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尊師重道

尊師重道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尊師重道

  --讀《程門立雪》故事有感

  德班

  [內容提要]本文從《程門立雪》故事引出尊師重道,借"二祖斷臂求法"之經歷闡述"明師難遇,真道難逢"的道理,借古喻今,旨在提醒我們"明師已遇,真道已逢"應珍惜德門之緣,"親其師,則信其道",若不信師,則難受其道。敬師且對師所授之理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

  北宋時期,有一天,楊時和學友游酢,因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得正確答案,就一起去程頤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他們行至半途,就下起雪來了。趕到程頤老師家時,適逢程頤老師坐在火爐旁閉目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過了良久,程頤老師醒來,從窗口發現了站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他們渾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程頤老師急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後來,楊時學到了程門理學的真諦,世稱"龜山先生",被後人推崇為"程學正宗"."程門立雪"的典故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影響久遠。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它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尊師重道是指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師者,人之模範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 等等。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的道德觀念。

  為何"尊師"有如此重要呢?

  我們人易迷於亂世,不辨是非,難識正邪,而須借善知識來引領,區別正邪是非,若無賢能之人作導引,我們一生都會很迷茫,不知所措,犯諸多錯誤也不覺。所以選擇良師是如此的重要!而"良師"與其傳授的"道"是一體的,我們在明師的指引下,接受其授予的道理,並將此道理內化於心,通過此明燈作指引,我們的人生才有了正確的方向,我們一生的努力才不會白費!而選擇什麼樣的"師",就靠我們用智慧去識別了,也依我們過去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自古有"明師難遇""真道難逢"的感嘆。因此自古尋師求道之人必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尋到"明師",得到"真道"!

  二祖"斷臂求法"之經歷便能說明尋師求道之艱辛與誠敬。

  慧可禪師為求法來到達磨祖師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開始,達磨祖師只顧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談不上有什麼教誨。但是,慧可禪師並不氣餒,內心反而愈發恭敬和虔誠。他不斷地用古德為法忘軀的精神激勵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這樣,他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晚上,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並下起了鵝毛大雪。慧可禪師依舊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天快亮的時候,積雪沒過了他的膝蓋。這時,達磨祖師才慢慢地回過頭來,看了他一眼,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慧可禪師流着眼淚,悲傷地回答道:"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磨祖師道:"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諸佛所開示的無上妙道,須累劫精進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證得。豈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所能證得?若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來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說夢,徒自勤苦,不會有結果的)。"聽了祖師的教誨和勉勵,為了表達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決心,慧可禪師暗中拿起鋒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斷了自己的左臂,並把它放在祖師的面前。頓時鮮血紅了雪地。達磨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於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不惜生命,為法忘軀。而今你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諸佛,砍斷自己的手臂,這樣求法,必定能成)。"

  二祖求法之虔誠,故能得達摩祖師傳授心法,並最終得道。"尊師"與"重道"是一體的,"尊師"之"誠"方能得師之真傳。弟子與師"心心相印",才能體會"心法"的妙用,真道才能在師徒間自然流淌。而今我們入於德門,雖難於效法二祖"斷臂求法"之舉,但二祖求法之誠值得我們效法。"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當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今生我們有此佳緣聽聞佛法,親近師尊,何不信師尊?何不窮究鸞文之理?若不信師尊又怎得其道?

  《學記》曰:"……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能安於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從而信奉師長傳授的真理。如果能夠這樣做,即使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

  "親其師,則信其道".我們親近師尊,信任師尊才能從鸞文所示之理中見收穫。佛陀對信心的讚歎:"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唯信能入,唯智能渡".而"一分恭敬一份收穫,十分恭敬十份收穫"是"以普賢心修布施",普賢心是圓滿的恭敬心,同時也是"廣修供養"的根本。若我們對師尊有夾雜、有懷疑,對鸞文半信半疑,則我們從鸞文中所得就很有限,更談不上將鸞文所示之理用於生活了!比如,我們生病了去找醫生看病,若我們不信醫生的醫術,對醫生所開的藥方有懷疑,醫生開了六種葯,自己擅自主張只服用三種葯,如此,我們的病能治好嗎?當然並不是說我們不能對鸞文所述之理不可以提出質疑,若對 鸞文之理有不明白的地方更需要我們親近師尊,努力修習去探究才能找到答案,這裡的"疑問"與"半信半疑"的"疑"是不同的。"半信半疑"是信心不足,立場不堅定;而對鸞文之理有質疑之"疑",是修習過程中領悟能力未到,功夫不夠而產生的疑問,這是修習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佛法是經得起質疑的。《中庸》曰:"誠者,成也".這裡的"誠"是全身心的投入,徹底的相信,無染污。若要學有所成,必是在"誠"中見獲!

  曾有初次參鸞之人對我們開乩前的敬師儀式很不理解,認為我們的德教太注重形式了,認為那些儀式是多餘的。對此我不敢苟同,敬師儀式意義有三:首先,"禮本於誠",通過此儀式表達我們對師尊的恭敬之心,由內而外"恭敬"一如;其次,我們的心念本是散亂的,通過此儀式,可攝受一心,誠心現前,為聞法作準備,用清凈心聞法受益才深;再次,"禮本折慢幢",通過此儀式去除"我慢",常人"我慢"如須彌山大,不肯低頭,而通過此儀式正可放下"我執",踐行"無我".所以不可小看此儀式之重要性。此儀式正是"尊師重道"的一種表現形式。

  具德的上師是延續我們慧命,引領我們出離生死走向解脫到達光明彼岸的大恩人。師尊之恩恩深似海,縱使粉身碎骨也難以回報!師尊就像一塊磁鐵,而我們就是一塊未經淬鍊的生鐵,牢牢地被師尊吸引,無法逃離,完完全全被師尊攝受,甘願降服自己於師尊!願我們大家都以自己清凈的身語意供養恩師,踐行"一德"大法,並將此大法弘傳於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

您正在瀏覽: 尊師重道
網友評論
尊師重道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