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散文欣賞 > 沉澱在記憶深處的那座樓

沉澱在記憶深處的那座樓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pp958

沉澱在記憶深處的那座樓 標籤:青澀記憶

  我在暮色蒼茫籠罩下的現代氣息濃郁的村莊中,獨自找尋消逝在人們記憶深處的那座淺灰色的孫家樓。

  這座名叫孫樓的村莊四周星羅棋布地裝點着好多大小不等的村莊,周庄,李樓,楊廟,灣里,仝廟,楊廟,胡集,黃堆集,李庄,南孫樓……我在一個冬日的午後,坐在陽台的竹椅上,看着漫天的雪花揚揚洒洒地飄飛在昏黃的天空,忽然就對這些村莊的名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些歲月雕刻過的村莊的名稱是不是有着某種生命意義上的聯繫,或者說,它們骨子裡是否有着千絲萬縷的血脈關係。

  我在很短的時間內收集到這座村莊方圓三十里以內所有村落的名稱,對照地圖,仔細比對,驀然發現,那些所謂的“庄”“廟”“集”“樓”或者“里”,其實不過是為村莊命名的一個詞綴。比如“周庄”,也許是位周姓商賈從遙遠的山西遷居至此,築房定居,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子子孫孫,於是村莊就以“周”姓命名;再如“仝廟”,也許是位京城仝姓官宦,為官十載,忽遭變故,為避災難,匆遽而逃,落戶於破廟之中,從此那片荒涼之地也就變成了村莊,這座村莊也就有了“仝”姓命名。

  無數五彩繽紛的雪花在我毫無意識之中落在沉甸甸的肩頭,在這個毫無詩意的雪天里,心情忽然變得有些沮喪。原以為孫樓這個地方應該有座樓,這座想像中的樓無論是哪個朝代都行,總之,它該矗立在殘陽如血之中,它該在精緻的樓房或各式別具一格的建築中獨樹一幟,它該承載着某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它該能讓我們這些淺薄無知的後人擁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驕傲和自尊。

  實在是於心不甘!帶着好奇和執着,我走遍村莊的角角落落,查盡孫姓所有家譜,與十多位將及百歲的老人耐心交談,終於探訪出一些珠絲馬跡。這個叫孫樓的村莊,在老人遙遠的記憶深處千真萬確有座淺灰色的樓!不僅如此,這座孫姓大樓據說起於唐代,歷經興廢,最後毀於一場無法阻擋的人禍!

  樓的主人是唐代的孫懷臻。對於孫懷臻,各種大型史料全無記載,只有村志約略有些筆錄,但對其生卒年也語焉不詳。村志說他於天寶年間曾在京城為官,官職如何?為官幾年?全無影蹤。這讓我猛然想起李白曾寫過的《憶舊遊寄孫懷臻翰林》這首詩,詩中的孫懷臻是否就是當初落戶於此的那個孫懷臻,如若是,李白與他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

  李白天寶元年經道士吳筠舉薦被唐玄宗從任城家中召入京城,官封翰林。如此看來,也許那時在眾多的翰林學士中就有這個孫懷臻。兩人同為翰林,才學相當,可能一見如故!可就在李白與皇帝打得火熱之時,孫懷臻發生了變故。中間原委,我們不得而知,要麼告老還鄉,要麼被貶出京。一言以蔽之,孫懷臻是在李白尚未離開京城前,於一個寂靜的夜晚突然就從京城悄然消失,無人知曉他去了哪裡,也無人去過問這個失勢丟官的孫翰林。

  時光荏苒,李白同樣命途多舛。三年京城生涯,隨之灰溜溜地離開是非之地。一個轉身,他又回到故鄉任城,也許正是此時,他聽說孫懷臻隱居於離此五十里的一個叫孫樓的小村落里。徒步前往,兩人相見,自有說不盡的闊別,道不盡的懷思。臨別作詩,訴說悱惻情懷。後事如何,竟無從可知。

  聽老人講,這座孫家樓一共兩層,通長二十餘米,紅磚碧瓦,斗拱連廊,孫姓後人曾寓居五代。經風雨,歷戰火,仍屹立如故。破四舊時,被些年輕人推倒,殘垣斷壁,滿目瘡痍。清理后,變成一片墳場,荒煙蔓草,墳塋枯冢,枝藤連蔓,幾盡荒無人煙。孫姓後人,也在那場清四舊中不見了蹤影。

  我站在村后的那片荒地前,竟茫然無措。天高雲淡,幾朵白雲飄浮在漫無邊際的天空中,遠處的田野埋沒在綠意與枯黃間,心情一如冰冷的秋風。我腳下的土地,經歷了唐朝的風,宋朝的雨,元明清的凍雪,還有……一段段夾雜着美好和感傷的歷史幻化成無數的炊煙,升起在記憶的深處。這裡真有那個孫懷臻翰林嗎?真有那座看上去華貴精美的孫家樓嗎?

  孫家樓,已然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孫樓成為村莊的名字;村莊承載着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每座村莊,都該有它的過往、今生和未來,孫樓也是。在一排排綠樹掩映下的建築精美、裝飾考究的平房和樓房間,我獨自找尋那座消逝在人們記憶深處的孫家樓……(孫守名)

您正在瀏覽: 沉澱在記憶深處的那座樓
網友評論
沉澱在記憶深處的那座樓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