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民主的細節讀後感3篇

民主的細節讀後感3篇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民主的細節讀後感3篇 標籤:春晚觀后感

  民主的細節讀後感(一)

  有的作家,你是先聽說這個人,再喜歡上他的書;有的,則是你先讀了他的書,才慢慢喜歡上這個人,而劉瑜屬於前者。讀研期間在圖書館偶然瞟到這本書,續借了兩次總算斷斷續續地讀完了第一遍,借這次機會又重讀一遍,依然收穫滿滿。本書是作者過去幾年在《南方人物周刊》專欄文章的集結,以講故事、找數據的方式,把“美國的民主”這樣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拆解成點點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故而書名為《民主的細節》。

  作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來都覺得“政治”離我很遠,“民主”也只是教科書中模糊的概念。而劉瑜,這位在美國哥大政治系和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留學七年的女博士,在書中幫我們卸掉了“民主”的濃妝,讓它以素顏示人,使它變得更加豐富生動了起來。這讓我發現其實政治離我們每個人並不遠,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就在我們身邊的地鐵票價、食品安全和退休金中。這也激起了我從細節出發,把政治作為柴米油鹽、衣食住行來觀察的興趣。

  回想起來,研一那會兒收到學校行政部門群發的郵件,內容是對學生會抗議清潔女工時薪過低問題的相關說明,我看完后一頭霧水;後來學校引進麥當勞餐廳,因為學生會抗議快餐店付給僱員的時薪低於最低標準,麥當勞最終被趕出校園,當時覺得不可思議,但也默默記在了心上。

  如果說這兩件事都只是聽說不是經歷,那麼研二在食堂吃飯時收到書院學生會發的問卷調查就是親身經歷了,說是問卷調查,其實仍然是抗議書,是學生會徵求對食堂擅自引入某咖啡店的反饋意見,希望大家攜手共同抵制消費,或要求食堂換成另一家支持公平貿易的咖啡店。難道是這些學生都很閑嗎?跟他們溝通后了解到並非如此,對於公民意識和公民責任的提升才是他們所關注的重點。可以說,不是政府、不是大學、不是媒體、不是網民,而是學生會這個獨立的組織,有力地行使了其結社、集會與自由言論的民主權利,最終用普通人的“四兩”撥動了學校、麥當勞以及食堂的“千斤”。

  我們對於民主的認識,從不理解到慢慢認同,終是需要一個時間的。正如劉瑜所說,比一個人的政治立場更重要的,是他抵達一個立場的方式。

  (作者:應用開發六部 周倩文)

  民主的細節讀後感(二)李燕: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

  本書的作者劉瑜是人民大學碩士,畢業后旅美,並取得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學位,曾任劍橋大學講師,現於清華大學政治系,擔任副教授。最初知道她是看南方周末評論版上她寫的政論,內容詼諧幽默,又令人獲益匪淺,並先後出版過《余歡》、《送你一顆子彈》等小說、隨筆,這本《民主的細節》就是她寫的政論合集。

  在中國大多數人的眼裡,政治彷彿只是一些專業術語的堆砌,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民主”只有模糊的印象,各種階級社會的民主翻來覆去也無非就是三權分立、人大、多黨制、君主立憲制、總統聯邦制等。正因為此,政治並沒有給人民帶來一種對於追求社會正義、建設理想社會的熱情,“民主”一詞不過是無數政治名詞中比較有名的幾個罷了。

  而在《民主的細節》中,劉瑜用她在旅美生活中親身經歷,用一個個發生於美國政治、法律、經濟、福利、教育中的真實小事,讓飄渺虛無的民主與油鹽醬醋的市井生活、人間冷暖相聯繫了起來。這些不夠完美卻足夠震撼我們的故事,足以回答我們所有疑問,把民主從高高在上一把拉了下來,讓人們看見,民主與你息息相關的,至少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是這樣的,一下就讓“民主”變得有血有肉。

  通過這本書讓我了解民主是一種政治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家,社會生活的細枝末節中,都有民主在閃光。民主的細節遠比民主的口號重要,比如之於我們而言,高呼一萬句“民主萬歲”也抵不上村委會的一次民主選舉重要。“民主”對每一個國家或人都有它自己的理解,他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具體在社會中的表現,值得我們讀後深深地思考。(系朱家角鎮後備幹部)

  民主的細節讀後感(三):從“細節”看“民主”

  自孫文先生提出“三民主義”后,民主一詞大行其道。然讀過這麼多的書,聽過這麼多人的言論,無一不是生硬的理論與死板的定義,我又何曾真正明白過民主究竟為何?而如今,我遇到了劉瑜。“她替這些蒼白的名詞補回了該有的細節和血肉,有專業學養的根基,又有平近親和的故事,她的評論正是這時代最需要的營養劑”梁文道如是評價她。如果有誰能把政治問題變成老少咸宜的八卦貼,除了北京的哥,就數劉瑜了。

  凡讀過《民主的細節》的人都會發自內心地讚歎這本書,作者劉瑜是一名劍橋大學講師,哈佛大學博士后,是一位可以用專業術語展現高深的人。而她卻立足於一個普通民眾的角度,用7年時間在美國觀察,體會,理解一個又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現象,然後有條不紊地,平鋪直敘地娓娓道來,她將虛無縹緲的民主拉進現實場景,告訴大家,民主與民生息息相關,是每個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中與政府的關係。

  本書通過列舉一個個小事件從各個角度將美國的民主在讀者面前鋪展開來,每一個事例都看似細小且不引人注目,但卻總能由淺入深地討論該現象所體現的民主現狀及相關問題,而後一步步將這些問題多方面地闡述清楚,最後聯繫我國國情現狀,得出一個顧全大局的結論或悲天憫人的願景。這一切都是在讓讀者明白,想要真正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就要拋棄那些所謂的意識形態,從細節去感受這個國家。

  美國是一個細節的國家,它的政治也是細節的政治。從那些小人物細微的生活中,我們體會到了細節的民主:地鐵工人可以因為交通局要提高從工人工資中提取養老金的比例,在公會的組織下組織全系統的大罷工,並最終取得補償;哈佛大學的學生可以僅僅是因為學校解僱了某清潔工,而為他組織遊行,向學校施壓,並最終迫使學校重新雇傭該工人並向其支付過去的薪水和醫療費。因為,在這裡沒有人能夠隨意魚肉“小人物”。這是弱勢群體身上的民主。美國的前司法部長可以高舉着“法律高於政治的旗幟”,成為薩達姆——這個美國敵對政權領袖的辯護律師。在法庭上,他明確表示薩達姆是無辜的。而更有千千萬萬個美國群眾來信支持他的做法。這是法律上的民主。小布什在任期間,每天晚上在脫口秀的節目都能整出幾個“布什笑話”,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雜誌,每次都能找出拿政治人物開刷的新聞和評論。在這裡即使你在大街上指着總統的鼻子脫口大罵,也不會關進監獄。這是在言論上的民主。還有很多很多,這些細微的生活,卻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美國的自由民主之風。

  當然,這些細節的背後,還能看到中國一些熱點事件的影子,類似的事件以及不同的處理方法,實在發人深思。美國的民主制度能發展到這個程度,是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支撐着,是其深入人心的自由平等、權利意識等觀念在支撐着,並在實際中實踐推行而保障着的。與此同時,我們國家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前進中不斷摸索着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道路。

  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去判斷“西方制度”的好壞,以至於我們沒時間去了解它真正是什麼。我們喜歡籠統地談論“美式自由主義”並以這個概念為分界線來站隊,但這個概念糾結是指什麼呢?指出這個概念和現實的具體關係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它要求深入細節,回歸事實本身。而劉瑜的寫作主導思想便是不去做缺乏精確性的概念判斷,在這一主導思想下,其寫作方式上自然偏向於講故事,找數據,把“美國的民主”這樣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拆解成點點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更是一目了然,清晰明了。

  “這本書是嘗試從日常生活的細節當中,告訴大家民主到底是什麽。一個本可以用專業術語來展現高深的人,卻選擇了使用生活化的語言,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識分子。”文章最後就借用“戰地玫瑰”閭丘露薇的這句話來作為結尾吧。

您正在瀏覽: 民主的細節讀後感3篇
網友評論
民主的細節讀後感3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