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感想隨筆 >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沉思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沉思

手機:M版  分類:感想隨筆  編輯:pp958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沉思 標籤:童年的秘密 世界是平的 平凡的世界 悲慘世界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沉思

  今年,正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如果從國民心裡狀態這個大背景角度,轉到影響一場戰爭勝敗的具體因素上,再來對那場被稱之為:"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爭浩劫",加以思考和再認識會出現怎麼樣的啟示?

  重要啟示一

  戰爭不可避免。

  放棄備戰,就是放棄生存的權利。

  中華民族從來不喜歡戰爭,歷史上,我們最強大的時候,也沒有去侵略過誰,總是厚往薄來,總是主持正義,總是在維護一個地區的平衡和和平。我們和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不同,我們從來安土重遷,我們有對故鄉的眷戀,因為故鄉有親人,有土地,有我們為之奮鬥和守護的一切。我們不熱衷掠奪,因為"家"里有;我們不願住到別人的"房子"里,因為我們的"家"里一切都是自己的。現在仍然如此,我們與那些每月下來沒有存款只有賬單,靠租房度日的人不同;與那些吃幾片牛肉就算頂級奢侈,靠捕殺野鯨度日的人也不同。在造物主的眷顧下,如果沒有外敵的侵略,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同胞們只要勤勞和誠實,都能衣食無憂、幸福小康。這一段話說給那些熟悉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人,會得到由衷的共識。但說給對中國並不了解的西方人,他們要麼認為我們在欺騙世界,要麼認為我們在欺騙自己。可是,這就是事實,我們無須要再過多地解釋或反駁。

  然而,人類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戰爭,被強加在我們身上的侵略戰爭,從來不可避免。我們即使不去固執地非要爭論戰爭哪一方正義與否,或者說某場戰爭必要與否,卻不可否認兩個基本事實:人類的資源有限且不平衡;文化的衝突客觀存在。把道理說的得更簡單點:在那些一無所有的"浪人"眼裡,如果能夠用掠奪的手段得到東西,就不會浪費建設的時間和精力。人類貪婪和嫉妒的本性,使世界上總有一些野心家,懷着這樣的邪噁心理。所以,戰爭幾乎是人類的常態。68年前,當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人正陶醉在"羅斯福新政"的紅利中紙醉金迷時,沒有人會想到瘋狂的日本人早就覬覦已久。珍珠港的濃濃硝煙和數千無辜士兵的生命,打破了美國人"孤立主義"原則下避戰自保的美夢。

  有沒有對戰爭的準備,產生的結果自然有天壤之別。"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張學良正在看京劇,駐守北大營的第七旅旅長王以哲也不在營中,結果是一夜之間遼、吉淪陷,失地千里。少帥晚年談到這段歷史,還非常沉痛地追悔,"當時錯誤地估計了日本人的企圖,認為日本政府會從國家長遠利益考慮,約束日本軍人擅自做出的行為。"但歷史不能從來,當此時沒能準確地認識到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的野心,已從上到下席捲了這個千年鄰邦,代價就是成百上千萬同胞的血和淚。而張學良,則從此再沒有回到過自己的故鄉,流亡了一生。同樣是面對處心積慮的侵略,一年之後的"一·二八"事變,正是因為蔣光鼐、蔡廷鍇早有戰爭預見;正是由於張治中主動請纓率第五軍支援上海,所以在區區淞滬之地屢次打退敵人的進攻,遲滯了日軍一個多月,日軍數次增兵至兩倍於我軍,三易其主帥而不能取得完全勝利。蔣光鼐將軍的畫像被印到香煙上,成為當時全世界華人崇拜的偶像。

  一邊是窮凶極惡,充滿敵意;一邊是物產豐盈,樂善好施。誰更具有攻擊性,誰更想發動戰爭,不言而喻。每當我們忘記戰爭,躲避戰爭,甚至是懼怕戰爭的時候,戰爭就會毫無懸念地降臨在我們頭上,因為在那時我們已經具備了被侵略的最佳條件。特別是作為國家的青壯年,作為這個國家和民族賴以仰仗的生力軍,如果我們不能夠正視這份守護國家的責任,面對祖先,我們就是無能;面對國家,我們就是不義;面對子孫後代,我們就是失職。"居安思危,思則不怠",沒有備戰實戰的思想和物質準備,就是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中放棄生存的權力,就是對子孫後代的不負責任。

  重要啟示二

  戰爭不是遊戲。

  輕視戰爭,就是在殘酷敵人面前的幼稚。

  在某些時候,我們總是希望國民都能更剛勇無畏一些,這其實也是把雙刃劍。中華民族也曾勇猛而好鬥,但是這個國家太大,人口太多,我們選擇了這麼多人擠在一起仍能相安無事的生存之道,我們花了幾千年尋找長治久安的路徑,那就是民眾的順從。但前提是,沒有外力來打破這一結構平衡。教一個小孩對內要柔順,對外要堅毅,尚且收效甚微,何況十幾億眾生。懦弱會成為一種性格,而不是一時選擇,而這最終會成為戰爭中被屠殺的文化伏筆。

  對抗日戰爭不太了解的人,往往可能忽略一個細節,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中國就早已有兩支部隊駐紮:一是1905年日俄戰爭后駐紮在遼寧的關東軍;二是1911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后根據《辛丑條約》在天津駐紮的中國駐屯軍。以及因為有這兩支軍隊,而不斷從日本本土遷來的居留民。這些本來在中國境內的"異族",據不完全統計戰前就有約30萬人。經過二三十年的存在以後,在當地中國軍民的眼裡都似乎早就習以為常,甚至覺得這些穿着拖鞋、點頭哈腰的人還挺"和藹可親".可就是這些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士兵,那些平時甚至還熱情地對你點頭問好的日本移民,轉過頭來就成了屠殺中國兵民的殘忍屠夫。這個時候,沒有"日滿親善"、"大東亞共榮"的仁慈,只有對土地和生存空間的殘酷爭奪。

  一位日本無名氏在網上寫到:"中國和韓國,這兩個國家都是反日的。作為日本人,我的看法是:韓國人是反日原理主義,而中國人是反日機會主義。"從眾多的"抗日神劇"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機會主義,源於反日實用主義。戰爭,即使是像抗日戰爭這種在我們民族身上所直接遭受的災難,在許許多多國人眼裡,也僅僅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愛國主義"就像這生病一樣。不到有切膚之痛,不知道病離自己這麼近。而對於一個國家,當每個普通民眾都有切膚之痛的時候,多半已經國破家亡,身首異處了。所以,討論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個複雜的話題,但我想,簡單地說,愛國與每一個你我血肉相關!要讓所有的人從小就認識到,戰爭從來都非常殘酷,戰爭會逼迫所有捲入其中的人,投入全部的肉體和精神殊死廝殺。

  東北淪陷、淞滬激戰後,當日本已開動全部國力在中國領土上展開大規模征服戰爭時,中國政府還與日本保持着正常外交關係,還在怯懦地幻想用國際聯盟會上的言辭和條約,來代替疆場上的鐵與血,這是一種致命的幼稚。二戰初期,和我們一樣表現欠佳的是宣而不戰的法國人。他們妄圖在"馬其諾防線"里,一邊喝着葡萄酒,一邊架起"絞肉機",像一戰的"索姆河戰役"一樣把德國人"御於國門之外".結果,遇到二戰中新生的先進戰術"閃電戰"和側翼合圍,法國政府還沒開打就只有投降了,法國本土成了德國法西斯的後花園和倉庫。

  以前我們總有個印象,從"九·一八"事變開始,一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似乎中國軍隊在各大戰役都乏善可陳,就是一路的潰敗下來,而日本總是戰無不勝,日本軍人總是勇往直前。中國軍隊打的那幾次勝仗,也總是被隨後而來的大敗給淹沒了。但當你認真對抗日戰爭全過程進行了深入了解,才清楚,無論是國民黨的正面戰場,還是共產黨的敵後戰場,都真真實實做過殊死頑強的抗戰。無論是勉強得勝的長沙會戰,還是出乎意料慘敗的豫湘桂戰役,留下的都是好幾萬人屍橫遍野,和一個個變為廢墟和焦土的城市。中國的軍人也英勇無畏,日本的軍人也有膽怯厭戰者。

  更重要的事實是,戰爭對於侵略者,同樣是折磨。從1942年開始,隨着日本太平洋戰爭吃緊,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日本其實一直都處在守勢。所謂守勢,就是只能龜縮在公路沿線的大城鎮挨打。既被國民黨的各大會戰圍着打;也被共產黨的軍隊不斷分割吃掉,拖着打。戰爭打到後期,瀰漫在日本軍隊里的氣氛,與其說是戰勝者的輕鬆,不如說是困獸的恐懼。號稱精銳的80萬關東軍,被一批一批送到太平洋的各個島上去當了炮灰和鳥糞。後來被蘇聯兩周內打垮的那些關東軍,多是新兵,甚至還有女兵。經營十餘年的要塞,在更為強大的蘇聯軍隊面前,就好像是豆腐渣工程。8萬日軍迅速"住進"了靖國神社,約60萬人被俘,其中約30萬人被押往西伯利亞當勞工,沒活着回去幾個。

  重要啟示三

  戰爭不是賭博。

  忽略實力,而寄期望於奇迹是不可救藥的愚蠢。

  歷史上中國和日本在國家層面上的戰爭總共有4次,唐朝的白江之役、明朝萬曆援朝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抗日戰爭。其中,兩次完勝,一次完敗,一次慘勝。而另外兩次戰爭,一次是元朝征日本,算是國家對分散的地方諸侯作戰;另一次是明朝抗倭戰爭,算是國家支持的地方軍隊,驅逐本國海盜帶領的日本浪人,都不能算是國家與國家的戰爭。

  從歷史長河的較長時期來看問題,往往能釐清事件的真相,分清影響因素的主次。就具體戰爭的勝敗而言,可能並不像我們過去所認為的,主要受政治因素的影響。不能將戰爭的失敗,一概籠統地歸結為政治的軟弱和腐敗。就具體的戰爭而言,影響的三大主要因素:一是武器的先進;二是軍制的合理;三是將帥的用心。當然,這三者肯定都跟政治狀態有關,但戰爭本身的勝敗卻不能不負責任地推給政治。戰爭的勝敗,還是應該和戰爭本身的規律有關。通俗點來說,就是是否有足夠數量的先進武器;是否有足夠數量,善於使用這些先進武器的軍隊;以及是否有足夠數量,善於指揮這些軍隊的指揮官。再加上天時、地利,和可靠的後勤保障,就能促成戰爭取得勝利。歸根結底,戰爭的成敗決定於國家的實力,不是簡單的綜合國力,而是軍事實力或稱為戰爭綜合保障能力:有不斷保障的武器、軍隊、以及指戰員的專業和決心!

  為什麼德國一直未能成功實施海獅計劃,登陸英倫三島,徹底使英國屈服。因為德國一直沒有真正取得制空權,德國海軍更不是大不列顛海軍的對手。試想,要是德國的V2導彈,能夠達到今天戰略導彈的水平,英國還能撐到1941年《大西洋憲》簽訂和美國對德宣戰嗎?而連處於前工業時代的埃塞俄比亞都未能搞定的意大利軍隊,則不是因為武器不如人,而是沒有善於使用先進武器的專業軍隊,也沒有認真花心思指揮打仗的優秀將領。說到底,意大利人壓根沒準備好,為墨索·里尼這個搞行為藝術的小丑賣命。

  無論是讀《虎部隊》,從國民黨七十四軍在抗日戰爭中的歷程為一個側面,客觀了解國民党參戰部隊,在正面戰場不同時期抗戰的基本面貌。還是近年來頗為流行的"八年抗戰"系列的電子遊戲。給人最大的衝擊是:過去我們把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的最主要原因,歸結為上層消極抵抗,將士沒有抗日信心,並不完全符合實際。當戰爭雙方武器水平相差巨大時,那不是戰爭,而是屠殺。當拿着大刀去對付坦克和裝甲車時,沒有榮譽,只有悲壯!沒有相對先進的武器;沒有熟練使用這些武器的士兵;沒有堅定信念和豐富作戰經驗的指戰員,以及沒有與此相適應的後勤保障,就不能在戰爭綜合保障能力上取得優勢。而如果沒有意外發生,誰在戰爭綜合保障能力上取得優勢,誰就能贏得戰爭。注意,意外通常是指奇迹,而奇迹通常不可能發生。

  1938年七十四軍在"萬家嶺戰役"中,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但始終不能夠圍殲日本第一O六師團這麼一個二流師團。因為別人憑藉優勢武器固守,時間長了,我方就有可能被趕來增援的敵人反圍殲。再來看5年過後的1944年,中國第二次遠征緬甸的"松山爭奪戰",同樣是艱難的殲滅戰,同樣是敵人固守久攻不下。但所不同的是,這次是精銳的青年學生軍,使用的是全美式裝備,美國人為了保障陸上補給線,在東南亞給日本沉重一擊,甚至送來了當時最先進的噴火器,專門對付日本人的暗堡。戰役過後,中國遠征軍徹底掌握了征緬戰爭的主導權。所以,不要去迷信什麼"大和魂",什麼"武士道精神",離開這個戰爭綜合保障能力什麼也不是。當中國軍隊,熟練了美式裝備,更新了戰術思維,有用不完的武器彈藥后,猖狂的日本人一樣歇菜。現代戰爭,沒有那麼多玄而又玄的原因,打不贏,沒有那麼多的理由,就是因為實力不夠。

  以前一提到二戰的太平洋戰爭,似乎就只有3個節點,一是偷襲珍珠港;二是中途島海戰;三是兩顆原子彈。而偷襲珍珠港的情節,又最讓人津津樂道,並被反覆地搬上銀幕。然而,太平洋戰爭遠不是那麼回事兒。其實,日本人從戰略上講,就只贏了珍珠港這一仗,其他的戰爭,都在失敗,和不斷的失敗。或者說,日本挑起美日戰爭,從戰略上就是一種失敗。

  各種相關研究都在思考日本失敗的原因,理由有很多,有的很複雜,各種原因都想到了。不過,要用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來概括日本失敗的必然性,那就是因為它的國力比美國差太遠了。如果他們倆緊鄰,美國又正好處於衰弱期時,就像中國和日本,就像歷史上春秋時的越國和楚國,日本可能在一段時期僥倖獲勝。可惜,美國不是中國,它有廣袤的土地,有強大的工業,中間還隔着寬廣的太平洋。只要日本人沒有實現"一擊斃命"(也不可能實現"一擊斃命"),憑藉美國強大的戰爭綜合保障能力,過不了多久,就能夠緩過勁兒來。不要忘了,美國在和日本死磕那會兒,軍事工業的重心並不在太平洋上,而在歐洲戰場上,其他武器彈藥不算,美國平均每月援助英國和蘇聯就達到1000輛坦克、1000架飛機。

  戰爭不是賭博,靠的不是偶爾的狗屢運,看似再偶然的開始,在實力不濟的大背景下,也會有必然的結局。日本偷襲珍珠港,撿了個大便宜,但卻沒有力量組織對美國本土的進攻。當中途島海戰,日本失去了制海權、制空權之後,日本已經在太平洋戰爭中失敗了。所以,後面即使日本在塞班島上投入再多的兵力,調運再精銳的師團,都不過是在運送更多孤懸於海外的屍骨和亡魂罷了。

  是什麼樣的一種力量、問題,或是病症,讓當時的日本可以喪失基本的理性,去做如此愚蠢的事情?我想,應該是狂妄。"上帝要讓你滅亡,首先讓你瘋狂。"比強盜更俱破壞力的是賭徒,因為他們完全喪失了理性,只知道賭上更大的籌碼掠奪,更多地掠奪。當二戰中日本軍國主義那些所謂"少壯派"、"下克上"的貪婪而愚蠢的賭徒,已無視基本事實,把神符和磚塊發給士兵去"玉碎",把木製飛機派上去自殺式襲擊,號稱"神風敢死隊"時,就已經吹響了他們可恥失敗的喪鐘!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中國是在近代飽受列強欺凌中艱難跋涉到今天的,所以,中國不好戰,但也從不懼怕侵略。我們只是想守護祖祖輩輩給我們留下的這一片土地,守護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妻兒,我們平靜的生活。正如中正先生所言"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創新軍事科技;不斷訓練熟練使用先進武器的軍隊;不斷培養更多專業、堅強、愛國的各級指揮官。準備好在任何時候,當那些蓄謀已久的野心家,想把那些邪惡的心理付諸實施,強加在我們同胞的頭上時,我們不會一點準備都沒有,我們會讓他們知道,他們的邪惡不會得逞,會付出慘重的代價。雖然,我們不可避免的,也要為此而受傷。

您正在瀏覽: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沉思
網友評論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沉思 暫無評論

相關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