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農耕時代的寶貝

農耕時代的寶貝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pp958

  李文旺

  農耕時代,大致說來應是1980年以前的社會,因為1980年以後,拖拉機、抽水機等農業機械已經佔據了大半的江山,應該屬於機耕時代了。那麼,農耕時代距今至少有三十多年了。

  對於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們來說,如果提起水車、風車、石磨、蓑衣、斗笠等等物件,則相當於對我們中年人提起抽水煙筒、男人的長辮子、女人的裹腳那麼遙遠和隔膜。是啊,這些早就進了歷史博物館的東西,可是在農耕社會裡,卻曾經是農家的寶貝。

  小時候,我問老師:“為什麼南方都種水稻,而北方大多種麥子。”老師說:“南方水多,適合水稻生長,而北方缺水,水稻是難以生長的。”後來也才知道“赤壁之戰”之所以勝利的主要原因,原來北方人很少有會水的人。可以比較自豪地說,我小時候生長的環境較之於六十年代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絕對不是為文化大革命唱讚歌,因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我們那兒的人天高皇帝遠,你搞你的文化大革命,我搞我的農業生產,所以長期是全縣的先進生產隊。又因為生長在農村,對於那幾樣“寶貝”還是有所知的。

  到了七十年代初,蓑衣和斗笠在我們小學生眼裡是很土氣的東西,用了要遭人恥笑的,因為它的疙疙瘩瘩,因為它的不合時尚。我們村幾乎每戶都有兩三把雨傘————————那種舊式的、紅紅的油紙傘。稍微洋氣一點的人家全用那種竹子為骨的油紙傘了,到了七十年代末,絕大部分的人已經改用鐵絲做骨子的雨傘了,只不過還不是摺疊的雨傘,這是油紙傘和摺疊傘的過渡期,至今還看得見。但在南方春耕的農田裡,要是趕上下雨,揮鞭趕牛的農人多是使用蓑衣和斗笠————————畢竟在勞作時是無法使用雨傘的。1978年以後,我們的國家走向了全面的振興期,蓑衣和斗笠在農村已經很少見了,塑料雨衣大量走入尋常百姓家。

  在鄱陽湖平原,人們對於水庫是很陌生的,但隨處可見的是抽水機,1976年以後,自三國時候發明的水車也幾乎銷聲匿跡了。只在1978年,那年全國大旱季節,才在家鄉偶然用一用。據老輩人說,在五六十年代,水車是農家最大的寶貝。

  農耕時代的寶貝,到了七十年代末期紛紛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但有一樣寶貝,那就是風車————————那種南方人用來揚場的風車,還在責任制以後的農村大行其肆。不過,揚場的風車,和電影里看過的風車以及外國的風車完全是兩個概念。

  農耕時代的石磨,長期是農村磨製豆腐和米糕的唯一工具,據說很早以前還有新娘子用石磨做陪嫁的嫁妝,可見,石磨的市場有多大,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石磨被大量的機磨代替,但是,一直到八十年代末,還有會偶然使用石磨的人家,也許所碾磨的東西不多,人們不願意麻煩才直接用石磨的。

  當時代進入到九十年代,農耕社會的寶貝全部進入了歷史的故紙堆,其實水車和蓑衣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經基本成為歷史了。翻開歷史這部厚重的書籍,人們能夠發現,這些寶貝在農耕社會還真起了很大的作用,為人類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您正在瀏覽: 農耕時代的寶貝
網友評論
農耕時代的寶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