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運動

手機:M版  分類:精彩小小說  編輯:小景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攻佔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控制了山東省,奪去德國在山東強佔的各種權益。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 “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分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 “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京政府竟準備在 “和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在示威遊行之後,為了使學生運動組織化、經常化,我們又在西安學生代表聯席會議的基礎上,組成了陝西省學生聯合會,我被選為會長,鄒遵(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犧牲)被選為評議長。學生聯合會還出了會刊,經常報道陝西各地和全國學運情形,提出陝西省學生的行動口號,對當時陝西學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的影響迅速擴大。天津、上海、長沙、廣州等城市和全國各地紛紛舉行遊行示威。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和華僑也展開了愛國活動。當時在上海的孫中山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支持。北京政府被迫於5月7日釋放被捕學生,但又下達鎮壓學生運動的命令。6月3日北京各校學生分組出發到街頭演講;6月4日出動更多的學生進行宣傳活動,兩天內竟有近千學生遭到逮捕,從而激起了全國人民更大的憤怒。上海人民首先起來,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大力聲援北京學生。特別是上海工人從6月5日起發動了有六七萬人參加的政治大罷工;南京、天津、杭州、濟南、武漢、九江、蕪湖等地工人,也都先後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北京政府為之震驚,不得不於6月6日釋放全部被捕學生。10日宣布 “批准”曹、章、陸三人 “辭職”。28日,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五四愛國運動勝利地告一段落。 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次年改稱《新青年》,舉起 “民主”和 “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後,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在 “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新文化運動不僅為五四愛國運動作了思想準備,同時隨着這次運動而更加深入發展,使社會主義思潮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思潮而成為運動的主流,並在思想上和幹部準備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準備。 五四愛國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由此開始深入工人群眾,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組織上和思想上作了準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五四運動的作文:我在五四運動中的經歷五四那一年,我正在西安私立成德中學讀書。西安僻處西北,一向是比較閉塞的。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使西安的一般學生感到國亡無日,於是紛紛自動集合,要求響應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接着,各中等以上學校開了學生代表聯席會議,我代表成德中學參加會議。這個會議決定:西安市各中等學校學生全體罷課;舉行抗議示威遊行;組織講演團,向商人和市民宣傳抵制日貨,勸用國貨,等等。西安學生就這樣離開了書齋,走上了街頭。5月下旬,學生們舉着“誅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和“頭可斷,青島不可失”等旗子,舉行了西安市空前未有的示威遊行,並且在街頭進行了廣泛的宣傳。講演的學生慷慨激昂,聲淚俱下,講到最痛切的地方,還有人撕下竹布大褂下襟,咬破中指,血書“還我青島”等字。西安學生這種高漲的愛國情緒,受到當地各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使這個死氣沉沉的古城蘇醒了。 在示威遊行之後,為了使學生運動組織化、經常化,我們又在西安學生代表聯席會議的基礎上,組成了陝西省學生聯合會,我被選為會長,鄒遵(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犧牲)被選為評議長。學生聯合會還出了會刊,經常報道陝西各地和全國學運情形,提出陝西省學生的行動口號,對當時陝西學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與此同時,由北京學生髮起的愛國運動,日益擴大和深入。全國20幾個省的學生以及海外留學生,都先後行動起來,舉行示威遊行,通電抗議,查禁日貨。6月3日以後,運動又進入新階段,首先是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其他各地紛紛響應,形成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全國性的革命運動。為了表達陝西省學生的決心和意志,並和全國各地學生運動取得直接聯繫,陝西省學生聯合會推選我和李伍亭為代表到北京請願。我們倆便在6月初聯袂北上。 新華門前的怒吼 當我們來到北京的時候,正是北京學生運動繼續高漲之時。原來,北洋軍閥政府自5月4日後,曾連發兩道命令,聲稱“遇有糾眾滋事不服彈壓者,依法逮懲”;“其有不率訓誡、糾眾滋事者,查明斥退”。在6月4日和6月5日,逮捕了在街頭講演的學生1000餘人。統治者妄想用高壓的手段來撲滅革命的火焰,結果適得其反。統治者的種種倒行逆施,有如火上添油一般,使得鬥爭的火焰愈燒愈旺了。當時北京各校代表曾在北京大學紅樓開會,並邀請各省市已經到京的學生代表參加,決定到總統府請願,堅決和反動政府鬥爭。 大概是在6月5日以後,10日以前吧,確實的日期我已經記不大清楚了,時間大約在下午3點鐘左右,北京各大學的學生和一部分中學生,集中到新華門前,人數有一兩萬之多,把西長安街圍得水泄不通,要求當時北京政府總統徐世昌親自出來接見學生。徐世昌避而不見。警察總監吳炳湘出來說:“總統不在,可以把請願書留下;時間已經很晚,希望學生回校休息,政府自有答覆。”但是,學生們不肯上當,堅決表示不見徐世昌,不得明確答覆,誓死不回校。這樣一直僵持到晚上10點多鐘,人愈聚愈多,有些過往行人,也參加進請願行列。特別是一些洋車工人,把一天拉車得來的血汗錢,買了燒餅、茶水送給學生。這種真誠的支持,使學生們受到極大的感動。徐世昌看到不見學生不行,才派了他的兩位秘書出來傳話說:學生可以推派10個代表,到裡面受接見。 性質: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意義: 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次年改稱《新青年》,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後,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新文化運動不僅為五四愛國運動作了思想準備,同時隨着這次運動而更加深入發展,使社會主義思潮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思潮而成為運動的主流,並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準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五四運動的當代意義: 這場運動孕育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成為中國人民和中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的寶貴精神財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五四運動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我國幾千年來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振興中華:“振興中華”的口號,是孫中山1894年在《興中會宣言》中最早提出來的。從那之後,大多數愛國志士無不以此為終生奮鬥的最終目的。可以說,中國從此之後的一切革命鬥爭,無一不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所取得的一切進步和成就,無一不是由於它的催動和鼓舞。五四運動的發生,就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續。愛國學生的奔走呼號,浴血奮鬥,廣大知識分子、市民、工人的積極響應和支援,最根本的動因就在於此。響遍全國的“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喚醒同胞,一致救國”等口號,最根本的含義也在於此。有的人當時在思想上雖然還沒有明確認識到這一點,純粹為愛國熱情所驅使,但他們愛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保持中國的落後,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挽救中國的危亡,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振興中華民族。 愛國主義:在五四運動中,廣大學生之所以不顧高壓,奔走呼號,他們的愛國行動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層人物和廣大工商界群眾的支持,就是由於愛國主義的有力號召,愛國精神的強烈感染。今天,要勝利跨人21世紀,實現四個現代化,真正使中華民族振興起來,更要大力發揚愛國主義。 民主精神:新文化運動最先提出科學與人權並重(青年雜誌創刊詞中的提法),隨後講“賽先生”(科學)和“德先生”(民主,當時把人權和民主當作基本上同一的概念)。後來“賽先生”和“德先生”成為“賽同志”和“德同志”,就是說,民主和科學一道,是中國共產黨歷來為之奮鬥的目標。在五四運動中,民主即“德先生”是一面反封建、反專制的大旗,大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五四愛國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與民主精神的推動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民主的啟蒙和民主意識的覺醒,就不可能發生那麼大規模的愛國運動。現在,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在許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目標還相差甚遠。要想儘快振興中華民族,就應該繼續高舉“德先生”的大旗,發揚民主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科學精神:在五四運動中,科學即“賽先生”與“德先生”一樣,是反封建、反迷信的另外一面大旗,並有力地促進了民主意識的發揚,反封建鬥爭的開展。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的六條新的思想,第六條就是“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他說:“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之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①[《獨秀文存》,第9頁,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1987。]因此,在發揚民主精神的同時,還應該發揚科學精神。 解放思想:在五四時期,先進的思想家們大膽地衝破舊傳統,提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主張,出現了一種在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並有力地帶動了其他領域的大解放。正如毛澤東當時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經濟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從九重冤獄,求見青天。”①[《民眾的大聯合》(三),《毛澤東早期文稿》,第393頁,湖南出版社,長沙,1990。]正是這種思想的大解放,使五四運動成為新思想與舊思想、新文化與舊文化的分水嶺,我國20世紀第一次影響巨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並開啟了此後思想解放的先河,深深地影響了20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後來所發生的第二次、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第二次歷史性的飛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產生,以及從那時起我國取得的每一個進步和成就,可以說都是解放思想的結果,是五四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偉大革命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這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在中國人民輿論的壓力下,向會議提出廢除袁世凱和日本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二十一條”,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膠濟鐵路以及其他權利歸還中國,同時還提出七項“希望條件”廢除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等。但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參加“和會”的帝國主義國家拒絕。不僅如此,他們還決定將德國在山東掠奪的權利全部讓予日本,並將其寫進了《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至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完全失敗。但軍閥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出,舉國憤怒。5月4日,北京學生3000餘人在天安門前集會,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會後舉行了遊行示威,憤怒的愛國學生痛打了親日派官僚章宗祥,並放火焚燒了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軍閥政府派軍警鎮壓,逮捕學生30多人。全北京學生立即實行總罷課,並通電全國表示抗議。天津、上海、長沙、廣州等地學生也紛紛遊行示威,聲援北京學生。在日本、法國等國的中國留學生以及南洋華僑學生都開展了愛國活動。6月3、4兩日,軍閥政府又逮捕北京學生近千人,激起全國人民的更大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漢、九江及山東、安徽等地的工人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政治罷工,上海和全國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後舉行罷市。至此,五四運動發展到新的階段,即從開始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三部分人的統一戰線運動,發展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包括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範圍的革命運動--“六三運動”,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28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也是中國青年運動的偉大開端。它開創了中國革命知識青年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五四運動實際鬥爭的鍛煉,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造就了一批青年共產主義者。他們深入工農群眾,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罷工鬥爭,促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準備。 五四運動的影響 1、政治影響:揭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革命爆發以後,世界歷史進入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工人階級在運動中顯示了強大的政治威力,它以不再是資產階級的追隨者,而作為運動的主力軍在鬥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運動的矛頭直接指向帝國主義,因為從世界革命戰線看屬於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2、對中共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從、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3、對學術界的影響: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延續和發展,它把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識分子推廣到全國群眾。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為一種風氣,同時也促進了文學革命的深入和廣泛發展,開創了中國文學時代,使中國科學和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 4、思想方面:五四運動促進了全國民眾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種新思想陸續傳入中國,其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思想和政局帶來巨大影響。 你可以組織一下這些句子就成一篇文章!

您正在瀏覽: 54運動
網友評論
54運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