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書筆記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書筆記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書筆記 標籤:讀書思廉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書筆記

  楊曉山《私人領域的變形》所描述的是中唐至北宋期間(大致從9世紀到11世紀)士人文化和文學傳統中“私人領域”的發展和變化過程,揭示了中唐傳統的道德、政治和審美價值取向不足為訓或者不合時宜,需要尋找新的價值觀和表現手法。而楊曉山書中所謂的私人領域是指“一系列物體、經驗以及活動。”“這些物體、經驗以及活動屬於一個獨立於社會整體的個人主體。”而所謂的社會整體可以指社會,也可以指國家。

  唐宋文人不斷地努力,力求拜託限制,另闢蹊徑,然而路途艱難,難以成功。白居易的諷喻詩諷刺了貴胄所擁有的園林的奢侈,並從道義上批評了墮落貴族淫奢的生活方式,且在哲學層面上舉例說明了人類命運的變幻無常,指出了永恆佔有園林的幻想乃是一種執迷不悟的虛榮。白居易站在道德的高點上批評別人時,有理有據,目的明確,一針見血,直接命中對方的弱點,然而放到他自己身上,他卻無法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了。在諷刺貴胄的同時,他又流露出對在洛陽擁有一座園林的驕傲和自得,佔有慾顯露無遺。白居易主張“中隱”,一方面使得他的生活有了保障,另一方面也是“中隱”生活的體現。園林的好處在於既能享受隱士的名譽,又無需真的放棄都城方便的生活。“中隱”不過是他在那個時期選擇自保的一種方式罷了。對於玩好,白居易自是萬分重視,儘力隔絕覬覦,對於他珍愛的雙鶴,他是絕對不會將之放手給予裴度的。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白居易佔有的慾望戰勝了理智以及他的主張。

  再說楊曉山所講的另一個人——蘇軾。蘇軾主張讓要能夠客觀面對事物,要學會斷情,做到超脫,然而一旦放到他的身上,這位享有聲譽的名人的態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了,從他對待仇池石的態度就可知曉,他的三首詩就明確反應了他的態度變化。最終,蘇軾還是屈服於外物的誘惑了。

  唐宋詩人在其作品中建構私人領域,將園林作為這種領域的物理空間,尋找到自身的興趣所在,對玩好的分量放到很重,在交換和獲得玩好的活動中獲得滿足,他們的這些行為都有詩的參與,充分記錄了他們交換或獲得這些玩好的細節。這些園林詩正是當時經濟、文化、政治的寫照。詩人的交往還受到各自身份地位的影響,一旦位高者來索要自己的心愛之物時,就令詩人內心煎熬了,給還是不給,就稱為一個難題。蘇軾是個聰明人,面對這種問題,充分利用了他掌控全局的能力,將其智慧運用得淋漓盡致,既保全了自己的珍玩,又給了位高者面子。

  另外,當時的詩歌並非是和生活分離的,不是孤立的,它們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純化,而是和生活融入滲透的,和常用的生活用品是一樣的,放到今天來講,就跟我們發說說或者發微博是一樣的,都是一種記錄生活和交流的工具。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人生活的方式和其思維的方式,研究和發現其私人領域的變化和發展,看清其病態之處和其形成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一種現象的形成往往是由多種原因促成的,跟隨楊曉山的步伐,我們能夠沿着時間的脈絡,結合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因素,運用恰當的方法,找准方向進行分析研究,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得出有價值的結論,引起關注和思考。這也是我們看這本書的一種價值所在。

您正在瀏覽: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書筆記
網友評論
《私人領域的變形》讀書筆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