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殖列傳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貨殖列傳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貨殖列傳讀後感
太史公作《貨殖列傳》,不拘泥於時,駁斥儒道兩大家有關經濟問題的觀點,大膽提出人類追求財富的合理性,字字鏗鏘,擲地有聲。“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無論多美好的志向都得有實現的基礎,財富,在很多時候就是我們人生的資本。
自從商業產生以後,貧富差距漸漸出現,同時因為有了差距,便生出許許多多的社會矛盾與衝突。作為以農為本的國家,古代中國一直到了清朝還在壓制商業活動,商人們承受着來自朝廷和社會各個方面的阻撓與壓力,可以說,一個成功的商人的創業歷程真的是步履維艱。士農工商中,商為最下等,其實各個階級都要養家糊口掙取銀錢,只是收穫渠道不同,收穫數量也不等。皇家貴族子弟生下來過的就是錦衣玉食的生活,雙手不沾一點腥土,整天跟着先生念叨仁義禮智信,之乎者也,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每每這些“貴人”不開心的時候,一個巴掌掄過去,挨打的小奴僕低頭含淚,以頭搶地,可憐兮兮地捂着一邊打紅的臉:“奴才該死!”同是人,貴賤就這麼給劃分明了,你,窮人家的孩子,就是受欺負被奴役的命。富人家是有自己的煩惱,他們擔心的也許是明天去哪裡遊玩,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而眾多吃穿無着落的窮人們還在忍受着飢餓侍弄那幾畝租田,用一句俗語來形容就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財大氣粗”也就是這個樣子了,“富相什則卑下之,伯則畏憚之,千則役,萬則仆,物之理也。”
錢,本身是的確沒有什麼價值的,如果,我們的祖先把土塊當做“錢”來換吃換喝的,那麼現在的土塊就不是被小孩子和泥巴的玩意兒了,當然,我只是打比方而已。況且為富不一定就是不講仁義的人,正所謂國富民強,同樣的道理,家富了親人也不用受人冷眼,遭人欺負。骨氣不是窮人的專屬名詞,富可敵國是一種本事,家徒四壁就算清高嗎?可知道“貧賤夫妻百事哀”?兩袖清風,只是說明你不願陷於泥淖之中,換一種說法,就是保身之法,避免以後因此落個罵名。在生財之道這個方面,到底是差那麼一些。現在的我們一無所有,靠的是父母資助,上大學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將來找到一份好工作,過上一份富足的生活,而不是整天煩惱於明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許又會有人批評我們現在的大學生也鑽到錢眼裡了,試問,沒有這樣的物質基礎,我們要抱着書本去呼喊越窮越光榮嗎?
我不是一個拜金主義者,不會忘記自己的責任,只是,我們應該正視金錢這個問題,追求財富並不是可恥的事情,付出勞動就應該得到回報。贍養父母,撫養子女,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而盡責的基礎是你有這個經濟實力,如果連自己都養活不了,你憑什麼來讓自己的親人在最起碼的日常生活中過得無憂無慮?
篇二:貨殖列傳讀後感
讀了司馬遷《史記》名篇《貨殖列傳》后,深深佩服於子長先生對於發展經濟社會的遠見卓識。
“貨殖”古代指經營商業和工礦業,我認為司馬遷所說的貨殖含義更廣,包括發展經濟各項產業的全部(物質文明),文中發展一二三產事例諸多,茲不贅述。司馬遷發展貨殖的觀點我非常贊同,這和我國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如出一轍,因為沒有了物質基礎,即便是天花亂墜的思想教育也是空中樓閣 。對於執政者而言,人民不富裕,說話辦事少人聽,少人信,少力度,少人干,甚至沒人追尋。對於國家而言,國力不強盛,落後很可能挨打,所以說發展經濟在什麼時候都是要牢記的。
如何發展經濟社會,文中首先指出掌權者要管理好國家。指出: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意思是說:“(掌權者對於人民),最高明的辦法是聽其自然,其次是誘導他們,再其次是教育他們,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來)束縛他們,最愚蠢的辦法是與百姓爭利。”我的理解就是就是順其自然,按其發展規律辦事,按照人民的發展要求,按照法制來治理國家,而不是盤剝和壓榨人民。用現在的提法就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行政和以德執政。這樣的觀點在那個時代提出來應該是多麼多麼的超前呀!
其次用事理正反兩方面深刻證明了發展經濟的重要性,回答了為什麼要發展經濟的問題。用姜太公呂望、管仲的事例說明了發展經濟可以富國強民(“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舄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閑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意思是說: “姜太公呂望被封在營丘,那裡的土地本來是鹽鹼地,人口稀少,於是姜太公就鼓勵女子紡績,極力提倡工藝技巧,把魚、鹽運到別處去銷售。這樣,其他地方的人民歸附於他,貨物也源源不斷地運來了,象錢串一般,絡繹不絕,又如車輻一般。”)用“《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理論論證了不發展經濟就會民生凋敝、國家衰敗。
再次,文章提出了要發展市場經濟的問題,如何發展市場經濟的問題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好處?指出要按價值規律辦事,用價格用市場來調控資源配置。即:“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指出了在發展市場經濟“故善者因之”的同時,還要宏觀調控,設“設輕重九府”(物價、工商)等管理部門打擊那些囤積居奇、壟斷經營、欺行霸市、哄抬價格等擾亂市場,傷害消費者的行為。只有這樣才更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通達。“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在那個時代,司馬遷對於發展經濟社會所做的深入思考和有益研究,不能不令人感到驚奇和讚歎:他不僅是一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而且是一個很有見底的經濟學家。
當然,文中提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觀點我不是非常贊同,他和孟子“溫飽思淫慾”我也不敢苟同的觀點有些衝突。因為物質富有可以促進精神富有,但絕不能代替精神富有。縱觀歷史上為富不仁的人太多了,富貴慈善家也不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也有不少。所以,我們要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就要像鄧小平提出的那樣——“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對於國家而言在突出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都要抓好,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才能使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對於自身而言就是要干好工作,提高修養,為社會作出貢獻,做好表率。
以上所言,牽強附會、淺嘗輒止之處頗多,請大家海涵。
篇三:貨殖列傳讀後感
本文中,司馬遷記述了不同人致富的手段,得出“致富並不是靠固定的行業,而財貨也沒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領的人能夠財貨,沒有本領的人會破敗家財”的結論。
太史公說,人們總是要使自己的耳目盡情地得到音樂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盡多地品嘗牲畜肉類的美味,身軀盡量安處於舒適而快樂的環境,而精神上還要炫耀自己的權勢與才能的榮耀,使這種風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經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樣微妙的言辭逐家逐戶地去勸說他們,終究也不能使他們精神淳化。所以說,求富是人的本性,用不着學習,就都會去追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
司馬遷還不斷強調財富對治國的重要性。倉庫充實了,百姓才能懂得禮節,衣食豐富了,百姓才知道榮耀與恥辱。禮儀產生於富有而廢棄於貧窮。壯士在軍隊中,打仗時攻城先登,遇敵時衝鋒陷陣,斬將奪旗,冒着箭射擊,不避赴湯蹈火,艱難險阻,是因為重賞的驅使,這驗證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讀到這裡,飛絮的思維讓我想起扶濤教授的話,要學好經濟學必須拋開道德的束縛。每個人都是理性經濟人,總是企圖以最低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只有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社會福利才最大。社會上各種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後,商家們都是這樣想的嗎?我們恨貪官,可又拚命地報考公務員;我們罵壟斷,可又拚命地往高薪單位里鑽;我們譏諷不正之風,自己卻忙着找關係。總之我們憤恨不是因為不公平,而是覺得自己處在不公平的不利位置。我們不是想消滅這種不公平,而是想要自己處於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這種骨子裡的自私,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自我批評。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時代里,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人情冷漠,要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法制完善的腳步必須趕得上人類道德下滑的速度,這樣才能抑制負能量阻止人類的進步。
隨着分工明確化,管理科學規範化,人類勞動率不斷提高,創造了更多的財富,毫無疑問,這些財富歸功於企業家和資本家。古代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勞動和土地具有較高的豐裕度,創造的財富遠遠少於現在。所以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這四個生產要素中,只有資本和企業家才能才是真正推動財富的創造。正如歷史才是英雄創造的。
明白創造財富的方法,也要知道如何分配剩餘的財富。這需要政府尋找完善的分配製度和監管制度體系。這樣社會福利和人民幸福指數才提高。因為高的 GDP 不一定能帶來高的社會福利水平。
經過一年的學習,能逐漸理解經濟學。我的理解是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資源來生產各種商品和勞務,並且將這些商品和勞務分配與不同的社會科學。經濟學能讓我更理解生活,雖然有些理論不切合實際,但是那些理論隱藏的思維方式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才是你的生存法寶。大學是加油站,要使以後的你走得更遠更快,必須加更多油,我們都是路過加油站的車輛,付出的金錢和時間是為了能帶走油。路過後,在驀然回首之際,摸着均勻跳動的脈搏說,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羞恥,我想,這樣的人生也足夠了。
相關範文
- ·讀《史記·貨殖列傳》有感
- ·孟嘗君列傳讀後感
- ·李將軍列傳讀後感
- ·史記伍子胥列傳讀後感
- ·伯夷列傳讀後感
- ·廉頗藺相如列傳讀後感
- ·屈原列傳教學反思
- ·魯人老鮑列傳·前傳《青年篇
- ·《刺客列傳》人生若只如初見
- ·恐怖精英之逸凡列傳
- ·魯人老鮑列傳·前傳《中年篇
- ·魯人老鮑列傳·前傳《青年篇
- ·魯人老鮑列傳·前傳《少年篇
- ·魯人老鮑列傳·前傳《青年篇
- ·史記劉東立列傳
- ·繆領列傳
- ·魯人老鮑列傳·前傳《青年篇
- ·魯人老鮑列傳·前傳《青年篇
- ·《楊文盲列傳》
- ·魯人老鮑列傳·前傳《青年篇
- ·本山列傳
- ·魯人老鮑列傳·前傳《中年篇
- ·《屈原列傳》篇
- ·水滸傳讀後感500字
- ·錢學森傳讀後感
- ·使徒行傳讀後感
- ·錢學森傳讀後感
- ·名人傳讀後感600字
- ·林肯傳讀後感
- ·名人傳讀後感300字
- ·馬雲正傳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