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美的歷程》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美的歷程》有感
李震:我覺的此書的重點並不是對具體藝術品的展現或評鑒,甚至也不是對中華古代藝術本身的討論,而是分析和概括它演變歷史及背後深刻的社會政治的演變。作者從始至終十分強調這一點,即藝術的發源和發展儘管有其自身的規律,但更是社會現實和人們意識的忠實表現,每一次藝術形式的轉移和風格的轉變,都是社會變革的結果。同時,藝術所表現出來的中國特色也無不是社會結構的中國特色的反映。總之,這本書可以看作是從藝術角度對中華文化的一次深入剖析和精準概括。
惠:我當時看牡丹亭崑曲演出的時候就覺得這個劇的詞很美,演員的姿勢打扮都很美,但是這個故事的情節以現在的眼光看就很狗血,而且有些地方甚至覺得輕浮,但其實不是。我覺得《美的歷程》作者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思考方式,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精神面貌,考慮當時的人對於解放思想和衝破道德束縛,追求"本心"的強烈願望。這樣看,就會覺得其實《牡丹亭》的劇情在當時是很有新意和吸引人的。所以,這本書很大的意義是讓我我們了解不同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成因,從而以後我們也能理解更多作品的美究竟美在哪裡
嘉賓鄭昕宇童鞋:藝術必然映射着社會歷史的發展。很多人往往愛好於通過"藝術"這面鏡子去觀察彼時彼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似乎又多了一種理解人類歷史進程的方法,還可以披上"藝術"這層精美的衣裳。但我覺得,這樣去看待藝術,有些太浪費了,而且有點累。翻翻歷史典籍或者大家文章去了解人類歷史社會不是更容易,而且更讓人信服嗎?何必在一件精美的陶瓷身上幻想出一個帝國的豐盈與威嚴。
陽春白雪、水墨丹青、高山流水……這些是藝術優美的表現形式,融匯於視聽觸覺之間,蕩漾在心神之際。一幅畫本身的形式就是獨立的存在,畫面上的色彩、線條、明暗;色彩的深淺、線條的疏密、明暗的交織……形式的本身就能夠引起人類共同的感知,引發情感的波動或共鳴,從而達到對美的感知。這是一種由形式引發的審美活動。在我看來,也是一種最符合藝術欣賞規律和現代生活方式的審美。
路:由於之前沒有什麼藝術細胞,接觸的藝術品少之又少,基本沒有什麼審美水平,我選擇的畫是哀悼基督,這幅畫不是《美的歷程》中的作品,但是對比於西方的畫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東方的藝術作品。個人感覺相比於西方的作品而言,東方作品更多是以描繪恢弘的場景為主,人物更多的只是點綴,場面和意境才是中心;而西方的作品則更加註重描繪人的細節與情感,以人物為主體去展現和表達思想、事件。也許這就是東西方的區別,西方受到宗教的影響,更加註重個人實現,而東方的集權政治則更希望表達權威與威嚴。就像我們在西方很難見到特別宏大的建築,但是在東方我們能看到很多超乎於當時經濟、技術能力水平的恢弘作品。這幅畫展示的是耶穌受難的細節,畫中人的情感是收斂的,而不是外顯的,讓人心生悲憫之情。近處的山崗上,一棵樹葉殘枝枯,天空和大地被它緊緊地串在一起。而遠處,灰色的山崖在寂寞中訴說著無聲的絕望。這些背景也都是為了襯託人物的情感而設計,凸顯了耶穌受難日人們的悲痛之情。
李震:我贊同@AlexanderI昕出宇隱的倡議,?當人們創作藝術或欣賞藝術時,也應當強調為藝術而藝術這一角度。藝術有其自身的價值,而不僅是實現其他價值的手段。《美的歷程》這本書的主線的是藝術的歷史解讀,但書中對大量藝術作品的評鑒也是獨到而優美的,值得仔細品味。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藝術的態度。書中談到,藝術創作源於巫術儀式,起初並不是自覺的,只是在發展過程中才逐漸形成獨立的門類,先是作為控制意識形態的手段,直到魏晉時期才出現大量真正純粹的文藝,作者對這一新的變化有很多褒揚之詞,認為這是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直到今天,儘管藝術仍然常常是副產品和手段,但這恰恰代表了落後的東西,我們更應關注藝術本身的價值。
相關範文
- ·《美的歷程》讀後感
- ·讀《地球生命的歷程》有感
- ·讀美的歷程有感
- ·李澤厚美的歷程讀後感
- ·美的歷程讀後感
- ·美的歷程
- ·《風雨歷程》讀後感
- ·《自閉歷程》觀后感
- ·電影《自閉歷程》觀后感
- ·讀《黨務工作實用方法與流程》有感
- ·讀《從謊言開始的旅程》有感
- ·黨章的歷程觀后感
- ·《小鹿斑比》讀後感:成長的歷程
- ·愛的歷程
- ·心靈的歷程
- ·拾零散落的歷程——
- ·花的歷程
- ·輝煌的歷程
- ·追尋幸福的歷程
- · 回顧蘇州崇道小學任教的歷程
- ·愛情的歷程
- ·愛的歷程——送給愛人的生日禮物
- ·讀《美麗中國幸福起航》有感筆記
- ·讀《美國懲罰孩子不打也見效》有感
- ·讀《美好的人生》有感
- ·讀《美麗中國我的中國夢》有感
- ·讀《美式校園----素質教育在美國的
- ·很美的世界,很美的心情,很美的我們
- ·觀《解放戰爭的歷史啟示》有感
- ·觀《美麗人生》有感:愛,綻放的姿態
- ·觀看品德與生活課《美麗的樹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