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網絡散文 > 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西廂記

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西廂記

手機:M版  分類:網絡散文  編輯:得得9

  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西廂記

  在雜劇曲詞當中,有這樣一本讓人讀着一旦投入便難以放手的劇本,這便是《西廂記》。

  做為北曲中成就最高的《西廂記》成於王實甫之手,這本書一共五本二十遮,這與當時流行的劇本唱詞一本四折大不相同。《西廂記》每本前有楔子,結尾有題目正名,前者保留着劇本風貌,後者有小說章回色彩。出名的東西往往都是有爭議的,切不說書中內容,單單作者問題在明朝時候就廣有爭議。有人說是關漢卿寫的前四本,王實甫續寫了最後一本;有人的說法正好相反。今天我們一般考證認為全書皆有王實甫所寫,至於為什麼最後一本藝術成就大大低於前四本就不得而知了。元代輕視文化,在當時有了做官的王實甫受到詳細記載,而最為著名劇作者的王實甫則是只知道名德信,其它不祥。當然王實甫的生平如何都不影響《西廂記》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學瑰寶。

  和後來明代很多傳世名著一樣,《西廂記》的故事也不是王實甫獨創。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元稹的《會真記》(《鶯鶯傳》),據陳寅恪考證這部傳奇小說其實是元稹的自傳。故事中最後張生拋棄了崔鶯鶯,並且還認為當初是崔鶯鶯誘惑了張生,張生拋棄崔鶯鶯的行為是補救過失。結尾處還說:“時人多許張生為善補過者”。從這裡結局的處理也可以看得出《會真記》中作者充分同情的張生也可能就是作者自己。這個故事到了宋代常常作為典故出現,比如晏殊的“勸君憐取眼前人”,蘇軾的“詩人老去鶯鶯在”都來自張生鶯鶯的故事。到了毛滂、秦觀寫下歌舞曲詞最早改掉了始亂終棄的結局。趙令時更是直接寫出了《元微之蝶戀花諸宮調》,直接批評元稹。在王實甫之前又有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劇中已經對王實甫的故事構出了原型。王實甫則在前人基礎上加以吸納創新,使《王西廂》藝術成就大大超過了以往作品,成為“六才子書”之一。

  愛情本就是純粹的,不應該是元稹所處中唐時候的功名至上的價值觀,宋代以後人們就對元稹講述故事中的鶯鶯鳴不平。王實甫更是直接從張生入手,不再是批評,而是給出了一個團圓的結局。

  金聖嘆評說《西廂記》全書都是圍繞一個人來寫,那就是鶯鶯。崔鶯鶯的確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性。劇本剛剛一開始,她看着暮春景色,不由得說道“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一個正直青春的女子對於自己大好青春被無端端浪費,很是傷心,很有愁緒,當然這也是一個古代女子總應該有的寂寞之情。在張生怯懦膽小把和小姐幽會的事透露給紅娘時,鶯鶯也有了害羞,但她的害羞不是羞赧,而是一絲惱怒。後來老夫人背離契約,要張生和鶯鶯認作兄妹,“則為那兄妹排連,因此上魚水難同”,鶯鶯更是含淚終日。後來老夫人逼迫張生去趕考,鶯鶯懷着雙重擔心去送張生。一方面她怕自己的母親再次悔婚,另一方面她更怕的是張生有功名后拋棄自己。十里長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恨,是愛的恨,別離是為了相聚,可別離畢竟還是痛苦的。“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裡,最難調護,最要扶持。”的囑託也是必須有的。可更有的卻是“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小姐不放心張生以詩寄到“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張生會意和道“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鶯鶯如此,張生又是怎麼樣的呢?在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張生是個痴情種,她見了鶯鶯之後便對其魂牽夢繞。在普救寺,張生在牆下偷看鶯鶯,不由得言道:“對着盞碧熒熒短檠燈,倚着扇泠清清舊幃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檑,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另,被窩兒里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引來白馬將軍杜確打退叛軍孫飛虎,可是老夫人卻改變自己原來的諾言,不把鶯鶯嫁給張生,這讓張生無可奈何。長亭送別後,在草橋店張生也不由得產生了情思:

  “想人生最苦離別,可憐見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雖然是一時間花殘月缺,休猜做瓶墜簪折。不戀豪傑,不羨驕奢;自願的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柳絲長咫尺情牽惹,水聲幽彷彿人嗚咽。斜月殘燈,半明不滅。暢道是舊恨連綿,新愁鬱結;別恨離愁,滿肺腑難淘瀉。除紙筆代喉舌,千種相思對誰說。”

  老夫人看似是與張生、鶯鶯、紅娘對立的一面,其實她也是慈祥的。之所以自己違背諾言是要遵守先夫杜相國生前給鶯鶯定下的婚約。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對,於是沒有直接趕走張生,而是讓他與鶯鶯認作兄妹。後來也是給張生一個機會,讓他去求取功名。

  《西廂記》與《會真記》本質的不同是主要矛盾雙方不是張生和鶯鶯,而是老夫人同張生、鶯鶯等的矛盾。其中愛情主動者不是張生而是鶯鶯,不是男而是女,這裡男女地位的變化也使本劇非同一般。這個劇本在文學史的地位也是非同一般的,早在1838年它就漂洋過海到了法國,隨後被譯成了多國文字,傳向了世界。

  王福來2011-8-10

您正在瀏覽: 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西廂記
網友評論
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西廂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