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二)

  市場的基本邏輯是:如果一個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須首先必須使別人幸福。市場的這一邏輯把個人對財富和幸福的追求轉化為創造社會財富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市場經濟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是人類進步最好的遊戲規則!什麼是市場?市場就是好壞由別人說了算、不由你自己說了算的制度。

  拜讀了張維迎同志寫的這篇好文章,受益匪淺。文章從四個方面,潛移默化地擬真了我國與世界經濟市場的邏輯。

  市場中的信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重點談三個概念:企業、利潤和企業家。這三個概念是理解市場經濟的關鍵。

  中國有137053.69萬人。每個人都生產自己的商品,到市場上去賣,誰能信得過誰?換一種說法,如果把市場上所有商品的商標都去掉,你敢買什麼東西?可能敢買土豆、大米、水果這些最簡單的商品。像汽車、電腦、礦泉水、投影儀這些質量和功能不容易辨別的東西,你敢買嗎?你不敢,市場上99%的商品你都不敢買。

  那怎麼辦?有一個辦法。我們把13億人分成不同的組,比如說分成30個組,上海人、河北人、山東人、陝西人、北京人,等等。有了這個分組之後,我們雖然不認識每個人,但我們知道這是上海人,那是廣東人,這就可以作出某種判斷。企業就類似社會的分組,每個企業有自己的一個名字,誰騙了我們,我們可以追訴他,或者他這次騙了我,下次就不買他的東西,他就要完蛋。當社會劃分為企業的時候,每個企業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信任。如果沒有企業,每個人只從事個體生產,做不到這一點。

  企業何以使得我們可以相互信任?答案與所有權配置和利潤有關。比如一個企業由1萬人組成,理論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所有者。這個企業每年的收入是1億,1萬人平分,每人拿1萬塊錢。這樣似乎很公平,但想一想,如果出了問題,誰來負責?如果要求人人都負責任,結果可能是大家都不負責任。

  現實中,企業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分配責任,即一部分人承擔過失責任,另一部分人承擔嚴格責任。承擔過失責任的人拿合同收入,即,如果他沒有遲到早退,沒有曠工,沒有違反工作規定,幹了一個月,到月底一定要領到工資,這就是員工。另一部分人,即老闆,要承擔嚴格責任——或者叫剩餘責任。用一個通俗的說法,什麼叫僱員?別人沒有發現你的錯誤,你就沒有責任,這就叫僱員。什麼叫老闆?你沒有發現別人的錯誤,那麼所有的錯誤都是你的,這就是老闆。老闆沒有權利在消費者面前由於自己沒有犯錯誤而要求收入,而工人可以在老闆面前因為自己沒有犯錯誤而要求收入,這就是老闆和僱員的區別。

  老闆拿的是利潤,承擔的是對消費者的責任。利潤是收入剔除成本的剩餘,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負的,所以它是一種激勵機制。一個企業生產產品,我不認識裡面的生產工人,為什麼要信任他?是因為有人承擔剩餘責任。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餐館的老闆,廚師洗菜不幹凈,有人吃了拉肚子住院,你必須負責。利潤作為一種獲取收入的方式,使企業所有者承擔剩餘責任、嚴格責任,任何一個員工犯的錯誤老闆都要承擔,因此,老闆必須認真監督和規範員工的行為。這樣,顧客才可以放心地購買企業的產品。

  進一步講,不僅僅是企業的員工,包括企業供應商犯的錯誤,企業老闆也得承擔責任。比如說你買了一個品牌的計算機,計算機的某一個零件,如屏幕、芯片、風扇出了問題,甚至是電池爆炸了,要承擔責任的,首先是計算機廠商,而不是零部件的供應商。換句話說,一個品牌企業,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品牌在消費者面前立了一個軍令狀,打保票說,你買我的東西,出了問題我負責。這樣,才有大家可以信賴的市場,才有了陌生人之間的合作,才有了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

  所以我說,市場經濟是一種責任制度,利潤是一種考核方式。市場通過企業這一組織形態劃分核算單位,通過利潤追溯責任,從而讓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們談市場經濟,絕對不要忘了企業家。只從價格的角度,不能真正理解市場經濟。但非常遺憾,過去所有的經濟學教科書里,都沒有企業家的地位。熊彼特曾批評,經濟學家所談的經濟成長,像一部沒有王子的《哈姆雷特》,真正的主角沒有出場。拿利潤的人是企業家,他承擔著為整個社會組織、生產並且監督其他人的作用——當然,這裡所說的企業家,不是指特定的某個人,是指行為的功能。是說在市場經濟當中,有這樣一類人,起着這樣一個作用。企業家在市場經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喜歡企業家,不重視利潤,與不接受市場經濟,是同一回事

  這話有點學術氣了。換種更通俗的說法。威廉·歐奈爾將股價新高點作為大牛股的七大選擇條件之一,其間就包含了這樣一個邏輯:市場不會無緣無故將一隻股票推到它的歷史最高價之上。一隻股票創了新高,一定有其重大原因。或是它的基本面有了重大變化,或是市場改變了估值標準。不管哪一種,都是值得注意的信號!

  例如人民幣匯率…截止12月7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連續第六個交易日出現"跌停",不少報道渲染下跌趨勢為三年首見,不僅引發對於資本外逃以及人民幣貶值的惶恐,境內中國"被做空"之聲四起,境外不乏嗆聲"操縱"匯率。

  儘管如此,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特別是配套金融改革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不能小覷。因為改革之後,不僅政府的宏觀調控措施的有效性會大幅下降,短期資本流動以及人民幣幣值穩定都難以通過過去的行政手段進行及時的調整。因此如何選擇金融改革的具體秩序和操作方法,以及如何使用適當的監管措施都是下一步改革應當思考的重點。

  雖然自己是醫生,對於市場經濟是不熟悉的。是個門外漢,通過讀書會的學習。初步了解一些市場經濟體制規律與常識。

  同時自己也是個股民,由於盲目相信媒體評論家的謊言。使自己輸了不少錢,所以只有踏踏實實,關心國內外政治經濟-看準經濟方向盤,才能管好自己口袋裡的人民幣不縮水。

  塘橋街道肢殘人協會 張志彪

  看不見的手 看得見的利益——《市場的邏輯》讀後感(三)

  抱着一股興奮和激動的心情看完了張維迎教授的《市場的邏輯》一書,說是書,其實是由若干篇文章組成的文集,但不得不說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好書,兼備理論和現實意義,特別適合有一定的經濟學基礎的同學閱讀。當然,對於那些對於經濟學比較感興趣的同學也很值得推薦,因為相對來說文章的理論基礎較為淺顯,主要採用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現實世界,拓展我們對現實世界,特別是中國近30年市場經濟的認識,但確實需要一定的經濟學理論才能對作者觀點有更好的理解。對於我本人來說,《市場的邏輯》一書解答了學習經濟學的若干困惑。言歸正傳,談談自己的一點認識。

  正如書名一樣——市場的邏輯,本書也是按照對市場認識的邏輯精選了作者這些年發表的若干篇文章,總體分為理論基礎,對中國30年來的改革的分析及對未來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源動力分析的這一邏輯框架。中間穿插了對經濟金融危機的認識,作者更是精準地預測到了"4萬億"救助計劃會帶來新的更大的危機,12年來國內經濟的蕭條就是對08政府行為的懲罰,也是對中國這麼多年經濟改革不徹底、政府過度干預等問題的懲罰。

  首先,市場是一雙看不見的手,而市場中的人卻存在看得見的利益,因為他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值得注意的是,"以自我為中心"是個中性詞,經濟學意義上的自我為中心可能與我們現實中常說的自我中心有很大的差異,具體可以參閱書中的詳細解釋。在看得見的利益指引下,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幸福是有成本的,這就在市場這一無形的手的指導下去創造價值,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幸福,從而為自己帶來幸福。幸福的大小與我們創造價值的多少呈現正相關的關係,在遠古時代我們創造的價值有限,人們的生活簡單清貧,但工業革命以來社會財富呈現爆髮式增長,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財富增長的源泉就是市場範圍的擴大和市場深度的拓展,以前都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而後是多層次的專業化分工和機器化大生產,生產與消費相脫離,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市場的大發展所帶來的,沒有市場,就沒有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

  那麼如何讓看不見的手去指導人們去創造看的見得利益呢?這就需要企業去連接市場和消費者,市場只能指導人們去創造價值,卻不能自身實現價值,企業將千千萬萬個消費者聚集到一起實現生產創造價值,消費者從中獲得收入購買自身需要滿足個人需求,得到滿足實現利益,但前提是去參加生產創造價值。企業架起了市場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但如何能讓這些消費者更好地創造價值呢,這就需要企業家去經營企業,企業家去組織生產,監督生產,在市場的指引下去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而市場是不斷變化的,充滿不確定性,企業家就需要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這也就是他們利潤的來源,他們享有較普通工人更高的收入,但同時收入的波動性也更大。但總體來看,企業家的收入是高於工人的工資的,這主要是源於他們的責任更大,風險更大,企業家代表了企業本省,他對企業負責,不像工人只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企業出現危機的時候儘管不是企業家本人自身行為造成的,他也需要承擔責任,因為在市場中他代表的是企業。

  其次,為什麼說企業家代表的是企業?這屬於制度經濟學的範疇。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的所有權是政府是國家這一抽象主體,企業家是作為政府的代言人來管理企業,企業創造的收入和利潤歸政府所有,企業出現的問題也是由政府來承擔責任,企業家的職責類似於普通工人角色,單純承擔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因而享受的也是相對應的那份收入。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私有化,企業是企業家個人所有,即使在現代公司中,企業的所有者與管理人不一致,但企業的管理人也是企業的代表,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是市場選擇的產物。因而,他能更好地激勵企業家更加勤奮工作,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改進技術提升效率。

  再次,就中國改革而言,因為本省沒有明確的改革目標,"干中學","摸着石頭過河",是一個漸進的摸索的過程。可喜的是,總體的改革方向是市場化改革,因而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價格改革在先,國企改革在後,因為市場的運轉是以價格的市場化為基礎的,只有市場化的價格才能更好地各經濟體去組織經濟活動,創造財富實現價值,實現最大的消費者剩餘。具體來看,價格改革採取的雙軌制的步驟,前期計劃於市場並存後期全部市場化,在92南方講話之後最終實現價格改革的市場化。國企改革遵循的是先放權,允許私營經濟,活躍市場,然後擴大國企經營自主權並轉移企業所有權。在國企改革之後,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國退民進",政府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逐步實行國有產權轉讓,拯救國有企業,總體上有利於活躍市場,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但遺憾的是,近年來,特別是08金融危機以來,"國進民退"再次成為人們樂於討論的話題,重走老路。

  然後,作者作為堅定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代表抨擊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正是他們的政府干預政策加深了危機。凱恩斯主義對經濟的三部門分析是錯誤的分析,GDP三部門公式是恆等式,而不是為了為增加GDP就去刺激消費、擴大投資,增加出口,他們是數學上的恆等式而不是前後的因果關係,為了刺激經濟,增加GDP去刺激消費等政策干擾了市場運行,打破產業結構結構間的均衡,引發相對價格的混亂,破壞市場秩序。

  綜合來看,市場的邏輯就是通過相對價格來引導市場資源配置,通過私有產權來激勵企業家的創造力,推進社會進步。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維持市場秩序,保障私有產權,樹立公正、誠信的社會風氣。因而在我國經濟改革主要方向明確的情況下,繼續推進加深市場化改革,逐步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將職權向產權推進,而後在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主題的情況下實現民主選舉,預計將於2040年基本完成政治體制改革,實現真正的"中國崛起".

  吳東洋

  2013年3月2日於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
網友評論
市場的邏輯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