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聯想
手機:M版 分類:現代散文 編輯:小景
徒步聯想
我今年已步入七旬。青少年時曾因患病而體弱,此後堅持鍛煉身體,自三十歲至今保持整體健康;遺憾的是少年時勞損所致,顯現退行性老年腰痛病,令我不爽,兼之在搞衛生時曾跌傷,因此,經人建議,決定去武義縣一試民間骨傷秘制膏藥。
已幾十年未走長路了。從前年開始在家休息,有時間可以徒步走長路;出於對自己的體質有幾分自信,決定徒步前往胡塘沿村,意在考驗自己的意志、毅力,檢驗耐力、體質。
六月十日五時許就上路,這天天氣晴朗,心情輕鬆。到目的地,先走的是330國道,到上茭道後轉44省道,然後上村間小路。到嶺下朱,花了近三個小時。為了保護久未走長路的腳,坐在路邊的石頭上略事休息,按摩一下雙腿繼續上路。
我要去的目的地是第一次,走在公路上免不了要問路。問路時,好幾個村民知道我是從金華走八九十來里路去武義胡塘沿村,都有些好奇——“有汽車可坐,方便得很,走路幹嗎?”,當到湯村(湯恩伯故居)問路時,有一好心大嫂還願意為我去叫車上路。我只是笑而感謝,心裡在堅徒步的初衷。
一、穿越時空六十年
剛上330國道,久違長途步行,有一種新鮮感,六點鐘前,晨曦初上,空氣清新,腳步輕快。八時后,車輛逐漸多起來,隨後身邊汽車不斷飛馳而過,排風擠浪似欲置我於險境。我下意識地盡量靠右邊走。腳機械地一步步前行。面對平坦又寬廣的現代化公路和呼嘯而過的各種車輛,觸景生情,即令我頓時穿越時空六十年。大腦一頁頁翻過了330國道的歷史光頁:六十多年前(我十來歲時)我已見過這條公路,聽老人們說,抗戰時已有這條公路。當時只是一條十餘米的砂石土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我在金華二中讀的高中,有機會從永康坐車上學,那時的汽車多是只能坐20-30人的“煤氣發生爐”汽車,金華-永康的班車一天只有三四個班次,金華-武義可能更少。當時家窮,坐不坐汽車,還得斟酌一翻。有時我是步行回永康,也曾走夜路到武義。車過身邊,得閉上眼,避一陣泥塵幕。八十年代後期,我遷來金華工作,工作需要,常在330上往返。當時沙土路已修成水泥路,因為車輛運輸的繁忙和載重量的不斷增加,使水泥路不堪重負,三年二年修。2005年後才改造成現在比較堅固鋼筋水泥路;車與路是相隨俱進的。現在路上行的是空調客車、舒適的轎車,貨車半數以上是幾十噸的大卡車。
330國道在金華-永康段,八十年代前只有上茭道至武義(44省道)等極少數縣、鄉級分支公路,現在有了數以十計的縣、鄉鎮、村級叉路,更有了多處“公-鐵”、“公-公”立交。
與330國道幾乎并行的還有金麗溫高速。
330國道上車與路的變化可說是我國(公路)交通發展的一個縮影吧。
遊離的腦子晃然回到腳下的現實——我走了五六個小時才到上茭道,如坐汽車,不用一小時就可到武義縣城。也就是說坐汽車可以比步行提高10倍以上以至30倍的速度。要是不為堅守考驗自己意志和耐力的初衷,也許應該立即去坐汽車。
用坐汽車比走路省下的時間去做其它事,該創造多少財富呀!這飛馳的汽車,讓我的腦子奔出“效率”二字。現代科技文明帶來的效率,為人類創造出巨大的財富。難怪人們感悟“要想富,先修路”;人們的感悟,已成政府與民眾的共識。基於此理念,金華市各市(縣)間建成了個把小時的交通圈;市內(郊)的公交車十來分鐘一趟。私家車出行更是如飛鳥自由,瞬時直達目的地,走親訪友、驢友玩山戲水,隨心所欲。不說六十年前,就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前也是不可想象的。這車和路給人帶來了“行”的自由。
交通的進步帶來的不僅是速度與效率,而是諸如經濟和發展、社會變革、“時空縮小”、出行便捷與舒適等一系列速度現象,不妨稱之為“速度效應”。
此時,我的腦子不由得重回“車和路”的聯想列車。
二、人、車、路
這裡所說的“車”特指是汽車(其實還應包括摩托車,為敘述方便從略),“路”即是各等級的公路;這公路專為汽車的開行所築,可稱是汽車的“附屬體”或“孿生兄弟”。
成就人類對速度的享受
人,是地球上的霸主,要征服一切。人天生對速度着迷,人既想在陸地上“飛馳”,跑過所有的動物;也想戲水,在水中超越“蛟龍”;更想飛天,比鳥飛得更快更高更遠,遨遊太空。這一切的核心是速度,因此,有人說“速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坐標”。雖然人類對陸、海、空、以致太空上的速度夢,都已階段性地實現了,但普及性的是陸上飛馳——汽車在高速路上的快感。
汽車的發明是人類科學技術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之一;正是汽車的發明和日臻完善,給人類帶來了高速流動的現實;多等級公路網的織成和完善,讓汽車穿梭飛馳。這車和路產生的“速度效應”,讓人類增強了不斷征服時空的勝利心態;促進了人類現代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的進程,創造更多的財富;車和路,更讓人盡情享受出行的自由以至“飈車”的享受。對於發展中的中國,還帶給有車族一種有車的自豪。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對汽車着迷的原因吧?車和路的速度效應的確給人們提升了技術文明的進程。人人感受了車和路帶給人類的福音。
當我的腦子遊走在人們為什麼對車和路着迷的原因時,忽然回過神來:車和路帶給人類的福音的同時,不應權衡它們的代價嗎?由此,讓我晃然目視身邊的現實:眼望腳下強光反射的水泥路,鼻聞連續不斷逼得你“享受”的車輛尾氣,耳邊不時似會撕裂鼓膜的汽車喇叭聲…我腦子隨即疊放出一幕幕車和路帶給人們福音的另一面——車和路給人類帶來的代價,腦中疊放出各種危害場面和信息。
車和路的代價
車和路的速度效應提升了人類多領域的科技文明,可人類又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呢?
加劇土地資源消耗
現在人們基於對汽車的依賴,開發各種不同等級的公路來滿足於行車的需要,路在日新月異。這將大量消耗土地資源。人類有必要無限修築越來越好、越來越多路嗎?土地是地球人賴以生存的根基,不可或缺。可只要車在急增,這修路與土地資源的矛盾就必然加劇。
我國正處在交通建設的鼎盛時期,國家與各級地方政府在不斷計劃、編織、完善各級公路網,公路網在不斷加密。有資料說,至2006年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00.4萬公里,近年來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年均增長5%左右,到2010年規劃總里程達230萬公里。車和路的發展該會造成怎樣的局面呢?據美國的測算,每五輛汽車所佔用的土地相當於一個足球場(7000M2),2007年我國汽車保有量輛,仿此計算佔用土地畝!將近六億畝土地!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即使我國不如美國汽車佔用土地的比率高,也不會少於四五億畝的佔用量吧?交通爭奪土地資源的景象難以直接想象的。再過五年十年又會怎樣呢?
無論那個國家,交通建設都是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交通爭奪土地資源是全球性的。對於人多地少的國家更是一個嚴峻的國策選擇問題。我國是人均佔有土地最少的國家之一,只佔世界人均數的29%。現在各項建設都在爭奪土地資源,建設用地約佔土地減少量的14%(僅次於退耕還林)其中交通用地又是建設用地的大戶。大批的農田和和山林被徵用築路。如此發展下去我國的土地承載得了嗎?不知道十八億畝耕地能保到哪一年?人多地少的中國為什麼還對車和路發展沒有理性的戰略?非要等到土地資源威脅到生存再來檢討?
加劇能源的消耗。
實際上人類是沒有理智的動物。一方面地球上天然能源已初露危機,一方面毫無節制地滿足無盡增加對能源的需求。地球上的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類傳統能源是有限的,化石能源枯竭的一天總會到來。2007年11月末,石油礦業聯盟發布了預告“世界上能夠生產的石油將在68年後枯竭”。雖然各國都已意識到能源危機,可人類社會為了讓技術文明和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享受,仍在無節制聽任對能源的需求。交通領域的能源需求和增長都是最大的。與日俱增的大量車輛和交通環節,張開吞食能源的血盆大口,是造成當今能源緊張的主要環節。發達工業化國家交通用能占能源消費總量的30%-40%,我國陸上交通(道路運輸)運輸能源消費,將佔運輸能源總消費的五分之四以上。據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發表的《2007年版EIA世界能源供需預測世界能源需求量(萬桶/日)》2025年為11001比歷史最高水平2005年8439增長30%;中國相應由686增加到1324,增長93%!
出於滿足人們“速度效應”的需要和國際間競爭的優勢,各國無止境發展交通,構築車和路。不斷加劇能源需求。
就我國而言,是各種能源資源人均佔有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國家,但是為了讓汽車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還是任由人們暴發對私車的狂熱追求,放任對交通、能源、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2007年、2008年(預測)國內乘用汽車銷售量增長都在30%以上。這既讓國人引以自豪,同時,這不應是擔心嗎?
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
無限發展交通的需要,無處不在開山劈地修公路。於是,鮮活的山林隨時被“削筋、斷骨”,美麗的田園被“開膛破肚”,滋潤大地的溪流、水源被斷脈、刈筋;與人類共同生存的動物棲息之所被消蝕。取而代之的是如我現在腳下反射強光的水泥硬路面,它失去了大地涵蘊水源的能力。繁衍、養育生命的大地,已被索取無度的人類迫害得面目全非。
無限發展交通的需要,汽車的保有量與日俱增。特別是家用汽車,近年每年保有量增長30-50%。讀者周知,汽車放出的大量尾氣(CO、HC、NOX和微粒物等)污染空氣,惡化了環境,不僅損害人和動植物健康以至威脅生命,也侵蝕其它物質;更嚴重的是CO2使地球產生溫室效應,改變地球氣候,而汽車運輸產生的CO2是世界CO2最大的來源,我國與汽車交通運輸有關的CO2排放量佔到CO2排放總量的30%以上(發達國家占的比例還要高)。全球變暖對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賴以生存環境的影響已是困擾當今世界的一個嚴重難題。
環境污染另一領域是噪聲, 汽車噪聲又是噪音最重要來源。汽車的保有量二位數增長,發達地區噪音污染已無處不在,並日漸加重。特別是城市,有研究表明汽車噪聲占城市交通噪聲的85.5%。在主街道邊的居民,已被噪音擾得不得安寧。就是在公路主幹道上,行人受汽車刺激以致驚嚇的危害也不小,膽小的或有心臟病者簡直不能承受。
對生命的直接傷害
如果環境污染看成是對生命的漸進式簡接危害的話,那麼交通事故是對生命的直接殺掠。中國2007年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已經高居全球榜首,人數已經達到了10萬人!相當於汶川地震死亡和失蹤人數、接近美國侵略伊拉克戰爭造成的每年死亡人數。我們舉全國之力和全民愛心救助汶川地震災害,世界和世界各國同情伊拉克人民的苦難。可是卻會冷漠地面對汽車殺手。
其次,無節制地依賴汽車代步,長期缺乏人類基本運動——行走,不僅促進富貴病的增長,還將使人類行走功能退化,這是對人類的無形的漸變性傷害。
今天我走在路上,給予我許多車和路的真實直接感受:初始感受長途獨步腳步畢竟沉重,坐車畢竟舒適,坐汽車可以比步行提高10倍以上以至30倍以上的速度,感嘆社會的進步;接着,環顧330國道兩側是被劈開的赭紅色山涯,為防止山體滑坡,多處罩上黑色塑料網植草,想象着未遭蹂躪前生態的美;仰望天空,雖是晴天,卻不見頭頂的湛藍,遠山無黛;呼吸到的是汽車的濃烈尾氣,在冒黑煙的車通過時只得掩鼻而行;耳朵聽到的是不絕於耳的、甚至讓你驚恐的噪音 由此,這車和路的高度文明引發出人類過度科學技術文明的懷疑。
可嘆的是,人們儘管已意識隨車和路產生的危害,可是為了眼前利益和享受,不到萬不得已之前,人類是非要繼續向更先進的車和路進發不可的。其它的科學技術文明也一樣,不由我不產生對人類文明的疑惑。
聯想(二)
三、對人類文明的疑惑
上述筆者獨步中觸景生情,觸發了對“車和路”飛速發展的直接聯想。由此很自然引發為對人類科學技術文明——永無休止創新發展後果的聯想:人類一切科學技術創新積累的文明,帶給人類無限延伸的物質享受;當科學技術創新積累的文明,超過了與人類生存環境平衡時,最終人類是否會用自身創造的科技文明毀滅人類文明本身?
發明創新是人類創造文明的手段。為爭得文明優勢,人們競相發明創新。不可否認,每個科學發現和技術的發展,每項發明、創新都推進新的文明進程。諸如古代發明火的運用、文字、火藥、造紙、造船…近代物理學、化學、天文學、飛機、發動機、塑料和人造纖維…現代電子半導體、手機、信息網絡、電視、新材料、生物技術、城市建設等等,每個領域的科學技術成就都促進了人類整體文明,讓人類為自身文明進程感到自豪。可任何發明創新都有兩面性——有利有弊;過度發展必招致弊蓋過利或創新自身的湮滅。根本原因是過度發展而造成事物之間的不平衡。後果就是給人類自己帶來災難。這就讓筆者從獨步中“車和路”的聯想,延伸到對人類科技文明結果的聯想。
對筆者的聯想,讀者也許會感到不可思議,或許會說:“反對科技文明,是一個復古者”, “杞人憂天,此人腦子有問題,”…
復古?筆者不是食古不化的老古董。以本文引發點“車和路”來說,人類不可能穿越時光遂道,回到千年前的完全步行的社會而不用汽車,汽車大大提升了世界的流動性。但汽車不能無控制發展。世界萬物均可類比,我們不妨把“車流”與“水流”相比。水之流量適中或流勢穩,流域滋潤、受益;流量過大,流勢過強必泛濫成災。車和路適度(如在城市交通中,處於公交化程度)利大於弊,車和路過盛加劇本文上述的“車和路的代價”,終將給人類造災難。推而廣之,人類無論在什麼領域創造的文明或向自然的索取,都要與自然保持平衡。否則,將自食惡果。人類的“吃穿住行+玩”能確保生存的適度需要是最合適的。“創新”的本質是向自然的索取。理智地來考量,有的創新對人類來說未必是必要的。如,人際信息溝通的工具手機,此類文明完全可以免除,用以往紙質媒介、電話等來傳遞信息和情感也可滿足,且更感真實,少了虛擬帶來的許多弊端。住房,是人類棲居之所,只要能實現“摭風擋雨”原始作用,適度增強其“住”之安全、保暖、清潔功能就能滿足人之“住”環境條件。一切豪華奢侈建築及其裝飾造成的資源浪費、過大的自然環境侵蝕,都是對人類長遠生存條件的損害?各類文明的問題,這裡不必一一羅列下去。要保持改善人類生存條件,需要與自然生態平衡,不管任何領域的創新發展,都需要有一個“度”。有的創新、創造是在創造人類災難,多少現代的戰爭武器不就是創造災難嗎?
杞人憂天?對了,也許“天”會塌下來——人類文明會被自己的科技文明壓垮。只是筆者擔當不了第一杞人。如果筆者是杞人,那麼世界上早有不少杞人憂天。人們對生態環境惡化、物種滅絕的擔心、溫室效應的警告,不是不絕於耳嗎?這些都緣於對人類文明破壞人與自然關係的擔憂。
1902年10月24日,奧地利科學家馬克斯·舒施尼發明了塑料袋,這種包裝物既輕便又結實,在當時無異於一場科技革命,可舒施尼做夢也沒想到他的這項發明100年後給人類帶來是環保災難。卡爾·本茨(KarlBenz,1884-1929)世界第一輛內燃機驅動三輪汽車的發明人,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可能有那麼一天,汽車會成為今天的塑料袋——棄之不便,用之是公害。事物過了度,就走向反面。對於我們中國來說,車和路的發展很快,目前國家的體驗,車是經濟發展的支柱,路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設施)。國民的主流的體驗是,汽車帶來了現代生活之快樂和豪氣,無車族對有車族羨慕。可是美國著名學者萊斯特·布朗已在描述中國汽車前景的可怕後果。據其測算:“假如中國經濟繼續以8%的速度增長,那麼到2030年中國人的收入與美國現在的水平一樣…如果中國也和美國一樣4人中有3部車的水平,那麼中國將有11億輛車,比目前全球擁有的8.6億部汽車多很多。”讀者朋友,如果到了那一天,你能想象中國大地以至世界是怎麼樣的情況嗎?
除了汽車以外,人類已在各種機器(手機、電視、電腦、各種機械、各種武器…)的包圍之中,食品添加劑、防腐劑、農藥,一切對環境有害的物品發明、放任發展,也許有那麼一天會成為當今的“塑料袋”。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有無盡的“塑料袋”、“車和路”構成的“天”,幾千年或萬年後,這個“天”也許就會天塌下來。
限制創新和文明發展是不可能的,是不現實的問題。那為什麼還聯想如此逆反的問題?這是一種思考!僅是思考人類、當然包括我自己,為什麼不能理智追求創新?是因人類的根本弱點,使人類喪失了理智。
人類的弱點
為什麼人類對創新帶來的文明進程是不可能自我控制的呢?這要從人類的弱點來探究。
人類自豪地說,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是有思想。我以為這不是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很多動物也有思想。例如狼就是有思想的,不妨舉例:雖然,狼通常獨自活動,但狼知道遇危險時,要團結共進,幫助同伴,你不會發現有哪只狼在同伴受傷時獨自逃走;如果狼不得不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東西,狼將以群體而攻之。大象也有思想,當大象自感生命大限將臨時,它會找一個人們不易發現的地方去死,以保自己不會“死無完屍”。最近在本地報刊上看到一則圖片報道,一隻小鳥不知何故(暫且當作是病吧)掉下地來,奄奄一息;另一隻小鳥見了,從空中飛下來,撥弄着同類,欲救它,二次銜救,力不從心未能救成,飛回樹上歇息,可它為了同類生命,第三次俯衝下來,奮力把同伴救走。這與汶川地震中不捨棄生命的高尚思想有多大區別嗎?看來人類與其它動物園最大的區別不在有無思想。
人類與其它動物園最大的區別是人的能動性,也可稱進取性。進取性體現在永不滿足。因永不滿足,全人類、各國家、各個族群以至個體,世世代代都在致力“改造自然”,堅信“人定勝天”——向自然索取。其它動物即不然,它們只求溫飽,滿足生存條件。若求不得溫飽,聽命死亡,直到種族滅絕—— 一切聽命自然。
人類的進取性,是人類的優勢,也是人類的弱點。因無限進取性的正面是能動創新,永遠提升文明,無限滿足人類自身更為舒適的生活要求;可無限的進取性的反面正是人類的弱點——無限的貪婪。
無限的貪婪
人類無限的貪婪,表現各個層次上。全人類的貪婪,就是以創新為手段,向自然無限的索取;文明進程是索取的過程。無限的貪婪決定着創新不已,索取無度。國家、種族間的貪婪就有無形(文化和經濟)的侵略,有形的戰爭殺掠;群體或個體間的貪婪,表現為爾虞我詐,巧取豪奪。人類的貪婪是無情、無度的。請看:
美國人口佔全球3%,佔有資源25%,財富佔全球40%。
目前世界上200個超級富豪,擁有世界40%的財富,而世界上現在有40%的人在鬧糧荒。
中國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在《生命》中如是來鞭撻人之貪慾——“瘋狂的砍殺、貪婪的榨取,任何動物都不及人類的心狠手辣”,“為什麼人就是吃飽喝足了,住上豪住宅,坐上加長加寬的勞斯萊斯,銀行里的錢上了億,周圍的美女換着輪班伺候……這些有文化的顯貴們還是要一聲令下,汽車、飛機跟着跑”。
從貪婪的相對性講,國家有正義和平與侵略性之分,人有睿智清廉與貪腐邪惡之分;但從與自然的關係來說,人類的能動性、進取性,決定着無限索取的廣義貪婪本性。不管是和平的還是侵略性的國家,不管是睿智的清廉的還是貪腐的邪惡的人,都有改變自身生活環境的慾望。這也是科技文明的本質。
任何事物“無度”都會走向反面。人類文明無度必然自食其果。
人類文明的結果
任何事物有生必有滅。拋物線(事物生命曲線)的規律——發生(萌芽)、快速發展(成長)、緩慢到達頂峰(成熟)、衰退消亡,對事物的發展是普遍適用的。自然也適用於人類文明。人類每一項創新(例如汽車文明)都是其整體文明進程中的積累。
人類文明的出現是宇宙間的偶然,文明的消亡是宇宙間的必然。
人類文明會因何而毀滅呢?好多人都曾或正在對人類滅亡作研究、分析、預測,其中有:隨地球的毀滅而滅亡、被外星文明攻擊滅亡、人類自身文明間的衝突滅亡、“文明毀滅文明” …其它的原因是否發生,誰也不能肯定;我以為即使其它的毀滅說不發生,“文明毀滅文明”也必然會發生。就是說,人類過度的(科學技術)文明將毀滅人類自身。“物禁大盛”,人類創造過度的科學技術文明(大盛)定然會毀滅人類。
任何事物發展超過了一定的度,必遵循“物極必反”宇宙規律。人類的過度文明,實質是人類的過度的貪婪,造成生存環境的破壞,環境的破壞的結果是人類文明自然消亡。.
電子郵箱chenlingjh.sina.com
相關範文
- ·徒步活動方案
- ·《安徒步生童話》讀後感300字
- ·感恩心:80天徒步千里回家見慈母
- ·參加新希望東華士30公里徒步有感
- ·雷殿生十年徒步中國讀後感
- ·國際徒步大會宣傳標語
- ·徒步拉練活動學生髮言稿
- ·薩拉烏蘇沙漠大峽谷徒步遊記
- ·徒步
- ·徒步登頂清涼峰
- ·徒步山中
- ·秋涼了,背上背包去徒步
- ·那年,徒步去北京(十)
- ·那年,徒步去北京(十二)
- ·那年,徒步去北京(十三)
- ·那年,徒步去北京(十五,全文完)
- ·那年,徒步去北京(十三)
- ·那年,徒步去北京(四)
- ·那年,徒步去北京(九)
- ·徒步上下班減肥
- ·徒步龍寨溝,情融大自然
- ·花季雨季,徒步前行
- ·徒步串聯——到紅太陽升起的地方(回憶
- ·誰許我單車徒步
- ·拉斯特鄉的徒步滿懷
- ·那年,徒步去北京(三)
- ·大學生徒步行活動策劃方案
- ·“喚醒”或是“啟蒙”關於高考“狀元”
- ·從黨員先進性活動中聯想到黨的建設
- ·聯想電腦廣告策劃書
- ·讀《《聯想涅槃》》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