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做懂孩子的父母 培養孩子 我要做好孩子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蘇霍姆林斯基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他對教育實踐的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他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

  愛是人類複雜情感中高尚的結晶。父母對孩子的愛,有着本能之愛的情感成份,往往較多地滲透着長輩對下一代的保護、支配的情緒色彩,甚至摻雜無原則的將就和溺愛。師愛則具有完全不同於父母之愛的特徵。師愛的本質,是教師對學生的主動給予,是奉獻,它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尊重、負責和理解,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們的教育本質上實在就是愛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在書的前言部分寫到:“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盡不猶豫地回答說:愛孩子。”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高尚道德情操的體現,其對孩子們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昵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該書中浸透着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們的愛,正如他在書中所說:“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孩子放到心靈的深處,和孩子們共同活動,在活動中與孩子們進行活躍的、自然的、不中斷的交往,才能成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達教育活動的至高境界。

  愛孩子首先要接觸孩子。蘇霍姆林斯基以為“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看到這裡,我不由得想到我畢業實習時一些事:我們開始以為擁有豐富的知識就能當好教師,結果卻不是那樣,哪怕你滿腹經綸,口若懸河,課堂上照樣會有人充耳不聞。我們當時在想是不是教學方法有題目,隨後的教學中自己更加註重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魅力確實提升了,但仍有人對你熟視無睹。我們當時挺困惑、挺委屈。後來與老教師交談后我們才知道題目的所在,原因是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主動參與到孩子中往,與他們的交流不夠。以後的日子裡我們放下身份,懷着童心主動往找孩子們,主動與他們交流,與他們“打成一片”,作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做遊戲,最後師天生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時間固然很短,但我們對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愛,同時也得到了孩子們的愛和尊重。

  固然當時解決了教學實際中的一個困難,但在進一步的理解分析上自己一直沒停止思考,讀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在這個題目上我感覺茅塞頓開,教學效果題目是與教學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學生對你的課不感愛好,成績提不上來,不一定是你教學水平低,而是我們把教學看得太單一了。“教學,並不是機械地把知識從教師那兒傳授到孩子那兒,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兒童對知識和學習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教師的態度。”通俗地說就是對於學生來說喜歡哪個教師,哪門作業就輕易學得好。而讓學生喜歡決非易事。情感是相互的,你不愛學生,學生怎會愛你?一個不喜歡教育職業的教師又怎麼會喜歡學生。沒有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就沒有對每個孩子那麼詳盡的了解,沒有對孩子的深進了解,就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近代教育家夏D尊說得好:“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教師給予的愛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是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樑。我們教學中很多的題目的癥結就在於沒有進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的生活不僅僅只有學習,他們有煩惱,有憂傷,有不解,有委屈······所有這一切影響着他們的情緒,不良的情緒又很大程度上制約着他們的學習效果!

您正在瀏覽: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網友評論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