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史記·貨殖列傳》有感

讀《史記·貨殖列傳》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史記·貨殖列傳》有感

  近年來,有很多經濟學家以及歷史學家,都以為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里,早已提出市場經濟的思想。對這種說法,也有某些學者持反對態度。他們反對的理由很簡單,即如果真是如此,那為什麼沒有被歷朝所用?其實,現在有很多學科都在談論此類問題,以為現在某某思想,在古代早已有之,或西方某某科技(如計算機)在中國古代(《周易》)亦早已有之。這些說法極力膨脹傳統文化的作用,既缺乏理論根據,也是誇大其詞。我們應該以歷史的發展觀點,對前人的思想作出科學的解釋。比如說,在《史記·貨殖列傳》里,隱含着某種類似於現在的市場經濟理論的思想,但決不能說市場經濟理論就是《史記·貨殖列傳》的翻版。下面,我想從歷史的發展觀點來談談《史記·貨殖列傳》里所包含的經濟思想。

  在《貨殖列傳》里,處處表現出一種自然合理的思想。即一切商賈之事,都是必定要發生的,不論哪個時代,哪個地方,甚至哪個人。這是極其自然的,好象人要吃飯、睡覺一樣。古書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財富身安使人懂禮節知榮辱,這是社會安定以及人們生活的基本條件。司馬遷說:"故君子富,還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執益彰,失執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言非空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象之侯,百室之言,尚尤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只有人民富了,才始有安居樂業可言。人民深懂此理,且這也是千百年來的真理。所以,一切商賈之事,本來就很自然,也很合理。是社會、生活得以正常運轉的必定之事。

  但是,這些商賈之事的分佈又有其自身的理由所在。比如,每個地方生產自己地方特有的產品,地方與地方之間再進而相互交易,形成自由流通,使人民的生活各有所需、需而有得。故司馬遷說:"夫山西饒材-----山東多魚----則千里往往出山基置------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出之,商而通之。"因此,每個人只有把自己應該做的事做好了,同時也就會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司馬遷說:"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附,而自然之驗邪?"人在自己的行內,做自己行內的事,並且應該努力去做好。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別人能得到你的東西,而別人同樣也要做他應該做的事,你要就可以從他那裡得到你所需要的東西。

  如此循環、相交,在社會上就形成了一種經濟活動。這樣的經濟活動的前提是,每個個體必須是自由的、獨立的活動,發揮本行內事是他的職責,如果不能做好行內事,那是他的失責;同時,社會上的每一種有關經濟的活動,必定是相互之間發生密切聯繫的,他們互不干涉,但又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種經濟活動,否則就會引起某種不協調,更甚導致社會的動蕩不安。

  從上述的論述里,我們也不難發現司馬遷在《貨殖列傳》里,已隱約露出有關"經濟"的思想。但畢竟不能與現在的"市場經濟"理論完全等同。但是他強調各種商賈的分佈合理,以及自由往來的交易,與商人的獨立自主、互不相干,且必須做好分內之事的論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與現在的"市場經濟"理論有着相似的一面。因此,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因為,那時的有關"商賈"活動,只是被作為社會以及生活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活動,從實際的生活中得到某些經驗性的總結。此與上升為理論的"市場經濟"是不一樣的,並且當時的這些思想最多也還只是一種初期的萌芽狀態。因此,我們在看待古代思想時,必須要持一種歷史的發展觀點。這樣,才能正確地看待歷史中所發生的事。

  (分享人:太原科技園—范慧陽)

您正在瀏覽: 讀《史記·貨殖列傳》有感
網友評論
讀《史記·貨殖列傳》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