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家春秋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家春秋讀後感
《家》、《春》、《秋》被人們合稱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贏得世界聲譽的作品。在我讀完后,我覺得這部書的整體內容像是現代版的《紅樓夢》。整部小說訴說了一個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終衰落的故事。
整本書對於人物的 語言描寫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巴金筆下人物的語言中規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較合拍,而發生衝突時的語言刻畫,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可惡的覺英和淑華的對話,覺民和克安的對罵,讓讀者為正面人物的命運牽挂,惱恨反面人物的語言,無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寫活了。
還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寫得十分鮮明: 淑華那種性格與勇氣,她在那種環境下什麼都不怕,說話直來直去,只要自己認為對的就說,又關心別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舉動都是證明;琴,在裡面扮演的角色不同一般,她給別人以動力與勇氣,不論是周家還是高家的年輕人都能從她那裡得到信心與生活的希望,她是別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論是死去的淑貞、惠、劍雲,還是淑華、芸、覺民、覺新等,都希望從她那裡得到安慰。覺惠與淑英的離開多少有她的支持與鼓勵,沒有她或許這班年輕人早已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覺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義派,愛是他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壓力,萬事都讓步,為弟妹考慮。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舊勢力的幫凶,不敢於起來反抗,值得高興的是最後終於在四爸、五爸面前起來反抗了,但這已接近故事尾聲了;還有就是最最頑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濤代表舊勢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爺,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輕人的死活,把它們的婚姻推進深淵,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 先生筆下的這個封建社會的家庭最終走向了滅亡。
但是 花開了,花香四溢,蟲來了,快樂地飛舞着。新的生命,帶來了新的希望,新的希望,鼓舞着失敗的人們。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傷心,“封建的社會終將崩潰,民主的時代必將降臨。”閃電擊碎了其中一塊巨石,陽光傾瀉進來,照耀在大地的每一處角落,如此的溫暖,如此的可愛!社會,不再像過去一樣陰暗,它終於有了曾經的光彩。
篇二:家春秋讀後感
剛開始讀《家春秋》,感覺內容很複雜,人物很多,事情發現的也很多,剛開始看會很吃力。但每次我都提醒自己要有耐心看完,慢慢地我靜下心來看了下去。發覺這書寫得很好,具有很大的反映性。
裡面每一個角色都代表着不同的現實生活中的老百姓,不同的人物思想決定不同的命運。
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個不同命運的共同家族的男人。這本書把社會濃縮成一個家族的背景,血淋淋的反映出現實社會下不同追求不同的思想觀念下所迎來的不同命運。這三個男人。老大覺新,被家族帶着活着,失去追求自己東西的軟弱者,老二覺民是一個不為舊勢力屈服的青年,為了自己的愛情跟這箇舊家庭頑強地鬥爭着,最終獲得了自己的幸福。老三覺慧是一個典型的新青年,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
他們三人不同的思想使他們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運,過着不同的生活,老大和老二老三就像兩條平行線不能相交。可悲的命運。《家春秋》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不同性格的人物內心苦苦的掙扎,努力抗爭的迎來了溫暖的春天,懦弱、畏縮的被舊勢力冰凍。
篇三:家春秋讀後感
今年5月,我終於讀完了巴金的巨着——《家春秋》。
這本巨着我花了兩年半時間才斷斷續續讀完。當我合上那厚厚的、沉沉的書時,我發現,我的眼淚早像是那止不住的洪水,洶湧地衝破眼眶,一道又一道的淚珠滑落了我的臉頰。
《家春秋》講述了高宅有興起至極盛而終於子孫分家的故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書中的人物各個個性鮮明,每一個人物都代表着一中不同性格的人。
高家的三個孫子——覺新、覺民、覺慧,代表着三種不同的性格:覺新是長孫,是一個被傳統禮教所束縛的人,是一個做事讓人三分的人;覺民是一個有着一腔熱血的有識青年;覺慧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勇敢好勝,敢於衝破傳統禮教的束縛。正是因為他們有着不同的性格,所以他們每個人的人生結局不同。
在《家春秋》一書中,我看到了中國舊社會禮教的可怕。覺新曾是一個有理想的青年,他曾想要出國留學,專攻化學,這一切都因為他是“高家的長孫”這一身份而破滅了,長輩們讓他娶妻生子。天生溫順於長輩的覺新只好娶了瑞玉為妻。高太爺去世時,瑞玉懷有身孕,長輩們因為“血光之災”這個封建迷信說法,而逼瑞玉出城生產。瑞玉最後在城外難產而死……
諸如此類的慘劇時有發生,蕙、梅表姐、枚表弟、淑貞……哪一個不是被活活逼死的!我為那些年輕的靈魂流過一些淚,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被那些“長輩”頑固不化的“傳統禮教”思想所害的!他們都是“犧牲品”!
我慶幸,我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因為在那樣的舊社會裡,我會悶得透不過氣來。
記得我曾厭過學,當我讀了《家春秋》中淑華想盡辦法想要讀書那一段后,我深深地自責,我沒有好好地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更沒有盡到一個做學生應盡的義務——好好學習!在那之後,我明白了很多——我們應該要好好學習,珍惜身邊每一個學習的機會。我慶幸,我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因為在那樣的舊社會裡,我會悶得透不過氣來。我們不用去於舊禮教、舊社會作鬥爭,那麼,就應該趁自己年輕之時多學一些知識,早日成為對全社會有用的人。
雖說巴金的《家春秋》揭示了中國舊社會的黑暗一面,讓我看到了、感受到了舊中國舊家庭中人們身不由己的生活,讓我覺得生活有時是一場悲劇。但是,我轉念一想,這生活好比激流,這激流永遠動蕩着,並不曾停止過,沒有什麼可以將它阻止,只有自己將自己嚇退,我們要做的就是戰勝困難。
所以說,生活不是悲劇,它應該是一場“搏鬥”,一場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困難的搏鬥。
在生命的激流流淌途中,那激流必定也曾濺起過浪花,那浪花不是單一的,這裡有愛、有恨,有歡樂,當然也有悲傷……要問那動蕩不息的激流流動的信念是什麼?我想,一定是“戰勝困境,匯入海洋”!
我們還年輕,我們要好好生活,好好讀書,我們還應該征服生活。就像巴金爺爺說的:“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們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