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生死亦大矣

生死亦大矣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pp958

  清明節的時候,心裡有一種沉沉的感覺,想寫一些感想,後來覺得沒有激情,就不寫了,4.28列車事故後有一種衝動,想寫一下,又覺得沒有時間;後來地震了,所見所聞,有種感動可能今後很少能體驗到,不得不寫一下。

  4.28不用說,我坐火車回家都經過那裡,原本最安全的鐵路客運也會死那麼多人,讓人恐懼。汶川沒有去過,但是我在地震前幾天到過清平,那裡距汶川很近了,說是要在那裡養品牌雞。那裡有很多銀杏樹,峰巒疊翠,空氣清新,同去的人說,退休后在這裡買個房子,冬暖夏涼,真是養老的好地方。我望着遠處連綿不斷的山巒,問當地的一個人說,再向那邊走,就到什麼地方了?他說,就是沼澤和草地還有雪山,紅軍長征就是走的那些地方。地震后清平有些地方到了“山河改觀”的地步,清平有很多磷礦,地震時很多人被埋在礦下了。從清平沿着山間公路出來,就是漢旺,一個位於青山腳下很富有的鄉鎮,地震中也被完全破壞了。

  地震給人一個感覺就是:生命太脆弱了。當我面對一堆廢墟,周圍的房屋大都完好,我不禁疑惑:這曾經是一所奪去幾百個孩子的學校嗎?還有那些看來被翻過的廢墟上,扭曲的羅紋鋼,碎裂的混凝土夾雜着花花綠綠的破碎的衣服,床單,窗帘,那些不曾經是家庭的日常用品嗎?很好的汽車扔在路邊,蓋滿塵土,它們的主人在哪裡呢?再遠望那塌方的山坡,看看腳下裂開的大地————既然連山川大地都靠不住,這世間還有什麼可以稱的上永久?

  我記得《泰坦尼克號〉〉上有這麼一個鏡頭,當洶湧的海水破窗而入時,一對老夫婦安靜的躺在床上。那根本不可以用什麼視死如歸來形容,那種感情已經超越了生死,把生看成一段往事,把死看成一種歸宿。對生死這件事上,人是多麼地難以理解,這就是人的靈性之所在。人是多麼的嚮往生,懼怕死。的確,如果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熱愛了,這個人還能愛什麼呢?但有時選擇死亡也可以贏得尊重,這世上的確有輕生死重大義的人。為了讓學生先走而遇難的老師,也許在死亡的那一刻,他們根本沒有考慮到死亡。被埋在廢墟下,抱着孩子的母親在死前用手機寫下:孩子,如果你活着,你要記住,我是愛你的。在母親看來,愛比生命更重要。

  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后,本來有逃生的機會,但是他卻選擇了就義;對於屈原的死,只能說“九死而無一悔”。

  死是什麼?有本書上說,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死是清涼的黑夜,死是無夢的睡鄉;死是遠離平衡點的平衡;死,就是什麼也不知道。

  死難道僅僅是什麼也不知道嗎?宋代一位詩人的詩,讓人深深的體會到的是一種無奈和傷感: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

  日墓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墳地狐狸出沒的荒涼和父母膝下兒女燈前的溫馨形成強烈的反差,想到祭祀的酒,九泉之下的人又何曾喝的到呢?

  王羲之在他的《蘭亭集序》里,闡述了自己對生死的觀點,他說,把生與死看是一樣,把長壽與短壽看成是一樣,都是很虛誕的,讓我們想起“永遠活在心中”,“永垂不朽”類似的話是多麼的蒼白無力。他把生死的問題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死生亦大矣。的確這樣,生與死只不過是人生一件大事而已,其他的話就不要說了,說也說不明白。

  死的悲痛和凄涼讓人更能體會生的寶貴,但願人長久,當我們以博愛之心看這個世界時,真的希望每個人都能幸福的生活,這種幸福是每個人心裡的幸福而不是別人眼裡的幸福。

您正在瀏覽: 生死亦大矣
網友評論
生死亦大矣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