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網絡散文 > 學需“拿來”習需“主義”

學需“拿來”習需“主義”

手機:M版  分類:網絡散文  編輯:pp958

學需“拿來”習需“主義” 標籤: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七十多年前,魯迅先生面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眼見帝國列強憑藉著自己的先進科學技術到處橫行,他們野蠻的軍事侵略,瘋狂的經濟滲透,也給落後的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這使得他憂心如焚,他本着救國濟民的思想,慷慨激昂地提出了“拿來義”,向國人吶喊,激勵國人勇敢地伸出“拿來”之手,向一切進步學習,向先進的敵人學習。魯迅先生的吶喊激發了無數愛國志士的熱情,啟發了他們的智慧,許多進步青年紛紛漂洋過海,忍辱負重,學成而歸,為後來的新中國建設注入了無限生機,使得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開始蒸蒸日上。錢學深,錢三強,梁思禮,華羅庚,朱光亞……這些科學巨匠們正是依靠他們智慧的“拿來”之手從西方取來了真經—“普渡眾生”,造福後人。

  今天,生活在和平安定環境中的年輕學子們,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二十一世紀,生存和發展都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終生學習已然成為了我們現代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手段,學子們面對着蘊玉懷珠的書山學海,志在成才,有所作為,就不能等閑視之,坐以待送而是應該積極地伸出智慧的拿來之手,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去掘取知識的精髓。

  談到學習,感慨於學子們的勤奮辛苦,我也不慚於步魯迅先生的芳蹤向你們大聲說一聲:請伸出你們智慧的“拿來”之手,以拿來的精神去接受一切給與,去繼承中外文化遺產;去開闢,去求索,創造出自己人生新的天地。

  關於拿來主義的真諦,魯迅先生已經談得十分透徹。沒有“拿來”,得到的知識不能成為新知識,沒有“拿來”,繼承的文化不能成為新文化,沒有“拿來主義”精神的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時代新人。因為是“拿來”的知識,那就意味着已然經過了自己的眼光和思想的辨偽求真,去粗取精的淘選。所以拿來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自覺行為,付出的不僅僅是汗水,更多的是智慧,是一種理智的選擇。同時正因為是拿來的,而不是坐享其成,任何東西都會使我們明白其來之不易,因而知道它其中的價值,就會懂得珍惜,學會愛護。因為是拿來,自然會在行為的實踐中鍛煉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因為“拿來”的,你才能夠更加嫻熟的駕馭你所得到的知識,你也才可以真正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知識主人。

  “拿來”是一種大勇大智,沒有“拿來主義”精神的人就很難在自己的人生事業上大有作為。“拿來”是一種辛勞付出,沒有“拿來主義”精神的人就很難真正的擁有財富。這正像一位白手創業發家致富的父親,他把自己的萬貫家產留給他坐享其成的兒子,兒子就會不學無術,坐吃山空。也許你會認為是萬貫家產葬送了兒子的前程,但如果這萬貫家產是兒子自己奮鬥創業得到的,那又將如何?“得之不難,失之必易,惟艱難得之者,才能兢業相守。”事通一理。學習亦是如此。著名的科學家錢三強就曾指出:“知識是靠自己抓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在學習中,如果知識是自己積極主動“拿來”的,而不是教給的,那麼你對知識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在學習過程中要想真正得到知識財富,培養見識,提高能力,就必須有“拿來主義”的精神。也只有在求知的實踐中才能鍛煉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練就慧眼,善於鑒別。“艱苦知人生,實踐長才幹。”一個人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要自覺運用自己的眼光和腦髓,去辨別,去選擇,不輕信,敢質疑,勇探索,求發現,這樣就必然能夠得到知識的真諦至理,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見,獲得實質性的進步,根本上的提高。

  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科學文化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量正在以爆炸性的方式猛增,不管是在治學還是求學的過程中,如果不加辨別的一味的兼收並蓄,那麼你就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有價值的知識。因此,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以“拿來主義”的精神向知識的寶藏伸出“拿來”之手。而要以“拿來主義”對待一切,那麼就必須做到,一要敢,要敢於懷疑,大膽想象,敢於求異,敢於取捨;二要善,要善於思考,勤於總結,善於探索,善於創新。惟其如此知識才能不斷更新,思想才能不斷獲得進步,自己才能在激進的社會洪流逐浪出新而不被淹沒。

  在科學上,求真是最為重要而可貴的精神。重實踐,講事實;不輕信,不盲從。在伽利略之前,人們對於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深信不疑,而伽利略卻沒有因循前輩的學說,而是經過了認真的觀察和多次的實驗,去證明自己的質疑,歸正前人的錯誤理論。他靠的正是拿來主義精神,而不是像別人那樣輕易的接受別人的創見,才使自己獲得了真理,超越了前人。

  “拿來”是一種付出,亦是一種收穫。“拿來”就是要求我們自己走上前,認真辨別,伸出智慧之手,精心採擷。“拿來”不是坐享其成,“拿來”也不是全盤接受,“拿來”是一種勇氣,一種智慧,一種實踐。惟其拿而需要勇於進取,惟其拿而需要選擇辨別,惟其拿而需要深入實地。惟其拿而後才會知其難與易,解其甘與苦;惟其拿而才會勞有所獲,勞有所悟。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常常很不講理的,沒來由的發出一些懷疑,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問題。比如,他突然會一整天沉迷在2+2為什麼會等於4這樣一類的“簡單”問題中。在他周圍的人看來真是有些不可理喻。然而正是靠的這種精神,他才發現了別人不能發現的奧秘,有了別人不能有的創造發明,也正是這種精神使他一步進一步的接近了真理的本源。而這種精神也正是“拿來主義”中的精義。“拿”就是要窮本追源,深入實際,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原由本末,使知識真正的化為己有。事實上,一些看似很簡單的法則的背後卻凝結着前人艱辛的勞動,在今天,我們都是習慣性的欣然接受,而不加懷疑,這樣的接受自然就膚淺了些。有道是“一信一疑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我們在今天學習的時候,如果能以“拿來主義”的精神和“拿來”的方法去學習一切而不是輕易地遵從,那麼知識的要義,自然的奧秘就會向我們顯露出它的廬山真面目。在未來我們也許就不會再感嘆傑出人才為什麼不能在國人中湧現。

  在我們現代的教學中,如果能夠大力提倡和實施“拿來主義”的精神和方法培育學生使其具有善於窮源追本思考問題的習慣,學生的學習自然就會不斷的深入下去,求得真知,索得至理。中外的科學巨匠們不無同感的多一致認為,獲得知識的根本途徑就在於尋源問本,得其源而獲無窮,然而才能用之不竭。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習過程會讓書本的知識鮮活起來。理論不是來源於實際嗎。事實上,在我們探求理論知識來源的時候,也就意味着把知識已經還原回到了客觀的實際生活。理論知識如魚,實際生活似水。理論回到實際,如魚得水,魚就水而活,離水而枯。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看到知識鮮活的一面,那麼他們就不會再覺得知識的枯燥乏味,相反會覺得知識中充滿了生趣,因此而易於對知識產生的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他們才會樂之不倦的去追求不止。這樣既學活了知識,又靈活了他們的頭腦。活學,自然能夠活用,這樣就做到了學以致用。

  求學、求知,在人生治學的道路上只有不斷的積累新知,探求真知,豐富哲思,練就灼見,才會培養形成創造性的能力。因為擁有了這種能力的人就好比找到了打開知識財富之門的金鑰匙,他在困難的面前卻能爆發出挑戰的熱情,在解決問題的時侯會顯得遊刃有餘。而這能力的培養和形成無疑需要的是“拿來主義”的精神。為此願我們的學子們在學習中也當是該出手時就出手,而不應該縮手縮腳。因為有了拿來主義的精神,才會練就拿雲的身手。

  流行的東西已經過時了,這是美國前一些時的一句流行語。確乎時代的腳步已經讓我們興嘆,在社會的發展變化面前我們將何去何從,這已是我們迫在眉睫應該思考的問題。

  年輕的學子們,要做時代的領潮者,知識的主人,希望大家能夠用“拿來主義”的精神來武裝自己,伸出智慧的“拿來”之手,在學新知識的時候要勇於“拿來”,做知識的主人,在溫習的時候要持有“主義”,獨闢蹊徑。學習不但需要把知識化為己有,更要敢於不斷創新,別開新路,集各家之長,自成一家,以無畏的“拿來”身手去學習繼承,以敢為的“主義”精神來開拓創造,開闢科學的新領域,完成科學的新革命,在時代的大潮中泛流擊楫,獨領風氣之先,笑傲千古之後。

您正在瀏覽: 學需“拿來”習需“主義”
網友評論
學需“拿來”習需“主義”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