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後感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後感

  在這本書里,唐宋文人士大夫們將私家園林與玩好的收集與珍藏融合為“狹小”的“私人領域”。作者在這本書里主要是着眼於中唐和北宋。私人領域的變形昭示出一種現象,即是那些身在園林之中的人把隱逸作為此園林存在的唯一意義,但其真實的目的則是逃離那紛擾的亂世,一個人獨自享受園林的安逸,以此來平定內心的那份喧鬧。

  在第一章裡面,作者借用了很多白居易關於城市私家園林的諷喻詩,借詩來諷刺貴族的那些奢侈浪費的生活。而在白居易的閑適詩中,表現出他退隱塵世之後,對自己擁有一座園林的驕傲與自豪,認為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園林是實現生活方式必不可少而又充足的的條件,體現出一種悠閑自得的生活狀態;第二章討論了“前門”這個詩歌意象,並談到建構園林的主要調控方式;第三章文章以園林中的“奇石”為線索,寫圍繞石頭收藏而展開的審美、道德、經濟和政治的糾葛,諷刺的是,對石癖抨擊最猛烈的詩人也往往是最富激情的石頭愛好者,從歐陽修、蘇軾到司馬光,無一免嫌;第四章里聚焦於一系列關於士人文化點綴品交換的趣聞軼事,從而剖析詩歌的交換描寫交換的詩歌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第五章則集中在邵雍和司馬光的詩歌中對於“樂”與“閑”的表達。

  “白鶴之爭”主要爭論的事白居易該不該把白鶴讓給裴度,白居易忍痛割愛,將白鶴贈與裴度,但這一贈與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作為禽鳥棲息地兩座園林之間的優與劣,也不是禽鳥與主人之間的關係,而是裴度、白居易和劉禹錫之間的社會政治關係另外還有“愛妾換馬”的故事,亦是有類似的意思。詩歌交換和物質交換之間發生了交叉,帶有一定的商品交換的意義。另外,書中描寫蘇軾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獲取硯石,包括作為禮品接收、購買和物物交換,並包括以他似乎信手拈來的詩歌作為交換,一面營造着洒脫不羈的藝術家形象,一面精於商品交換價值的計算,具有一定的諷刺意義。

  書中還描述了邵雍在“安樂窩”園林中的“真樂”與司馬光在“獨樂園”里的“假閑”,雖然司馬光退居洛陽十五年,安享晚年,但是他用來“獨樂”的園林卻充滿了各種社會活動的喧鬧聲,車水馬龍、冠蓋雲集,並不是真正的隱居之士過的真正的閑暇生活,因此並不能脫離政治的平靜生活。在我們眼裡看來,“樂”與“閑”不過是個姿態罷了。

  在書中作者還提出了“中隱”的觀點,與當時歷史時期有關,採取“中隱”的立場是一種非常現實的自我保全之策,而洛陽則為“中隱”生活提供了更為適宜的環境。儘管洛陽不能完全免除政治上的紛擾,但是相比長安而言,平靜了很多。同時,對園林進行整修也使得白居易獲得了享受“中隱”生活的愉悅之情。

  其實,在中國的道德哲學里,已經沒有任何絕對的私人或個人空間,作者在書中所表述的私人領域屬於一個獨立於社會整體的個人主體。城市私家園林是私人領域的體現,亦是私人領域的場所。士大夫文人想要借私家園林來遠離塵世的喧鬧,是不太可能的,都會受到外界各類事物的影響,帶有各種各樣的利益關係。這些,都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您正在瀏覽: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後感
網友評論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