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現代散文 > 心清如水

心清如水

手機:M版  分類:現代散文  編輯:得得9

  阡陌紅塵,四處可見沙土飛舞,行人匆匆,無時不被蒙上塵埃。怎樣才能給自己的心靈,築上一道高牆,以抵擋那紛揚的塵沙?怎樣才能給自己的心靈,安上一扇隔窗,以阻斷那繁雜的聒噪?在這物慾橫流之中,何處能有一方凈土,以求得心靜如水呢?

  很多人都明白:“清心寡欲,心靜如水,平淡是真,寧靜是福”。但,茫茫塵世,卻是物慾的,燥動的,從某一個角度看,更是冷漠的。而,芸芸眾生,卻是索取的,爭利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更是瘋狂的。又有誰,能真正超然於紅塵?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股泉,它洗濯着人的靈魂,滋潤着人的生命。只是有的泉,被日常的瑣碎,生活的繁雜,生存的重負,而朦朧了它本真的清碧。更有一些泉,因被名利所佔,被金錢所掩,被私慾所埋,而遮蔽了它所有的環佩妙音。

  歲月沉澱在人生的底色上,人總會被染上各色的斑點,人生苦行在紅塵的崎道上,人就會呈現出不同的紋路。也許是在止水般的黃昏,也許是在如洗般的黎明。人們都會默默地打開心窗,想欣賞元春之花香,想探望七月之流火,或是將靈魂,託付給一個升騰的季節,或是讓心靈,去聆聽雪花飄零時的妙曼之語。但,不管如何,只要你聽了,看了,就無法再能做到心清如水了。

  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於是,俗世之人,沒有絕對的心清如水。這裡講的心清如水,並不是說人的修為,一定要達到什麼無求絕欲的,所謂超然世外的境界。其實,就是仙人,不也一樣會時常思凡下界,去演繹屬於他們的美麗傳說。所以,心清如水,其實要的只是,如古人所言“能到竹林下,自有春水聲”的那種悠然的意境。

  記得曾看過這樣一個佛門故事大意是:有一個看秧庵,世代相傳,庵中的牚門師太,都只能由牚齋師來當任。當下的牚門師太見年事已高,就想從三位徒弟中,選一個來當牚齋師。

  這三個徒弟,人的品相最好,腦子最聰明,經念的最快,與牚門師太私人關係最密切的是慧明,其次是慧清。最難看,最笨的,念經也會打瞌睡,有人稱其為木瓜的則是慧悟。

  一次,牚門師太問她們:“本庵為何稱看秧”?慧明張口就來“世上萬物,若不經風霜,不歷寒暑,就終難成大器。佛家子弟不經磨難,怎能修得正身”師太聽了點頭微笑。慧清想了半天也答到:“世上草木,皆自秧苗始,不加看護,豈能茁壯”師太聽了沒有半點反應。而慧悟卻一聲不吭,在師太反覆追問下,才結結巴巴地說:“在佛的眼裡,我永遠是秧”師太聽了則閉眼念起了經來。

  到了選牚齋師的那一天,掌門師太將眾尼召至大殿,自己則端坐觀音佛像前,默送了一段經文後,就宣布竟選牚齋師開始。

  慧明立即急步向前給師太送上一碗清水並說:“掌齋如掌水”師太笑着接下了水。慧清也隨之端上一碗飯並說:“齋飯齋飯,齋即飯,飯即齋”師太也安然接過了飯。慧悟半天不想向前,在師太目光的催促下,才空着手走向前去,向師太打了一個躬就快速退下。師太追問:“慧悟為何無語?”慧悟慢慢轉過身,輕聲說道:“齋在心,飯在心,水也是心,掌齋即掌心”。師太聽了輕誦佛號說:“心清如水即是佛,了無牽挂佛無邊”。這個故事是很有深意,人聰明並不一定會心清,心能清到笨的程度,那可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佇立黃昏,看那朝來汐往,頜首黎明,將一個個輪迴重疊。凡塵如歌,一個人,生活在這繁雜的塵世間,總有一些“剪不斷,理還亂的事”。人非聖賢,現實中,難免不被周遭的塵事所擾,總會“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的感嘆。但,人卻是能動的,他可以在心裡,給自己營造出一個世外桃源。在自己的思維天地中,尋找屬於自己的香格里拉。

  只要心清如水,你便可以擁有鏡一樣的心湖。便可以映照出平靜而寬闊的蔚藍天空。便能體味白雲朵朵,在心湖中悠然飄過的那種奇妙。只要心清如水,便有了“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詩意;便有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襟”的情懷。便有了“獨坐窗前品茶趣,靜聽輕樂彈世音”的妙趣。

  只要心清如水,就能將滿懷的思緒,從這扇敞開的窗子里放飛出去。你就能聽到心弦的擺動聲,那聲音錯落有致,悠然的像古剎里的鐘聲,低沉而渾厚,那即是生命在拔節,強烈而淡定。

  只要心清如水,你就不必擔心燈火漸漸退卻之後的黑色世界。當你仔細端望黑暗處,就能看到那縷星辰的亮光,是那樣的真摯與清純。它定然會指引你的,在黎明時分再從新默默地起程。那遠去的只是時光,心清如水的風帆,必然會送你到達那片無人紛擾的心靈田園。

您正在瀏覽: 心清如水
網友評論
心清如水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