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安康漢濱北山掠影

安康漢濱北山掠影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pp958

  陝南安康市地處漢江上游。史載:安康古稱金州,地處“秦頭楚尾”,安康二字為“安寧康泰”之意。為陝西省第二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是東方聖母女媧的故鄉,素有天然生物基因庫、中藥材之鄉、中國硒谷、中國民歌之鄉、中國茶鄉等美譽。在這個依山傍水、歷史悠久、漢水文化源遠流長的地方,生活着300萬勤勞樸實的父老鄉親。

  安康市中心城區漢濱區,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東方多瑙河”——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其中,地勢西高東低,名列中國十佳宜居小城。全區34個鎮辦的百萬人口以“一江兩岸、城區四辦、南北二山”的格局分佈。經過多次鄉鎮機構改革,北山片區現保存的建制鎮有大河、紫荊、中原、葉坪、雙溪、沈壩、譚壩和茨溝。近年來,社會發展勢頭良好。

  壬辰龍年臘月,一個陽光燦爛的中午,與講師團曹輝團長,文友典根、謝恩和胡艷等相約,結伴自駕前往漢濱北山遊走。穿過月河川道上車水馬龍的五里、恆口鎮,沿恆(口)葉(坪)公路、恆河逆流而上進入北山。由於此路正在進行“四改三”升級改造,路邊堆放着大量的土石方,路面坑坑窪窪,塵土飛揚,車輛顛簸的像小時候媽媽的搖籃一樣,讓人昏昏欲睡,好在來往車輛不多,會車少,相對還算安全。典根因首次駛行盤山公路,面對沿途的懸崖峭壁、曲里拐彎、窄窄斜斜的路況,沒走多遠,就明顯感到車技的吃力和虛火。於是乎,我的手藝就派上了用場。雖然自己也有十多年駕齡,但平日間恪守“閑馬少騎,閑鏡少戴”的古訓,輕易不動別人的車子。好在之前鄉鎮工作期間,積累有山區道路的駕駛經驗,很快就讓剛才擔驚受怕的曹團長他們安下心來。

  由於是隆冬,沿途山野上休眠的樹枝都是光禿禿的,只有一塊塊油菜和小麥綠毯般零零星星鋪在莊稼地里。山坡上枯黃的落葉中,偶爾點綴着幾叢紅澄澄的野果子“救命糧”,呈現出油畫般的美麗,給這沉悶蕭條的冬日帶來了一絲絲生命的動感。分佈在恆河兩岸的溪流縱橫交錯,水源充沛,山勢奇特。途中歇息的地方有座觀音廟,頗有幾分景緻。一座鋼索弔橋橫跨一河兩岸,既方便了山民們的來往,也滿足了香客們一顆虔誠地禮佛之心。三間兩層的廟堂緊緊依靠在河邊的懸崖峭壁下修建而成,為它平添了許多莊嚴肅穆之感。也許是沾了菩薩的光吧,周圍山崖上的植被保護的非常完好,多棵高大不知名的常綠古樹枝繁葉茂。廟宇雖小,但從地上新落下的厚厚一層炮竹皮和香爐中不斷裊裊升騰的雲霧可以看出,此處香火還是蠻旺盛的。青山、懸崖、古廟、波光粼粼秀水中的一橋雙影和周圍靜穆寧靜的環境相映成趣。此時此刻,置身此地,剛才還有些浮躁的心情隨之變得平和舒緩起來。

  一小時后,我們來到了地處恆河中游的大河鎮。該鎮是漢濱區著名的四大古鎮之一,農、工、商、貿發展迅速,是北山主要的商貿集散地。因恰逢趕集日,又遇年關將至,一新一舊兩條街道如兩條小魚兒般緊緊地依偎在河岸邊。老街滄桑古樸,風韻猶存。新街高樓林立,明窗淨几。一上一下均沿街擺放着琳琅滿目的各色年貨。橫街懸挂的一串串大紅燈籠,把那些剛剛打工歸來的山妹子們、小夥子們的臉龐映得如柿子般火紅。整個集鎮的街巷裡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歌聲、笑聲、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不絕入耳。但始終沒有聽到吵架和叫罵聲,足見這兒的人民勤樸,民風淳厚。集鎮一河兩岸的每一處角落都充盈着一股股濃濃的幸福年味,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昌盛景象。

  大河鎮歷史悠久。近年來,在漢王坪發現了一處春秋戰國至漢魏南北朝時期城鎮遺址。它位於恆河東岸階地,延及東側丘陵緩坡地,面積約三十萬平方米,地面散見大量繩紋瓦片及各類陶器殘片,器物時代上至春秋戰國,下訖南北朝。據當地村民介紹,恆河發洪水時曾在遺址邊緣衝出不少器物,有完整的陶缸,有大量古錢幣等。據李啟良先生考究,西漢以前子午道南段中線池河道路尚未開通,劉邦於前206年所走過的是最早的子午道,即南坡東線,大河鎮的漢王坪遺址有可能即是子午道在翻過秦嶺之後需要經過的第一座城市——蝕中。該遺址處在群山腹地,以其地理位置分析,古代當屬非常貧瘠之區,不可能出現這等規模的城市。究其原因,定是因子午道大交通的環境而使之形成和繁榮。

  該鎮自古既是連接關中的交通要道,也是漢濱北山民俗文化的搖籃。在新街,我們高興地參觀了古玩收藏愛好者王金少的“金少堂民俗博物館”。該館佔地面積500平方米,於2005年開始籌建,投資200萬元,歷時7年建成。我們驚喜地看到了瓷器展廳、木器展廳、石器展廳和民俗農耕雜物展廳,現收藏明代中期至今的木器、字畫、瓷器、玉石等各類藏品近千件,王先生精心收藏的一個康熙年間瓷器大罐是鎮館之寶。值得一提的是,該館所收藏的隴西南安姚的族影藏品,此影繪於1804年,距今200餘年歷史,但仍保存完整,畫面運色鮮艷,色彩對比強烈,人物構圖飽滿,充滿了鮮活的生命氣息。據文物專家講,這張族影畫面莊重靜穆、富麗堂皇,呈現為平面結構的祠廟式樣,對於研究清代族譜文化以及遷徙歷史都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中途路過的紫荊鎮,全鎮人口萬餘,集鎮只有幾十戶人家,沿路而建的街道也就百餘米長,雖然是小的不能再小了,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當地政府設置的各種服務機構齊全。你也別小瞧這裡,他雖位於秦巴山深處,卻是一片被英雄鮮血浸染的紅色土地,是陝南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

  史載:陝南是當年川陝和鄂豫陝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當時僅次於中央蘇區的第二大區域,在全國蘇區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七十四師、陝南抗日第一軍和陝南遊擊隊,以及李先念、賀龍、徐向前、王震、許世友、徐海東、鄭位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二百多名將帥先後在這裡浴血戰鬥長達三、四年之久,創建了川陝和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及陝南蘇區。而紫荊鎮的胡家院子乃“陝南抗日第一軍”的起義遺址。在這兒,有紅軍戰鬥和工作的革命遺址多處。紅軍的故事傳說、紅色歌謠至今還在廣大群眾中流傳。生動地再現了當年黨和紅軍老一輩革命家血與火的光輝歷程。目前,該鎮紫荊村建有“陝南抗日第一軍紀念館”供參觀學習。

  原計劃到達漢濱區的“北極”——葉坪鎮,再繞道漢陰縣返回,由於天色已晚,我們只好在中原鎮落腳。雖然是周末,可鎮上的幹部們卻都在忙着加班。聽說我們到來,鎮黨委書記徐興平、鎮長楊少林等熱情地接待了大家。徐書記是個充滿着蓬勃朝氣的地方父母官,一邊忙着給我們介紹鎮情近況、發展遠景;一邊招呼着給我們準備飯菜。從他們充滿自信的言談中,讓趕了半天山路有些疲憊的我們,心中充滿了溫暖的感覺。

  徐書記坦言,中原鎮現有1。4萬人,面積卻多達220平方公里。目前,這兒雖然山大人稀,土地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群眾生活貧困,但他們不等不靠,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經濟。按照區上“一抓三建一統攬”的工作思路,用群眾工作統攬全局,在抓好山上建基地(宜林荒山興建經濟林果園)、集鎮建社區(陝南避災移民搬遷)的同時,充分利用當地山清水秀的豐富資源,以“魅力中原”為目標,傾力打造“安康小九寨”的旅遊品牌。

  站在鎮政府所在的老街,放眼河對面那剛剛建起的大橋,已經建起和熱火朝天中正在建設的一幢幢小樓在夕陽的餘暉中格外耀眼。當得知那裡就是給高山避災移民搬遷集中安居的新社區時,我們不由得感嘆,這裡即將成為中原人民真正溫暖、幸福的地方。我深信,在他們的務實工作下,“斬斷貧困鏈條”的執政理念,在漢濱北山中原鎮一定會得以成功實現。

  簡潔樸素的機關餐廳,幾盤清一色的當地家常土菜,不僅味道鮮美可口,而且經濟實惠,不由得讓人胃口大開。沒有絲毫地做作和客氣,美美地飽餐過後,我們懷着對無數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懷着對偉大革命先烈們的深切緬懷,在一處簡樸的農家小院參觀了“梘溝鄉蘇維埃政權舊址”。聆聽了當年叱吒風雲的“中國工農紅軍陝南抗捐軍”走過的艱苦歲月中光榮歷程故事。從“血窩寨暴動”的事迹中,彷彿讓我們回到了那個腥風血雨的歲月,看到了革命先烈們為了自由、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的身影。使我們原本已經平靜的心靈又激起了波瀾,深深的被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先烈們的英雄氣概所感化、所鼓舞、所震撼……。雖然,那段黑暗的歲月早已成為歷史,但留給我們現代中國人的卻是無盡的思考。如今的我們,只能夠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恪盡職守,為國家、為社會不遺餘力,做一個有為的人,這或許正是我們應當也必須完成的任務與使命。

  不覺間,圓如玉盤的一輪明月已經悄然爬上了山尖,恰似安康漢濱北山人民今天的美好時光和對明天幸福生活的良好祝願。依依不捨中,我們緩緩地離開了北山。臨走時,約定來年夏日月圓之時,約上好友再來中原,去未來的“安康小九寨”走走看看,既可消夏避暑,更是為旅遊開發的規劃出謀獻策。

您正在瀏覽: 安康漢濱北山掠影
網友評論
安康漢濱北山掠影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