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完美的群體》有感

讀《完美的群體》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完美的群體》有感

  前言:閱讀完《完美的群體-如何掌控群體智慧的力量》后,最初步的感覺是整本書所講的跟我對題目的理解不一致,這種感覺跟《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和《思考,快與慢》及《決策是如何產生的》這幾本書有些類似,因為從題目來理解感覺應該類似與像《長短經》等春秋戰國的一些著作或像《說服他人的秘密》類似的書籍,應該講的是如何去掌控群體,大致是領導學或心理學的範疇的書籍,但可能真的是中西方的人的思維是有區別的,這幾本書的寫作框架都是類似的,從先解讀一些現象引人入勝,在就這些現象講一講一些規律,感覺太多按名字命名的定律了,最後總結一些解決的方法或者一些規律性的指導意見作為結束。因為此書從書評中看或許和《烏合之眾》這本書有某種關係,又快速瀏覽了下這本書,到是感覺200年前的這種書的論述方式還感覺比較好。現在的書籍的整篇文章的框架感覺有些論文化了,感覺深度不夠,僅僅是淺嘗輒止的闡述。此文讀完我又看了一下它的英文題目,頓時我覺得前面我對它的理解偏差都是來自翻譯的問題,這種奪人眼球的標題黨當真是害人不淺!

  讀完此書我覺得可以從此書中明顯感覺到現代社會學研究的方向,那就是"科學化",也即是凡事講究量化,講究實證,同時最好是能用某種數學圖形或表達式來驗證,而如果真的用數學來驗證了,也就意味着此定律被證明了。在這點上此書確實比其他基本更加"科學化"了。而在這點上我們的東方智慧研究和西方社會學科一百年前的研究都沒有能用數學去表達,而是在定性的論述。這種大趨勢真的印證了一千多年前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思想。

  從整篇文章的大意上看,群體的一些行為就像物理學定律一樣是真實存在的,也即是不管是什麼樣的群體,在同樣的假設情境下和一些可能還沒研究出來的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群體的行為是遵循某種規律的,而且這種規律甚至可以找出它的數學表達式,那麼這樣我們一來可以預測群體的行為,二來也可以根據這種規律對我們目前的情況做些改進。這點確實是很神奇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而這種客觀規律不僅存在在物質世界,也存在於我們的社會群體中,了解到這些規律就可以為我們的工作做指導。

  但是我為什麼覺得他們研究的比較淺嘗輒止呢?因為我認為目前心理學,組織行為學或管理學等的一些學科的術語太多,尤其是叫某某定律,某某效應等,例如墨菲定律,奔福德定律,暈輪效應,馬太效應,心理賬戶等等等等,並不是我覺得這些定律是有問題的,這些定律也確實存在,但我認為他們還是不夠科學,研究的不夠深入。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現代科學的發源或者思想的啟迪,在某種意義上是從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開始的。現在的一門學科,例如經典物理學(牛頓物理學),邏輯學,包括幾何學等,其作為一門學科科學的存在,是因為首先這門學科建立都是有它的基礎的,例如幾何學是由三大公理推導出的一系列定理和推論,這些定理和推論是比較基礎的,就像蓋樓用的磚頭和水泥,而如果已經變成了一個房間,就不會再把它稱之為定理來用了,因為那樣的話,這門學科的定理就太多了。描述經典宏觀世界的物理學也是一樣,牛頓三大定律是基石,邏輯學照樣存在三大公理,可以說推翻了公理,這門學科就不會存在了。

  那麼我們再來看社會學科上的一些定律,其實就像最早物理學里把力分為九種,即世界上所有的力的類型都可以分到這九種,後來隨着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及科學的發展,大家知道其實九種力本質上是四種,到現在基本認知是兩種力,而以霍金為首的一批人一直想把人對世界本質的認知更近一步,只是還未做到。例如當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人們仍然把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和愛因斯坦的分開看待,也就是他們在各自的世界里都是真理,後來才發現其實可以統一,牛頓世界的公式全部都可以用愛因斯坦的公式作替代。所以我認為現在我們對人的心理的本質認知還不夠,所以才存在數以百計的定律和效應,其中的很多應該在未來可以合併或者說是本質上是同源的,可以有同樣的解釋。這樣不論是人的心理效應亦或是群體的行為規律,才是真正算到了科學研究的地步,而不僅僅是浮在表面上。這才導致現在存在這麼多流派,這麼多一家之言。不至於像現在這樣甚至對於一個名詞的概念都不能統一。例如什麼是管理。也難怪休謨和維特根斯坦都對社會科學有像我一樣的看法。

  也許前面的思考和本書關係不大,(本文來自於范-文-先-生-網)但確實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能理解的人找到共鳴,不理解的話下面才算是正文吧。

  結合平時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完美的群體》一書中有幾點是引起我思考的。

  一、書的第一章提到作為群體,在某些決策或做某些工作時,群體的決策的正確率有時甚至高達100%,這包括群體中大部分人甚至都不了解問題中到底是什麼。文中給出了一個邏輯斯蒂差分方程,用來解釋動物種群數量的增長。筆者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此方程或許稍作修改可以解釋跟本書對立的《烏合之眾》的一些描述,也就是群體智慧程度在很多情況下(變量未知)是智慧的,但在某種變量的影響下,其也會經常在混亂和清醒中徘徊。在序言中的"群體智慧總體大於部分之和"中提到的問題確實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也會遇到。

  例如組織行為學中會有對於組織架構和安排的研究,管理學大師西蒙也在其的《管理行為》一書中對現在我們普遍的管理學的十大原則中的一些原則進行了思考,即論證了管理中對分工的認知在實踐中是有問題的,或者說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不大。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一直都有困擾。例如我的區域市場的管理,假設以簡單的兩個工作招商和市場維護來看,我應該是以區域為劃分標準,讓區域經理做兩種工作呢?還是按招商部和銷售部進行劃分,讓兩個部門在同一個市場上自行去劃分區域呢?另外如果我的人員充足且人均產出也達標的情況下,同一個區域是按辦事處去運作,還是採用直線制的總部統管呢?其實從很多公司的實際情況看,什麼情況都有,甚至今年用這種明年用另一種,或者不同的區域有直線制的也有辦事處制的。在實際管理中存在很多的問題。

  基於這點,通過對組織行為學的學習,可能我之前考慮太過於從組織架構和指揮鏈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像群體的一些屬性和個人層面的態度或者認知這塊考慮的不夠,而且除了組織架構,相應的激勵機制薪酬考核等也沒有與之匹配,應該全面的再考慮一下才好解決實際問題。

  二、其實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事的判斷和決策都是在突發的情況下,需要很快的決策的。也許我的決策類型不屬於快速決策的類型,不少情況下事後都會後悔。通過此書的一些闡述,在很多情況下其實是使用群體決策的。這就需要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將可能需要決策的事情做一下分類。如果分好類后,遇到的事情不屬於個人決策佔優的情況,那就要用群體決策。這樣應該就會減少不少決策失誤,給實際工作帶來好處。而且群體決策還有很多的方法,每種方法也有一些適用的條件,這些的掌握也有助於實踐中的運用。

  例如,公司每年會針對市場推出新品,而這種新品上市前的調研和討論會往往流於形式,很多新品花時間和金錢,且經過多次研討推出后,市場表現不如預期。或者新品推廣的方法研討會也沒什麼新的點子出來。現在大概明白了,應該是一貫的文化起到了阻礙的作用。很多好的方案沒有提出來,或者由於使用方法的不對,一幫優秀的人開完會最後得出的決策卻是個臭皮匠決策。這些都深刻的驗證了不遵循客觀的規律,群體決策連個人都不如。那麼公司以後可以採用真正的頭腦風暴的方法(以前沒注意不能打岔)和名義小組方法來對這些會議進行有效的改進,汲取多數人的意見且激發團隊中充分的創造性,讓群體的決策趨於完美。

  三、檢查工作中的本福德定律。

  本福特定律,也稱為本福德法則,說明一堆從實際生活得出的數據中,以1為首位數字的數的出現機率約為總數的三成,接近期望值1/9的3倍。推廣來說,

  本福特定律

  越大的數,以它為首幾位的數出現的機率就越低。它可用於檢查各種數據是否有造假。

  這個確實是以前不知道的,因為平時工作中也會接觸很多數字報表,例如競品銷售情況,網點的銷售數據,一些市場調查記錄,投入產出的效益分析等,這裡面肯定會有一些水分,但水分多少不清楚。以後了解了該定律,對工作的幫助也肯定會有的。

  四、群體,團隊等這些概念日趨流行,組織行為學里也有專門的論述。而在實際工作中,受制於企業的規模或投入產出比,不管企業如何分工,如何有效的設置組織架構,仍然是有一些工作是無法專門請專人去做或者無法進行精確的分工的。而且《完美的群體》一書的一些描述也是太過於科普,無法指導實際工作。對於企業而言,團隊的建設,從它的類型到它的構成,以及影響團隊成功的一些要素等,都是作為管理者應該去不斷了解和學習的。而且,完美的群體之所以很多情況下勝過個體,其中的很多因素,自變量因變量等都可能還不清楚,從領導的權變理論里,我知道這也許是一個很重要的變量,如果不了解團隊成員的成熟度和個人的性格等情況,採用了不適合的領導風格,那麼完美的團隊可能就會變成烏合之眾,或者領導的選擇也會有一些特製,選錯了領導對企業的傷害也不小。

  那麼以後在實際工作中,就明白了。不同的項目,即使是相同的人員,採用的領導風格都應該有區別,因為成熟度不同,成員的技能構成根據不同的項目也不一樣了。而且試着在招聘或選拔人才的時候,採用一些人才測評的技巧,不單單通過F2F的方式,可以讓選拔的效果更好一些。像文中提到的面試的37%原則,也能給我不少啟發。

  總之,通過對《完美的群體》的閱讀以及組織行為學的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了解群體的一些屬性,通過合適的領導的自我修鍊,增強內聚力,提高生產率,同時也通過以後的實踐學習發現文中未提及的一些影響變量,讓群體達到完美,體現其高超的智慧,而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您正在瀏覽: 讀《完美的群體》有感
網友評論
讀《完美的群體》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