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大學之道讀後感

大學之道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大學之道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大學生入黨 大學四年

  篇一:大學之道讀後感

  科區看了一下,沒想到,有一本書竟是這樣的法人深省,雖然雖然4個小時站着讀書有點幸苦,可是讀有價值的書卻好似一種身心的享受,想將其摘些如下:

  德雷克·博克在1971年之1991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考察了美國大學生取得的進步與本科教育的目標之間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結論發人深省。雖然大多數學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長獲,但是在寫作、批判性思維、數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還遠未達到期望的水平。多數大學高年級學生認為,他們在外語口語、文化和美學養成,以及準備成為活躍而富有知識的公民方面並未取得長足的進步。總體上看,雖然美國的大學擁有充足的資源、先進的技術和幾百門課程,但是它們不敢自信地說,如今的大學生比50年前的學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進一步指出,現在很多重要的大學課程都由缺乏經驗的教師在擔任。雖然已經出現了諸多教學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襲那些業已證明是低效的教學手段。而在課程改革時,教師們卻對這些現象視而不見。教師們討論得更多的是教學內容,殊不知,對大學生影響更深遠的是教學方法。

  在本書的結尾,作者就改善大學生的學業水平向大學教師和大學的領導者們提出了若干建議。美國大學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師們提出的批評卻是振聾發聵的。

  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的今天,反觀我國的高等教育,我們不難看出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遠遠不止於這些,那作為一種學習借鑒,我想至少當代的大學生應該從以下方面來提高自己:

  一、學會表達(主要是書面表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因此建議大學在初學中開設寫作課和口語實踐課。

  二、學會思考 。學生應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三、培養品德 。

  四、培養合格公民 。

  五、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園。

  六、為全球化社會做準備 。

  七、培養廣泛的興趣 。

  八、為職業生涯做準備

  我想雖然我們目前的教育是達不到這種要求,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種漸進的過程。此時我們要做的只是從自身出發,提高自己,這樣每個人都進步了,那我們所期待的教育結果也應該是 可以實現的。

  篇二:大學之道讀後感

  昨天晚上終於把已更新的《大學之道》看完了,長長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時看得我不願關電腦,可有時也讓我厭煩,但總的來說,還是很不錯的,畢竟有那麼高的點擊率。

  我想就我看的這些做個記錄:林曉這個人是不是有點懸乎呢,在現實生活 中能找到這樣的原型嗎?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還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漂亮女生為他而受傷呢?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猛將為他而拚命工作呢?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林曉和韓冰之間的愛 情,在現實社會裡,能找到幾對像他們一樣,為了對方等待十幾年,雖然段天和方芸的愛 情也很讓人感動,可怎麼也不會有林曉他們那樣的煽人淚下。想想林曉為了追尋韓冰的影子(還有就是完成母親的遺願),在事業的巔峰時期毅然引退江湖,走進高考補習班,然後考進楚天大學,並且在楚大低調地學習 、生活 ,開學第一天居然還跑到圖書館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麼低調,他在各個方面都讓人有一種領袖風範,他的意見、建議都很有見地,讓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讓人不得不喜歡他!而在事業方面,他又是一個有想法,敢行動的人,並且很懂得與人交談,讓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曉能和韓冰在一起,也不枉費他們等了彼此十二年!

  篇三:大學之道讀後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是指“大人”之學、君子之學。道是指自然、社會規律的大學問,是大智慧之學。這裡的道還應該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學習的途徑和方法。明德是指人本身所潛在的、天生的良好德性。儒家對於人性的基本判斷是主張人本性善的,所以,儒家學者普遍認為一個人天賦中本來就具足良好的品德。在這一點類似於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觀點,人人皆有佛性。親民按照朱熹的說法可以理解為一個人不僅要自明其德,還要推己及人,去幫助他人獲得良好的品德,親民還可以理解為友愛他人、親近他人,這兩種解釋並無矛盾。止在這裡是指達到目標,致善則是指人生的最高目標和境界。

  “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致善”被稱為“大學”的三綱領。

  這一個開頭雖然只有不多的幾個字,但其含義確是極其深刻和重要的,是《大學》的核心思想所在。

  做人的學問和方法在於發現人的天性和本性,人的天性和本性就是符合天人合一的天道和地道。做人的正確道路不僅僅要自己做符合天地之道的人,還要幫助他人按照天地之道去生活和工作。做人的最終目標是要達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成為一個道德符合天地之道的人和一個自我完善之人。用道家的道理講,一個致善的人就是一個道法自然的人和一個清凈無為的人。用佛學的道理講,一個致善的人就是一個擺脫貪、嗔、痴的人和一個徹底覺悟了的人。所以,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思想家在最根本的做人問題上,他們的觀點是具有一致性的。

  學習經典的意義決不在於背誦,而在於運用經典中的思想指導人們的人生,使每個人都懂得珍惜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會虛度年華,更不會無知地墮入地域之中。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一段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重要性在於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關鍵點,這個關鍵點就是一個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標。一個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最高目標是要道法自然、要善待他人和要徹底覺悟,他就能夠最終實現這個目標,從而實現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在這裡,我們還可以學到邏輯推理的妙用。從經典的學習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古人對於事物的邏輯是有着很深的研究,並達到了非常熟練運用的程度,這一點仍然非常值得我們這些現代人來認真學習。

  現實中和歷史上的很多人沒有成功,甚至會墮落,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搞懂人生真諦,而虛度了人生。

  一個人徹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遠大目標后,他就能夠安定自己的心,而不會為外境所迷;一個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夠做到心靜如平靜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一個能夠做到心靜和心凈的人自然心態就會變得安穩,這樣的人就會遠離浮躁;一個心態安穩的人就能夠進行深入地思考和更加客觀地分析與看待世界;一個善於思考和客觀分析事物的人最終就一定會達到他的遠大目標,就一定會最終實現他的個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細枝末節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終,如果一個人能夠搞懂事物的本質及其內部的結構和層次;如果一個人能夠懂得事物的發端和結局;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事物發生和發展的先後次序,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懂得大學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稱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認真研讀此段,會使人們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點和克服人性弱點的方法。現實中的人們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確立自己遠大的志向和目標,因此,多數人在生活中會受到外境及其變化的指引,而隨波逐流。這樣的人是無法做到安定的,他們也無法做到心靜和心凈,他們更無法做到心態安穩和慎思遠慮。所以,我們看到世上多數人都是終其一生,無所作為,他們只有在人生的終點附近發出無力的呻吟和慨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也是讀經典的一大意義和價值所在吧?

  人生就是一個人不斷克服自己的人性弱點,並通過學習和修身使自己的靈魂得到不斷提升和凈化的過程,在這個修鍊的過程中雖然要經理各種痛苦,但實在是有人生難得之大樂存在於其中。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個段落里出現了《大學》的八目,這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對組成這八目的字詞並不陌生,但對其深刻的內涵及其相互關係就可能不甚了解了。何以見得?,每個人看一看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再看一看周圍人的行為舉止,結論不言自明。所以,古人早就指出,言易而行難。

  古時候,希望自己具有美德而彰顯於世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則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必須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就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內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內心就必須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必須先探求自然、社會和事物的規律性知識。

  要想獲得關於自然、社會和事物的規律性知識,人們就需要與事物進行深入而密切的接觸,這樣才能全面和透徹了解事物的本質及其屬性;人們在了解了自然和社會的基本規律和本質后才能達到意念的真誠;人們在誠意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具有正確的思維和見解;人們具有了正確的觀念和價值觀后就能夠自覺地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人們具有高尚道德修養后就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人們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每個家庭都和睦和和諧了,一個國家也就得以治理了;當所有的國家都得到了好的治理后,天下也就自然變得太平了。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應該以修身為本。

  在這裡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儒家思想家運用邏輯推理方法的妙處,他們通過說理把如何成為君子的方法說得清晰明了和通俗易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只要人們按照“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的順序去自覺地修身,終究會獲得圓滿的人生。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是指事物的本質和人的本質,末是指事物的細節。這一段講的道理是,一個人的本質如果存在大問題,他就不可能做好人,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得道的高人。這個思想用在做事方面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如果沒有抓到事物的核心本質,他就不可能做好事情,包括事物的細節方面也是如此。上述理論可以引申出如下的道理,一個人沒有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無法做更大的事情,更談不上治國和平天下這樣的大事。一個修養深厚的人不可能做出淺薄而無理的事情,而一個不注重修身的人,也不可能自動自發地做出什麼好事情和完成一件大事。這裡講的道理完全符合自然界的因果法則,沒有種因,哪裡會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確是千古不變之真理!

  學習《大學》使人們懂得人生要及早修身養德,只有先修好自身,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也才能夠不枉來人世間一次。願天下有更多的人都能夠通過學習人類文化的經典,不斷提升自身的品德,為造福全人類的事業貢獻更大的力量。

您正在瀏覽: 大學之道讀後感
網友評論
大學之道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