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這個世界會好嗎》有感

讀《這個世界會好嗎》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這個世界會好嗎》有感 標籤:世界是平的 平凡的世界 悲慘世界

  找尋失落的快樂

  ——讀《這個世界會好嗎》有感

  王者

  有太久,沒有安靜地坐下來,認真地吃一頓飯;不是戴着耳機,就是盯着電視,一刻也容不下平靜。

  有太久,沒有好好地坐下來,認真地讀一本書;不是拿着手機,就是玩着平板,時事新聞與碎片朋友圈霸佔着視線,消耗着時間。

  有太久,沒有安靜地坐下來,認真地面對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彷彿一直忙忙碌碌,早出晚歸,勤勤懇懇,盡職盡責。然而內心深處卻有一個聲音在問:為什麼我感受不到快樂?

  年少時,在田野里放風箏,和夥伴們比誰放得高,放得遠,放得穩;那時我是快樂的。春日裡,和同學結伴出遊,觀花賞柳,爬山涉水;那時我是愉悅的。戀愛時,花前月下,耳鬢廝磨,不管何時何地,戀人在身邊,看得見,觸得到,就是踏實幸福的。

  可是現在,即將畢業,即將走入社會,即將以一個成人的姿態去獨當一面,扛起起肩頭的擔子時,焦慮和不安卻將快樂狠狠地壓在最底下。我要去哪個行業?從事什麼職業?所得的報酬能否給家人和自己帶來好的生活質量?尚且身無分文,尚未站穩腳跟,我該何去何從?我快樂嗎?我不快樂。

  迷茫之際,在徐老師的推薦下讀了《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本書。書中以訪談形式記錄了梁漱溟先生晚年的口述內容,平易近人又飽含哲理的對話,讓我深受啟發。梁漱溟先生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說"儒家既然離不開人生,它不像小乘佛法要涅槃寂靜,要出世,儒家不要那個樣子,儒家就是要在人世間活動。儒家就是要像我們這樣做一個完全真的人,它不要做神,它就是跟我們一樣,穿衣吃飯,飲食男女,它就是這樣。八個字,‘廓然大公,物來順應’,這八個字就是儒家。

  "讀完掩卷,不由深思。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年輕時候的煩惱,恐怕多數是因為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到底是大師的境界。

  早春,早晨,朝陽送晴,春風拂面。我在陽光下蘇醒,找尋失落的快樂。

  在通往自習教室的小路旁,有幾位老人,彎着腰,拿着鐮刀或小鋤,熟練地將一些"草"從草坪中挑揀出來放在一邊。從其腳邊已經堆起來的"小草堆"可以看出他們已經在這裡勞動了有一會兒了。

  我走近的時候發現,原來那些並不是所謂的雜草,而是蒲公英,民間常叫做黃花苗,洗凈了熬湯喝,在春天是解毒敗火的良藥。他們有的自帶小凳,低低地坐在草坪上,想是體力不行,畢竟上了年紀,但仍然只稍歇一歇,就又低頭去尋那蒲公英了。有的體力稍好一些,則隨意蹲在那裡,這一處沒有了,再挪至下一處繼續找尋;只輕輕一挖,蒲公英就離開了那片雜草,到了屬於它的那一小堆中去了。我從他們中間用石條鋪成的小路上穿行而過,卻並沒有駐足。這樣淳樸的畫面只需欣賞,卻不應被打擾。自然會給予你生存所需的一切,水,空氣,土壤,食物,你需要做的僅僅只是回歸自然,回歸自我。

  我想,此刻他們是快樂的。雖然已經年過六旬或者七旬,但他們仍然有着健朗的身體,在這裡,用那飽經歲月滄桑的雙手,與自然,與大地進行着最為質樸的交流。讀了很多書,走了很多路,我們尋尋覓覓的生活又是什麼?迷茫,彷徨,糾結,掙扎,青春的路上我們跌跌撞撞,不知道最終要走向何方。也許此刻,眼前的幾位老人已經給出了最鮮活的答案。

  我背着書包從老人旁邊走過,腦海中想象着將來的某一天在實現完全的財務自由之後,我擁有了一所不大不小的房子,有一個小小的院子。栽一些花花草草,種一些蔬菜瓜果,養一些小雞小鴨,馴一匹矯健白馬。和愛人一起下廚做飯,一起品茶對弈。枕在他的膝上看書,為他寫兩首歪詩。周末牽馬去湖邊散步,晚上聽他講陳年故事。春暖花開的日子,背上行囊,一起出門,訪閱名山大川,看這花花世界。

  這樣的日子無疑是快樂的,幸福的。然而在這美好的願景實現之前,我還有一些路要走。也許這個過程沒有那麼快樂,沒有那麼輕鬆,但在所有的努力結出果實之前,我只能繼續。廓然大公,物來順應。跳不過去的時光,那就拿來奮鬥。

  已經到了自習室,桌面上還攤開着昨日未讀完的

您正在瀏覽: 讀《這個世界會好嗎》有感
網友評論
讀《這個世界會好嗎》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