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人這一輩子

人這一輩子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得得9

  人這一輩子

  德順因病去世了,只有55歲,孩子尚未結婚。我們是同縣老鄉,一同上技校,后又一同上大學,大學期間住同一個屋,畢業后一起分配到了公安系統,在後又都做起了管理,我們有着三十年的交往,可謂感情篤深。德順去世后,其三哥在第205期《環球人物》雜誌上發表了《我背着長大的兄弟》的懷念文章,述盡了弟弟短暫一生的坎坷經歷。

  有坎坷就能有認識,有大坎坷就能有感悟,有不可逾越的坎坷,就能有頓悟。

  幾十年來,和德順喝過無數次酒,最後一次是在他住院前的一個多月,幾個朋友在一個周末聚在了一起,大概是因為年齡到站,馬上就要退出領導崗位的原因吧,那天他的興緻特別好,感慨也特別多,酒酣情濃之際,他不停的進行着自我否定與自我批判,他用自己曾經趕豬販羊,上山下鄉,插隊落戶,上學深造,直到走上領導崗位的切身經歷,剖析着他在這55年裡所經歷的家庭與社會、親人與朋友、能力與機遇、理想與命運等等關係對人生的影響,或使人一帆風順,或使人逆水行舟,或使人光明燦爛,或使人如履深淵,記得最後他的總結是,人這一輩子,好過賴過都要過,早退晚退遲早退,官大官小沒大小,早死晚死終將死。

  未曾想,這次帶有哲理味道的長談竟成為了我們之間的絕談,冥冥之中,我似乎感到這是德順臨終前有意給我留下的珍貴的禮物。

  老舍先生有本小說叫《我這一輩子》,曾經拍過電視劇。寫了民國前後北京一個老巡警一輩子的生活故事。這個故事讓讀者涕淚交流,並與主人公一起倍嘗人生的辛酸苦辣。可見,對人生的感慨不僅僅德順和我這樣的平頭百姓有,就連老舍先生這樣的大文豪也有過高屋建瓴般的探索,人這一輩子真是不容易的。

  人的一輩子是短暫的,高壽者百歲出頭,低壽者出生就夭折,平均也就70來年,德順連平均數都沒有達到。這在歷史長河中,的確是“彈指一揮間”。新中國成立已64年,好像就是昨天的事,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有3000年,這已是歷史,中國最早的猿人有170萬年的歷史,那已經成了考古。推到地球、推到宇宙,就不是用年計算了,而是用光年。人的生命與之相比,的確是太短暫了。

  人這一輩子雖然短暫,但又非常複雜。這和動物有着本質的區別。動物只有食色“二性”,人則在不斷逐鹿財富、地位和名譽這“三鼎”,動物只管今天不管明天,人則今天要管,明天要管,連昨天已過去的事撿起來還要接着管。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但還要想知道,昨天的事雖已故去,但還牽挂不舍。

  今天的悲,明天就變成了喜,今天的富,明天就變成了窮。又有誰在今天就料到了明天的結果。雖不能料到,但都在不停的奮鬥追求,只管過程,不管未來會有何結果。西漢的周亞夫,將門之後,後來封侯拜將,權傾一時,但卻死在了監獄里,並且是餓死的。同期的樊噲,一個殺豬屠狗的平民,因結識了劉邦這個朋友,居然也當上了將軍,可最後竟被朋友砍掉了頭顱。當代的江青,三十年代是紅極一時的明星,四十年代成了主席夫人,五十年代開始耕耘藝術,六十年代進入中央從政,七十年代被判刑入獄,八十年代悲慘自殺,可謂十年一坎。就是和德順一樣的貧民百姓,一輩子也會有大起大落。我的一個朋友,十五歲以前務農並讀書,文革時期參加紅衛兵組織,四次見到毛主席,後來當了飛行員並做到團級。八十年代轉業到地方降級為科長。退休前五年,因單位改制失了業,好不容易等到了退休,拿到了退休金,可又得了癱瘓病,只能卧病在床了此餘生。

  足可見人生的複雜。

  不論人生是短暫的還是複雜的,也不論人生是輝煌的還是暗淡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不斷的追求財富、地位和名譽,雖然不同層次的人所追求的多少、高低、大小不同,但不論是否能得到都要去追求。古人把這叫“人生三鼎”,是人的自然屬性。每個人都想得到這三種東西,圍繞着如何得到這三種東西,人們便上演了一幕幕活劇。從相親相愛到相仇相恨,從甘做人梯到落井下石,從相互幫助到相互謀殺,從追求和平到發動戰爭,什麼樣的情況都可能有。

  人在追求“三鼎”時,都是有計劃按步驟來的。通過不斷滿足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五個需求,來最終達到逐鹿“三鼎”的慾望。

  這個計劃和步驟還體現在孔子的一段名言上:“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段對人生總結的語言,是對人生命運的總體概括,為人生劃出了一個勞碌命運的運行軌跡:

  第一階段:出生到十五歲,是在父母膝下承歡的階段;

  第二階段:15——30歲,“有志於學”,就是專業學習階段。要求人們要“立志”“立學”。

  第三階段:30——40歲,“而立”,這是立業階段。要能夠自強自立,要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並且開始反哺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也是確立自己終生奮鬥目標的階段。

  第四階段:40——50歲,“不惑”,是世界觀的確立階段,是創造自己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如果沒有造詣,人生價值的體現難度將成倍增加。

  第五階段:50——60歲,“知天命”,是人生的定型階段。這一輩子,是什麼樣基本上就定型了,除了極個別“大器晚成”者,一般人就這樣了。就象德順和我這樣的年齡,德順已經蓋棺定論,我再有幾年也就退休了,雖未蓋棺,也可定論了。所以,一過50歲,就不要再找算命先生算命了,回顧一下自己的經歷,一切自己就會都看清了。天命所在,天命所系,你該知道你的命了。

  第六階段:60——70歲,耳順之年,自身奮鬥的意義已經不大,生活的力量主要來自外部。別人說什麼你就聽點什麼,不要跟晚輩、跟他人過不去,不要剛愎自用,頤指氣使,因為到了這個年齡,在社會生活中,已經不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導力量了。

  第七階段:70歲以後,“隨心所欲,不逾矩”,在法律規範和道德規範的約束下,想干點什麼就干點什麼,等待了此殘生。

  上面這七個階段,0——15歲、15——30歲,每隔15年為一個階段;從30歲開始到70歲,每隔十年一個階段;七十歲以後,每隔五年一個階段;八十歲以後,每隔三年一個階段。這個過程中,幾個階段時間間隔越來越短,說明人從出生到死亡過程的步伐是越來越快的。

  寫到這裡,我自己都感到了壓抑,似有宿命論的嫌疑。人和動物雖共具“二性”之性,但人比動物多了“三鼎”之求,這正是人的偉大所在。德順的感慨雖然悲天,但未憫人,其中多少有點奮鬥不到位的悔意,人還是要積極進取,不斷向“自我實現”目標邁進的。

  孔子為我們勾勒出了人生的軌跡,但這句話的核心是“學”字。孔子還有一句名言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之後他又說 “學而優則仕”,在當時,仕就是做官,今天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事業和成就。人一旦得仕,離“三鼎”目標也就不遠了。

  今天的社會很浮躁,社會浮躁問題不大,因為社會有足夠的時間來修正它、改變它、重設它、創造它。一百年以後,中國也將會成為一個不浮躁而且充斥文明的大國。一百年不行,就再用一百年。但是人不能浮躁,人如果在40歲以前一直處於浮躁狀態,那就把自己葬送了,因為老天爺不會給他修正重設和創造的機會。

  學習要“廣、博、精、深”,如此才能達到“通、順、重、敏”的境界。

  學而廣則通。事物是相互聯繫和不斷發展的,只有有了廣博的知識面,對事物的認識才能通達,才能以聯繫和發展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學而博則順。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無過則順,順當、順利、順和、順通是人們的生活追求,只有博聞強志,才能達到順的境界。

  學而精則重。精就是完美,就是純粹,讀書要讀完美純粹的書,精心讀書,掌握精要,由此才能幻化出自己的造詣來。有了這種造詣,才能使自己持重、穩重、練重,才能被社會看重和尊重。

  學而深則敏。學習要深微、深刻、深遠、深詣,要在深奧精微處體會知識的幽奧,這樣才能窮極其要義,達到深謀之效果。最終才能敏於事、敏於行。

  寫到此,感覺有點亂,一會兒生,一會兒死,一會兒又學習,其實細細體味,這不正是人生和人性的寫照么。

您正在瀏覽: 人這一輩子
網友評論
人這一輩子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