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一)

  在閱讀《市場的邏輯》時,在學術尚未自由的現實下,張維迎敢說敢做的精神令我欽佩。他提出的市場邏輯與此前閱讀過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其他作者大體上是相同的,即應該由市場決定經濟活動行為,國家所做的調控只會越調越亂。

  其中,對我有啟發性的就是關於利潤的描述。利潤簡而言之,就是產品排除了工資、地租方面留給企業家的部分。簡而言之,書中概括出了利潤的三個來源:第一是風險,也就是不確定性,具有高瞻遠矚敢於承擔風險的企業家能夠有機會贏得高額利潤;第二是創新,不一定就是高科技、高技術人們常說的創新,而是企業能夠通過自我改進,以更少的投入有更大的產出,可以是技術上的,也可以是管理上的;第三就是市場秩序,建立市場交易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信任,也就是委託與代理問題中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企業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提供可以追究的責任源頭,出問題了能夠找到負責人,能夠解決,而企業若能在市場上贏得很好的信任就樹立了品牌,品牌給企業帶來的溢價能夠推動企業的良性發展。因而,我們看出,企業家拿到了利潤部分與工人的工資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工人只負責履行勞動合同(當然,若在這種雇傭關係中較高的公司管理層可能佔有一定的股份,這與普通工人不同,應該加入企業家的隊伍),對公司的盈虧不服責任,除了績效激勵外,對公司的生死存亡與信譽等並無直接關係;與工人相對的是企業家,之所以有企業家精神,強調的是一種敢於承擔風險、努力開拓創新的精神,企業家拿到的是扣除地租、工資外的利潤,而利潤本身具有的不確定性,激勵着企業家監督工人的工作,以便更好的完成企業效益趨向最大化。正是由於這種性質,企業家與工人不同,工人有着明顯的休假與勞動時間分配,而企業家面臨的是種種不確定性,因而是將生活與工作無法分開的一批人。在中國,尤為如此——由於市場經濟的不確定性與不健全,企業家們不僅要面對無數市場帶來的信息作出生產函數定位,更要用足夠多的功夫與政府打交道——資源掌握在政府手裡,而政府官員猶如企業中的僱員,由於是要求對集體負責,最終導致不對任何人負責,因此更多的追求在位期間利益的最大化,通過對權力的運用挾持資源,尋求企業的利潤分成——這導致了中國民營企業家相對於西方擁有發達市場經濟的國家而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去討好政府人員,而這又是一種不確定的增加源,而這種不確定本身並不能增進社會福利,畢竟有很大一筆錢被政府拿去,即使是最優企業最後拿到了資源,也產生了不必要的折算。

  在創新上,需要的更是企業的推動,尤其是民營企業:在國有企業中,企業家高層不僅與政府、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且有一定的任期。這促使企業家像創政績的官員一般,只在自己的任期上通過數量的增長,謀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讓國有企業去創新,即使是擁有雄厚的資本也是不現實的——創新帶來的的也是不確定的利潤,即使是能夠推動企業發展,最終也是上繳到國家不歸企業家個人所有,而一旦失敗,企業家的職位就出現風險,而國有企業家就是靠着自身職位才能獲得資源,若失去職位,造成的後果比創新的收益將大出很多,因此國有企業家往往是風險規避者。而在民營企業中,由於產權相對完善,企業家能夠取得風險帶來的收益將其內化,因此在市場發展過程中,具有膽識的企業家會不斷推動創新並監督手下員工參與創新中來最終取得企業的發展與無意識而為之的社會福利增進。而文中特別提出了對"壟斷"的看法,也就是大企業在推動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大企業有雄厚的資本與承擔風險的能力,我們要是反壟斷僅僅是打擊在市場份額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大企業,那不僅不利於公平原則,也將有能力創新的市場主體打壓下去了。所以反壟斷反對的不應該是有能力的大企業,而是"進入壁壘",其他的中小企業也參與到與大企業的競爭中,增加大企業自身的危機感推動創新。而大企業產生的創新成果長期來看也是無意識的推動了其他企業的進步,比如先進的製作工藝、創新的管理方法,如同搭便車原理,小企業實質上可以從大企業創造的成果中汲取力量。

  而關於塑造企業形象的品牌也是企業贏得品牌溢價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在市場上,如果我們無法追溯到賣家的源頭,買賣雙方實際上是一種一次性的博弈。責任不可追究必然會造成市場交易中的巨大障礙。因此,商品生產依託企業的模式建立,企業的品牌便是建立消費者信心的源頭之一。當企業與消費者的重複博弈建立時,能夠滿足消費者效用更多的企業品牌會在競爭中勝出,而相對劣質的產品及其廠商會面臨淘汰的命運。在這種進程下,優勝劣汰的法則會推動着市場經濟不斷優化。所以這也折射出中國國有企業一個弊端——企業品牌不倒或者說國家為其代言,由於壟斷性限制外來企業的競爭,即使在低效的情況下也能依附軟預算而求得生存,低效的資源配置方式與市場優勝劣汰的邏輯相違背,經濟效益不言而喻。

  明白了利益的三個來源,發現與利益最為相關的便是企業家。書中提到了一個企業家人才的提法,就是一類有着突出能力與膽識的人(一般這種人還是天生就有這種才能),這種人無論在政界還是商界都會有足夠強大的成功力量。

  針對這一點,我還是存疑的。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人的能力是有所區別,但是這種區別是在於所謂的"術業有專攻"上,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各自所擅長的領域,而這些領域隨着生產的發展越來越細化,甚至同一個領域都能分成上百個工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企業家人才與政界精英混同是有問題的,畢竟作為政府機構,面臨的決策面與信息更為宏觀,涉及到的各個利益集體更為多元化,而且政府自身無法創造利潤的特點與企業具有顯著區別。

  當然,企業家人才的提法也是具有創建性的。比如書中提到的關於企業家人才流動的分析:在市場發育相對健全的環境下,作為企業家人才能夠在有更多利益空間的商界從事活動,也就是有能力的人都紛紛從商;而在市場發育不健全的時候,極端的就是計劃經濟,這時候企業家人才從事商業活動不僅違法要被打壓,而且極低的社會地位會將企業家人才趕往政府機構,大量冗繁的機構重疊與低效,使企業家人才要麼被束縛在農村轉不了戶籍,要麼在政府這個唯一能進行合法生產活動的機構里通過關係、權斗取得政治地位,經濟增長陷於遲緩。所以企業家人才流向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為我們指明了資源在市場與政府間所謂的雙軌制的運行狀況——企業家人才向哪個領域流動,就說明哪個領域在經濟運行中更具分量。

  但是對於張所提出的,漸進式改革在實際操作上還是有所問題的。張提出了兩個適應市場發展的政治體制改革方向,一個是到2023年司法獨立,2038年民主選舉制度建立,描述了這兩個過程的必要性,卻沒有進行太多的可行性分析,而根據他提出的經濟領域的漸進式改革過程中更是有一定問題。首先他提到了改革面臨的難題就是,改革因為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會觸碰到既得利益者的神經而受到強烈抵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借鑒香港經驗以"大赦"等方式對原先利益集團的收益不追究,往後再不給這些人利益了,若實在在短期也會有所損失,那就進行補償。這裡的問題就是:隨着改革長時間的漸進,在此過程中既得利益者的力量會不會增大?即使沒有,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新的利益日後如何劃分?即使沒有新利益的產生,在以後不能持續享有原先利益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既得利益者不做長遠規劃贊成慢慢改?激勵機制是什麼?若補償,如何平復社會上大多數認為自己在發展中沒有共享成果的人的反抗?補償的衡量標準時什麼?會不會又陷入不透明的尋租環節?因此,我認為,如果漸進改革不得不面臨的是一個越改越難改的可能。中央每年都會發出改革的號召,在市場的推動下,有新的問題產生,中央可能就問題提出點具有很大自由裁量權聽上去有感染力的改革方案,人民情緒就有所平復,問題就到這了,風頭一過可能就又回到老路上來。因此改革都是在原有問題的積累上進行的小改進,在政府不放手的情況下,小改進對於不斷累積的問題不會有太大的改觀。而更別談會觸及在當前經濟活動中可以憑藉資源佔有與許可拿大頭的政府放權給司法、立法領域了。所以書中的漸進改革在實際操作中是困難的。

  點評:從這篇讀書筆記可以感到,你在真正理解市場經濟了,中國的改革開飯就是將計劃經濟轉軌為市場經濟,但這轉軌的代價多大似乎無論怎樣估價都不過分,如果你能更深入認識一下公有制加計劃經濟時代的經濟狀況與政治荒誕,你就知道了。但市場經濟的到來與運行,那可是多麼不可思議呀!怎樣起步,又怎麼發展,其中又出現了哪些越來越多來自市場本身與政治、法律制度層面的問題,那可是數不勝數,但這一切的一切,你能說不是市場經濟代替計劃經濟的一個可怕的代價嗎?也應如此,認識今天的中國,無論是經濟本身,還是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社會等各個方面出現的問題,如腐敗、貧富差距、環境污染、道德滑坡、政治特權、國企弄斷、人權侵犯,幾乎都與這個市場經濟的發展形成了緊密而全面的聯繫。既如此,先認識何為真正的市場經濟,再看中國是在什麼背景下出現市場經濟,現實的約束條件怎樣導致今日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形成了的怪異與畸形,進一步分析這一經濟發展進一步演化的趨勢與結果--導致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結果,就能有一個十分清醒的認識了。所以,繼續看原理性的經濟學,繼而看制度經濟學,再看發展經濟學,那麼你的這方面的能力與功底就非常紮實了。以此為基礎,再去閱讀政治學、法學,你的多元化能力與知識就形成了。於此,自己將來選擇什麼職業,從事什麼奮鬥,都自不待說了。--梁老師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
網友評論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