《春苗》等小人書則反映了合作醫療在農村的理想式的實現;《見親人》則反映了解放軍醫療隊為藏族人民治病的歷史;《滾雷英雄羅光燮》則再現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那段歷史事件;《熊跡》,則描寫中蘇關係緊張時期,捕獲蘇聯特務的政治風雲;《紅山島》、《海島女民兵》等小人書則展現了我國東南沿海人民反對美將特務故事;科幻作家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以及其他一些科幻類小人書《飛毯》、《飛向冥王星的人》則記載了撥亂反正後人們對科學的熱愛;張揚的《第二次握手》則反映了粉碎四人幫以後,我國的知識分子第一次作為主要人物,登上了文學的舞台;天高編劇,1981年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天涯斷腸人》,則記載了海峽兩岸盼團圓的回歸文學那段歷史。國外的《看不見的戰線》、《紅色宣傳員》等小人書,則記載了中朝兩國蜜月期的那段歷史;《越南英雄阮文追》、《陣地六姐妹》等小人書,則記載了美越戰爭的故事。

  有時候,政治風雲的細微變化,從小人書中也能看出來。

  由中華化工廠工會編文,許根榮、鄧泰和繪畫,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人書《水流清清》,寫了一個工廠治理“三廢”過程中產生的矛盾衝突。工人出身的支部委員分工負責全廠戰“三廢”工作。他堅持群眾路線,團結該廠的工程師羅彬,走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終於將該廠內的一股廢水和廢氣成功地化廢為寶。今天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問題是,在我所看到的十年文革出版的故事體小人書中,一旦出現了知識分子形象,都是革命的對象,他們的形象總顯得那麼猥瑣惡毒,心懷鬼胎,歧視群眾。僅有這一本書記載了對知識分子的態度不露聲色地變化。原來恰好這個時期,鄧小平主持教育工作,逐步撥亂反正,中國醞釀著恢復高考制度,而且有的地方已經嘗試着考試錄取大學生的工作。祖國的東方,已經顯現了文革以來的第一道曙光。儘管這個短暫的歷史階段,馬上就被當年一個白卷英雄給否定了,但這道曙光卻被人民珍藏在小人書中。成了歷史上抹之不去的珍貴的一頁。

  十年文革結束后,中國並沒有出現我們想象的革命性的變化,而是大約兩年時間,並沒有在意識形態方面大膽否定文革中的錯誤。這一時期以工農業為題材的小人書中依然瀰漫著濃郁的文革氣息。例如人民美術出版社1977年8月出版的發行的小人書《“大目標”師傅》,這本書第一頁就有這樣的句子:“同志,你到過我們長城機械廠嗎?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我們廠到處都是熱氣騰騰的戰鬥景象,特別是通過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我們的思想又跨上新的高度。”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看出,文革結束快一年了,然而意識形態、語言特點等依然保留文革遺風。還有一本1977年6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併發行的《紅雨》,描寫的是太行山區青山大隊讓誰當赤腳醫生的兩條路線鬥爭的故事。這本書,在1976年2月已經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不同的是1976年出版的這本書是根據當時紅遍全國的同名電影改編的。這同樣說明,文革後有一段時間,我國人民政治的春天還依然沒有真正的來到,那依然是一個料峭的春寒期。這個時期唯一變化的是,知識分子身份的變化,讓我們感到了春江水暖的氣息。具有代表性的是1977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上海印刷第五廠印刷由顧延培、朱其昌編文,根據湘劇高腔同名電影選編的小人書《園丁之歌》,才算是讓人們感受到一股微微的春的氣息。故事主人公是一個叫俞英的教師,她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耐心教育學生好好學習。儘管今天來看這個故事依然有着濃厚的“左”的成分,但在當年,這本書無疑讓所有的教師們受寵若驚。其實這個劇目在文革末期就上演了,也受到了一定的批判,所以這個劇本的意義還在於,它真實地再現了民心,任何殘酷的政治,也難以鎮壓人民的心靈,難以強姦民意。於是,1976年10月文革剛剛結束,這本連環畫就立即與觀眾見面。不能不讓我們強烈感受到了滾燙的民心。請問還有什麼歷史,能這麼準確的把握人民的感情脈搏?這種最大眾的宣傳媒介──小人書,像老唱片一樣,真實地刻錄了那個時代的不可遏抑的民心以及怒濤排壑的激情。

  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楷模,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英雄,這些英雄閃耀的光芒也必然輻射到那個時代的小人書創作中。可以做例證的小人書,我在前面已經談到了,就不再累贅了。我在這裡要強調的有兩點。其一、文革時期的小人書中所記載的英雄人物中,有些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提出來。可能是當時的社會一味地強調集體的力量,不主張自我個性的張揚吧。比如《無限忠於毛主席的川藏運輸線上十英雄》這本小人書,讓人感到遺憾,整個小人書記載有名有姓的英雄只有七人,他們是副教導員李顯文,副連長陳洪光、陳昌元、李興奐,連長楊星春,副指導員譚仁貴,排長曲月倫,不足十人。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把這些時代英雄的名字寫出來,就是想告訴讀者,這就是殘酷的政治風雲。不過大部分英雄,並沒有隨着歷史而遠去,而是依然存活在小人書中。直到90年,有一套“十佳少年連環畫叢書”,才把他們的名字一一地顯現了出來,他們是賴寧、吳超、邊榮唐、吳燕、孔慶山、金冰一、巴和提、劉玉玲、田淑娟、成潔等。這可以反映出社會的進步,價值觀念更趨於科學化。這前後的變化,正活生生地記載了政治風雲的變幻。

  其二、這些以時代英雄為題材的小人書,記載着那個時代湧現的一系列英雄,不管今天的歷史如何看待他們,但是他們昨天的真誠確實是不容懷疑的。如果說某些英雄太愚笨了,某些英雄在今天看來,其英雄的價值必然要受到歷史的否定;那麼我覺得,他們的悲劇,是歷史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作為一個小人物,是沒法超脫時代的局限,左右自己的思想行為的。看到小人書中他們的行為,我們的內心充滿着複雜的情感,不管怎麼說,他們是在以高純度的善意來理解那場政治風浪的,他們已經被卷進了那場巨大的紅色風暴的漩渦中,沒有時間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對那場風暴做出自己的思索。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要求他們具有政治家、歷史學家、哲學家那樣深邃而敏銳的目光,只要他為了社會奉獻了自己的真誠與熱情,我覺得這個英雄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如果要譴責,也應該對那個社會予以批判,予以譴責,而不應該把憤怒的洪水傾瀉到他們,他們太卑微,還沒有資格承擔政治的重擔。相反,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歷史風雲才顯得那麼形象,那麼生動,那麼具體,那麼逼真。

  (三)真實歷史的感性化

  談到歷史,我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出歷史教材,想到了那枯燥的《二十四史》想到那眾多的線索──一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文學、藝術等,想到那高牆深院中沉醉在故紙堆中的學者等,讓我們對它肅然起敬、望而生畏。可翻開小人書,至少小人書誕生的那個時代的一切活生生地全方位地展現在你的眼前。(我這裡所談的歷史,主要是指我們身邊的歷史,具有狹義性。)

  首先是人們衣着住宅的變化在小人書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

  比如,1953年由新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小人書《春英》,這本書以解放前後農村生活為背景,寫了新中國農民在新社會的精神風貌。作品中的主人公春英姑娘,解放前後的衣着沒有隨着政治的巨大變遷而產生明顯的變化,一直是中國婦女傳統衣着,單色調的大襟衣服,寬大的褲子,圓口布鞋。梳小辮,而成年婦女則清一色的剪髮頭。解放后農民蓋的最好的房子與過去最大的不同也就是原來是茅草房,現在是新磚房。這就是那個時代農村生活的歷史縮影。政治影響到衣着、住宅,但是生活的貧窮卻嚴重製約着人們的審美觀念。

  1964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併發行的根據老舍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小人書《全家福》,則以1958年大躍進時期北京城市民生活為背景,描寫了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讓舊社會失散的一家人團圓的故事。這本書與《春英》一書描寫的年代僅僅承接。但可能因為是城市,所以,與前一書的人物衣打扮着有着鮮明的不同。男青年衣着學生裝,膠鞋,理着當時的學生頭。女青年則要麼剪髮頭,要麼兩條長辮子。她們有的穿着列寧裝;有的上身穿着新式襯衣,下身穿着單色調的裙子。老人則衣着不明顯,那位車廠的老工人,衣着與當時的農民唯一的區別就是戴了一頂解放帽。百姓居住依然是傳統的四合院。做飯用爐子,只是不知道燒的什麼煤;沒有專門的廚房。城市街道兩旁是清一色的瓦房;街道上有着三三兩兩的行人,但很少有騎自行車的。不過,人們的表情很陽光,這就是我們在許多影片裡面所見到的那種翻身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洋溢着熱情的自豪表情。這一切就是那個時代的城市百姓生活的縮影。

  1973年12月出版的《闖關》,裡面表現的工廠最典型的特徵就是高大的煙囪,滾滾的濃煙,這說明當時環境問題,還依然沒有引起國家的重視。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工人的宿舍里,牆上還依然保留着磚砌的原始狀態,類似於我們今天剛建起主體的毛坯房;根本就沒有施白灰,更別說粉刷了。工人清一色的工作服,很多人的衣服上打着補丁;廠領導則穿着那個年代流行的解放服,如果加上領章帽徽,那和解放軍沒有區別了。這可以看出艱苦奮鬥,甚至誇張化的貧窮光榮,已經成了一種時尚。

  1974年出版的《水流清清》,則讓我們看到了工人的居住環境的變化。一個工程師的家庭就比較豐富了,家裡有一個圓餐桌,周圍有幾把木椅子。靠陽台的牆邊,擺着一張書桌,書桌上除了整整齊齊的擺放了一溜書籍以外,還擺了一台鬧鐘。而陽台,是我在小人書中看到的最早的在工人家庭出現的現代結構的住宅。要知道,這本書中的知識分子形象,不再是一個反面角色,而是工人階級的朋友,所以,沒有任何跡象證明連環畫作家要描畫出知識分子的奢侈生活。

  這些小人書的價格也很有趣,可以說,自建國到80年代,小人書的價格一直平穩:最便宜的9分錢,就是那薄薄的幾十頁記載着一個簡單的故事的小人書;最貴的三毛六分錢,就是那種電影連環畫,一般的在二百頁一樣。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它至少表明,二十多年的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建國初期的水平上。這小人書的價格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段歷史的經濟發展。

  不用再舉例了,把我的小人書,按照時間順序整理排列,就會發現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諸因素的漸變過程,這就是活生生的歷史,這就是社會進步的最通俗、最可信、最有權威、最有說服力的活教材。這個時候,你就能感到,歷史就像一隻小鳥,輕輕的,不經意之間,落到我們的襟袖中。

  其次,小人書反映的歷史現象,值得我們玩味。

  根據作家黎汝清以東南沿海軍民反對美將特務為背景長篇小說《海島女民兵》改編的小人書有三本之多,可能這個故事很有意義,類似於古人的《西遊記》養活不同版本的電視劇一樣,這本不足為奇。奇怪的是三本書的署名都不一樣,較早的有1971年《紅山島》,然後有1975年出版的《活捉黑風》,最後才是它的原版,1976年3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海島女民兵》。這三本小人書原著卻有些不一樣,其中,《紅山島》中沒有著名原著,唯有《活捉黑風》、《海島女民兵》才將真正的原著寫在扉頁上。這三本書中,主人公名字有一定的變化,地點也不一樣,但故事情節完全一樣。這如果在今天,就是變相的抄襲,侵犯了作家的著作權。可當時這麼有影響的書,卻沒有一個人指出抄襲之嫌,實在有些奇怪。唯一的解釋是那是一個不注重個體創作權,只注重內容的教化性的時代。好的內容誰都可以用,哪管作者是誰呢?看看,多麼荒唐的歷史形象地落在了你的眼前。

  有些小人書,則出現了更令人費解的現象。最具代表性的是《虹南作戰史》這本小人書,描寫了上海解放后,翻身農民走集體化道路中的兩條路線鬥爭。可作者竟然是虹南縣工農兵創作組集體創作。稍有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何等荒唐的現象!作家的勞動,屬於個體勞動,哪有集體創作的事情。這是嚴重違背文學規律的荒唐。透過這本書,歷史的真實、歷史的思索,就直觀地擺在我們面前。不必從理論角度,告訴後代的人文革是怎麼回事,徜徉在小人書的世界中,你就已經直觀地理解了什麼叫十年浩劫。

  1975年由寶雞印刷廠刊印的《高家兄弟》,是根據陳忠實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小人書,它描寫的是灞河岸邊一個村子里兩弟兄成長的故事。我不知道在那個不注重知識版權的時代,陳忠實是否知道自己的小說曾被改編為小人書,即使知道,誰還收藏着這本書呢?我想,如果我有幸見到了陳忠實,這本小人書,該是我最得體的見面禮了。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賈平凹的長篇小說《高老莊》中有這麼一個情節,書中的主人公,回到農村老家參加弟弟的婚禮。而作者卻把籌辦弟弟婚禮的農村風俗大肆鋪張:一個廚師為採購人員開出了長篇菜單子,什麼菜,什麼價,買多少;什麼肉,該怎麼買,才既省錢,又體面:足足寫了兩頁。我就不明白,這不是應該略寫的內容嗎?一個堂堂的大作家還不至於犯這樣小兒科的錯誤,可能是我等肉眼凡胎不理解大家的獨到意圖而已。而這一刻,我一下子明白了:留下最真實的歷史資料,像《紅樓夢》一樣,讓不同職業的人看了都有自己的收穫,這就是內容的豐富性,這正是作家匠心獨運的地方。這些小人書也一樣,讓我們從不同角度能深切地感受到歷史的親近感,歷史不是板着面孔站在遙遠的地方漠視我們的老學究,而是伴着我們生活前行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它是那麼親切,親切的讓我們不忍心離開。誰說歷史枯燥,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你會發現歷史是那麼可愛,那麼有味道,而這一切都是通過小人書折射出來的。

  朋友,你能不愛小人書嗎?

  該收尾了,我總覺得有些於心不忍,因為對照我的寫作計劃,許多內容並沒有寫進去,許多理解仍然沒有表達出來,顯得太草率了;不過,遺憾是很正常的。小人書帶給我們的財富也決不止這些,我只是以一個外行的身份,粗淺的談了一些自己幼稚的理解,抒發了自己淺層次的情感,如果說我的文章真的能像我在開頭所說的“撩開他神秘的面紗”,那我就深感欣慰。提起小人書這個話題,我總覺得很博大;要真正的研究它,單靠一個人的力量,只從單角度鑽研,那是遠遠不夠的。小人書,就其表現形式而言;屬於繪畫的範疇,就其沿革來講,屬於歷史的範疇;就其思想主題來講,既是思想史的範疇又是社會學的範疇,就其建築、衣着風貌來講,又是建築學服裝學的範疇┅┅太豐富了!太有魅力了!它的讀者群,豈止是“小人”?它完全有資格成為一門學科,吸引專家學者為之皓首窮經。

  我期待着小人書愛好者,和我一起攜手向這個縱深的領域跋涉。

  2006年2月15日整理於臨潼中學語文教研組

您正在瀏覽: 不要忘了它
網友評論
不要忘了它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