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聲聲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小景
知了聲聲
我小的時候,夏天就是在知了的吵鬧聲中度過的。夏天老家的樹林中到處都是知了。如今又是一季盛夏時節,我的夢裡又出現了兒時的知了。
在故鄉的夏天,太陽越大,知了就越叫得歡,叫的夥伴們心裡痒痒的,知了彷彿在與太陽比幹勁。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還只是個懵懂少年。農村的孩子中午一般是不睡午覺的,大人稍不留意我和夥伴們就頂住毒辣的太陽,在水塘邊的柳樹林里來回的奔跑,實在曬得受不了就用柳樹枝編一個草帽各自往頭上一戴,然後聚精會神捉知了。知了的聽覺是很靈敏的,有時我們輕手輕腳爬上樹,知了就發覺了,難免大家互相埋怨一番。夥伴中有一個爬起樹來像猴子一樣的快,他自然成了捉知了的高手,我們捉知了基本不用工具,全憑手上絕技。我們先聞其聲,再尋其影,只要看到樹榦上趴着一隻知了,就悄悄地想法接近知了,下手且穩准狠,只有這樣知了才能牢牢地抓在手中。我們常把抓來的知了翅膀剪掉,這樣就不用當心知了飛跑了。有時我們還斗誰的知了的叫聲大,比誰捉的知了多。總體來說農村孩子還是孤陋寡聞,竟然不曉得知了是一道美味佳肴還能用油炸着吃?也不知道知了究竟是害蟲還是益蟲?小時候只知道認真地找着聚着,涼干后拿到收購站賣,換兩本小人書就開心得不得了。
如今我在城裡呆了二十多年,似乎很少聽到知了的叫聲。也許是知了不喜歡城裡的高樓大廈,不喜歡滿天飛舞的尾氣,更不喜歡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就在不久前,我和妻子習慣在晚飯後到樓下散步,忽然間,小區的樹林里傳來了一陣急促地知了叫聲。這聲音我似乎好久好久沒有聽到了,這聲音在我的記憶里珍藏了許久,今天猛地一聽,如同天籟之聲。我放慢腳步尋聲找去,彷彿那片樹林就是我兒時的樂園,無憂的童年往事如泉涌般湧上心頭,讓我再次沉寂於那陽光般絢麗的童年世界。兒時的鄉村格外熱鬧,夏日的夜色剛剛籠罩村莊,大人都喜歡扛着竹床帶着扇子到村門口佔領有利地形,在閃爍的星空下乘涼嘮叨家常。那時的鄉村沒有電扇和空調,夜晚依然炎熱,睡在家裡熱得人難受,總要在野外乘涼到半夜,乘涼的目的就是圖個安靜,哪知知了在樹枝上無休止地嘶喊“吱兒……吱兒……”叫個不停。夥伴們用手電筒逐個排查“消音”,逮的逮,趕的趕,鄉村的夜晚才慢慢的寧靜下來。
鄉村的知了,幾乎遍地都是。走在樹蔭里,它就在頭頂。走在月光下,它就在空中。伴着涼爽的微風,躺在竹床上,就可以盡情欣賞它們不知疲倦的合奏。最近的一期《襄陽晚報》上也刊載一則新聞,說是魚梁洲楊樹林里有人在夜間用竹桿捕蟬,兩三個小時就能捕捉五六百隻知了。吃驚之餘我自然也想起小時候捉知了的情景,心裡感覺很幸福,很溫馨,很痛快,那時太陽把全身曬得起皮流油,也要去捉知了,無憂無慮,勁頭十足。今天再次聆聽知了的歌聲,卻是飄着鄉愁隨風而去。
打開電腦,在百度里一搜索,對知了進行了深入的解剖。它那種狂叫並不是口中發出的聲音,是翅膀的振動發出聲音,聽說發明家就是根據知了翅膀的振動才發現振幅和頻率。知了用頭部下面的針樣的嘴巴插到樹的枝幹里,刺吸植物汁液維持生命。雄知了會叫,雌知了不叫。它們從蟬蛹到知了成活需3至4個月時間,然後“金蟬脫殼”,第二年夏天到來時才羽化成蟬,知了的生命才能復活鳴叫。知了的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知了殼可入葯。古代人還把知了奉為復活和永生的象徵,將玉雕蟬放在死者手中,以求庇護和快快輪迴再生。
我喜歡捉蟬聽蟬賞蟬,不僅僅是因為它給我的兒時帶來了難以磨滅的記憶,還因為蟬聲里充滿了活力與朝氣,它的音節儘管單調枯燥,但它清亮的嗓音,唱響了整個夏季,然後歌盡而死。知了終其一生證明了生命的亮色,不在於它的長度,而在於厚度,作為智慧的人類,在齊心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不更應該如此嗎?
單位:襄陽北火車站:徐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