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抒情散文 > 長路上的孤獨者

長路上的孤獨者

手機:M版  分類:抒情散文  編輯:pp958

  大前天、前天、昨天、今天、明……

  早上六點半鬧鐘準時響起,我設定的是雞叫,然而這雞叫並不能立時催我起來,總要拖一拖,重閉上眼,再一睜,十幾分鐘就又過去了。趕緊起來,匆匆洗漱,跑步上班去。住處離工廠大約是三里路(不是公里)。到了還要在單雙杠上練兩下,其時已經超過了七點,但總想在上班時間裡扒出一點來給自己用,自己的時間太緊缺了。

  車間生產事務就是繁雜勞碌,不提。中午十一點下班,一點上班,其間有兩個小時是自己的,除去吃飯,大約還有一個半小時。寫東西或者上網,都是對着電腦。下午五點下班,六點上班,中間空出來的大約半個小時,也還是寫東西或者上網,也都是對着電腦。晚上最早是十點半下班,但這樣的情況不多,一般要到十一點甚或更晚。之後回住處,洗漱,再寫東西或者看書,過十二點半后,至於實在不能再剋扣睡眠的時間了,就把剩下的全交給它。眼睛一閉一睜,一天早過去了。

  這就是我的幾乎每一天的生活。

  上半年只有三天假,清明、五一、端午各一天。星期天沒得休息。曾經有網友憑我的文字斷定我的生活是單調而沉悶的,其實,何止是“單調而沉悶”,簡直就是一潭死水。然而,也偶爾會突兀的飛來一片石子,投在這死水裡,給起一點微漪。那石子就是少有的幾位有着文字交往的網友的問候。

  昨天,又來了一片小石子。卻不是久違了的問候,是來向我推薦一部電影的。遇到一件很好的物事而要與人分享同喜的心情,我是很有體會的。而況,我的這潭死水,也願意有些這樣的石子投過來,雖則那部電影的名字我很不喜歡。

  朋友推薦的是《三傻大鬧寶萊塢》。其實最反感的是“寶萊塢”這三個字。因為,在我看來,幾乎就是照搬了“好萊塢”的名號,而且,是印度的。於是,預想中的判定是肯定不會比國產片好。

  其實這電影名字先前也在幾個網頁上看見過,它讓我生起的聯想是:三個貌似的傻子在那個叫做“寶萊塢”的電影基地鬧了些笑話。本來,“寶萊塢”這三個字就很讓我反感,加之以三個裝瘋賣傻的人,加之以“大鬧”,唉,簡直是反感之極了。我近來是頗討厭那些裝瘋賣傻博人一笑的人的,因為覺出了許多人們身上的一種“小丑人格”。博笑的與被博笑的,都只一味的玩笑傻笑,生活種種苦味也就不覺的在這樣不斷的笑里過去,而該有的分明的愛憎也就隱去,至於改良與反抗,也是毫不能想到的。

  但朋友紹介說是極好的一部電影,而且是“五年以來看過的最有意味的電影”,更而且是她“最喜歡的一部電影”。“那我就看看去”。我最後說,心裡覺得還被勾起一點切迫來。

  因為時常會生起希望,又每每遇到失望,經驗既多,當然也懂得“希望愈大失望也就愈大”,於是凡事也不會抱過大希望。雖有朋友非常好的保證,但也只是以稍許超過平常的心情開始看這名字討厭的電影,倘能發現特別的高超意義,倒是意外的收穫。

  魯迅曾經說過,《紅樓夢》這書,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我既非才子也不是什麼家,自己沒有“標籤”,也沒有要單看哪一面的意思。原本以為能尋個非凡的意義,到最後卻覺到了紛繁,也就是可以認為“有意義”的地處太多了,至於跟朋友一樣,都不能說出自己喜歡哪一點。這裡面,就我所看見,有對學習方法的反思、對教育方式的反叛;有對殘酷競爭的抵觸、對所謂成功的非議;有對單純愛情的嚮往、對至真親情的渴望;有對價值取向“撥亂”、對人生意義的“反正”……總之,看完之後一回想,是紛繁。

  看網上好評很多,看來看去的看一下,弄得思緒也愈紛繁起來了。但紛繁之後,再貼一段網上的“劇情簡介”在下面:

  “故事以兩個好朋友在尋找多年不見的好兄弟蘭徹的過程中展開的回憶:講述十年前蘭徹頂替他人來到皇家工程學院讀書。這是一所印度傳統的名校,這裡的檢驗學生的唯一標準就只有第一(指成績)!成績不好就意味着沒有未來!而蘭徹卻不隨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開朗、幽默和智慧影響着周圍的人。他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教訓野蠻的學長,他用智慧打破了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觀念。最後他用智慧成為了印度科學界的一位天才科學家(具有400項專利),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追求卓越,成功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故事隨之結束”。

  這電影當然是好,朋友的“非常好”的保證,現在我也親證了絕非虛。而我終於知道朋友為什麼說那裡面有個“桃花源”,當然說的就是那個“遠離塵世”的學校。這電影是大團圓式的結局,還不忘了拿反角開涮一下。這也該是喜劇的模式,魯迅不是說過,喜劇就是把沒有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的么,反角的倒霉,正可以應驗這話的真。

  這電影無疑是很可以給人以鼓舞與啟迪的,然而,欣快之餘,卻不免會使人覺着離開現實很有些距離。“追求卓越,成功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這句話,我就很有些懷疑。本來,戲劇之類,就不全同於生活。我以為,但凡一部戲劇作品,不論它是敘事或者說理式的表現一個主題,大抵是截取生活的一段或幾段、一面或幾面的。它給我們現示了一個可感的故事,或表達一種有價值的主題之後,大抵也就到了“結局”。小時候,我們每每把這“結局”當成“定局”。王子和公主,就像結局的宣告一樣,是永遠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了。但是,我現在知道,雖則黑暗過去是黎明,可黃昏之後還是黑暗。

  生活有許多段,也有很多面。一段經歷過去,還有下一段在等着,我們甚至看不清楚最後。時日正長,路也正長。我們也每每會因為這一面的禍事,卻不料的得到另一面的好處。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我現在甚至不很清楚“成功”是個怎樣狀態。或許,“功成名就”或“名利雙收”之時,就是一般人所以為的成了功了。但我不喜歡以一個點來給活人生的成功定位,人生在世,無常事多,乾卦的爻位到了上九,不也是個“亢龍有悔”么。

  前兩天看到一位朋友的“說說”,是:“成功是朝着有價值的目標邁進的過程。”這話我是很以為然的。我們的實人生的成功,可不就是能在向著理想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么。我對“追求卓越,成功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這話的非議,是因了它結合了電影結局時蘭徹的大成功而生起的。“最後他用智慧成為了印度科學界的一位天才科學家(具有400項專利),”儼然是位偉大人物了。而這,就是給那句結語作證的。但我想,世上追求卓越的人也着實不少,未必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大成功。倘我們因了這故事的激勵,發奮的追求“卓越”許久之後,所面對的仍是平常生活,可不是要以為他們都是騙人么。或許,這話可以這樣理解(先拋開蘭徹的成功不談):你在一意追求卓越的時候,其實就是處於一種成功的狀態。

  魯迅先生一生的理想是“立人”、是要“改變國民的劣根性”。倘以達到這目標來定義成功,或許應該說他倒是失敗了。因為,即便到了現在,“國民”們“仍舊貫如之何”,也還是“崩潰者自崩潰,糾纏者自糾纏,設立者又自設立;毫無戒心,也不想到改革。”不單“國民”們自己這樣,甚而至於還要把他請出學生課本了。但我也不同意把魯迅的被加封了三個偉大、或被稱作“民族魂”的時候當做他的成功。我以為,魯迅的最大的成功,是他戰鬥着的一生、是他的為了理想戰鬥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他的無期的“反抗絕望”之路。

  “倘使走到最後只剩下着絕望,我就來反抗一個這絕望。”這話,是我對魯迅的“絕望的反抗”的註解。

  曾經有朋友問我這樣寫東西苦么,我回說“也苦也不苦”;還有朋友問我這樣的寫東西快樂么,這問題我倒似乎沒有想過。每一次寫完一篇東西,甚至還沒有寫完的時候,所想到的是下一篇寫什麼和怎麼寫,也沒有時間去“快樂”或“想快樂與否”的問題。一篇一篇的接續下去,如此的往複,生命卻漸消在這無聊的往複上面。倘使寫出一篇自以為好的東西,短時的滿足是有的,然而,發出去之後,即刻就像是完結了一件事情,並連那些許的滿足也一同從我心地移走,因為,我還要騰出地方給下一篇的東西。

  《山海經》記述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作精衛。精衛原來是炎帝寵愛的女兒,名字是叫作女娃的。一天,她去東海遊玩,突來的風暴襲擊了她,她死了。女娃變成了鳥,就是那精衛。精衛鳥去到西山,銜來石子樹枝,一次次的投到大海里,想要把東海填平。這矢志不移的行動,雖是出於銘心的仇恨,卻也很是讓人可悲可感的。

  我先前總把理想看做一個點,還在心裡對自己說:這個點就是我的人生的目標。然而,我終於發現我的這個點確乎太高遠,我是永遠達不到。放低一點么,我自己也是不答應的。為使自己不至於總時時的在虛幻中,我終於給自己安定了一種狀態,那就是《理想》下面的一句話:一個作為奴隸的中間物的行走與觀望。我自己知道清楚,我是自己身上的“生物本性”的奴隸,一切這世間所有的惡端,我身上也都有着;我同時也是進化的途路上的“中間物”,不單是我,別的一切人物,也都是這進化途路上的“中間物”。而我想要做的,就是一直行走、一直觀望,但同時也要一直說話、一直反抗下去。

  在這樣的長路上行走着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而且,這樣走着的人們還很不少。但我或許卻可以以為這樣的人生也是“成功”的。

  我也真心的希望這許多的人們能在這途路上直走下去。

  肖復

  5月24日

您正在瀏覽: 長路上的孤獨者
網友評論
長路上的孤獨者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