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觀賀桂林《大腳皇后》有感

觀賀桂林《大腳皇后》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觀賀桂林《大腳皇后》有感 標籤:快樂的大腳

  觀戲瑣記

  ——觀賀桂林《大腳皇后》有感

  作者:雷苗偉

  賀桂林,優秀晉劇老生演員,武派傳人。2012年曾經榮獲《走進大戲台》年終賽亞軍,當時自己尚未痴迷晉劇,所以對其也並未多加關注,只是對其名字好奇,"桂林美景甲天下",人世間竟也有人以此為名?自然,當時也不知道北路梆子也有位藝術家叫賈桂林的。去年的7月,在圪坨村看了桂林演出的幾場戲,前後看了他飾演的《走山》中的老曹福、《忠烈千秋》中的寇準、《八件衣》中的竇久成等等角色,當時便暗暗稱奇:如此小的年紀,竟有這樣好的藝術水平,難得!尤其桂林在《八件衣》中的飾演的竇久成,"鬧公堂"一折更是出彩。《八件衣》是出鬚生和老生並重的戲,據說當時丁果仙飾演楊知縣,馬兆麟飾演竇久成,演出時馬兆麟的老生硬把丁果仙鬚生的風頭給蓋了過去!桂林的竇久成也是如此,把男老生這一行當真正響噹噹地站在了舞台的中間!

  前幾天聽桂林說圪坨村今年又在演他們長風晉劇院的戲,8月12日晚間他們團演出《大腳皇后》,桂林在劇中飾演朱元璋。當時便十分好奇,桂林是武派弟子,而武派很少演"王帽戲",所演的角色多是衰派老生及關羽的紅生戲,這種帝王戲他能演好嗎?抱着懷疑態度我去看了桂林飾演的朱元璋,看后也是大吃一驚!這位年輕演員不簡單,把一個大明的開國君主塑造的栩栩如生、儀錶堂堂,一副帝王之相!下面便談一些自己看此戲的感受。

  一、唱與做

  現在的晉劇舞台上有這麼一種怪相:一些演員在舞台上不是去演人物,而只是在"賣弄嗓子".舞台上常常是千人一面,其動作也常常遊離於角色之處,且與人物無關的零碎動作極多。甚至為了討觀眾的一個好,撥一個沒人物的"撩子",常常是青筋暴露、張牙舞爪,手握拳頭和武場一起打着拍子,舞台上毫無美感可言。一些年輕演員倒還罷了,甚至一些名家也是如此,重唱不重做。我想形成此怪相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晉劇的調門高,常常是顧此失彼,顧了唱便顧不了做,顧了做便顧不了唱了。二是晉劇多在鄉下演出,而很多戲迷們聽到就是演員的一口唱,所以有些演員便一味地迎合觀眾,只在唱上"賣力",而不去注重人物的塑造,以至於"一口香"演員越來越多。前一種原因尚有情可原,藝術水平不到,日後努力改進便可,第二種原因便令人擔憂了。晉劇的初期多為草台班,沒話筒,沒音響,自然是"唱戲靠嗓子,釘鞋靠掌子",你演的再好,下面的觀眾聽不到你的唱,那也是白搭。但我們晉劇發展到今天,在當下這個藝術越來越講究精細化的大環境下,我們的演員如果還不去塑造人物,只是一味靠唱來吸引觀眾,那確實是有問題的。演員和觀眾最好的關係,應是演員有意識地去引導觀眾,而不是由觀眾牽着我們演員的鼻子走!

  而賀桂林則無此弊病,從他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他便是大明皇帝,無論是唱,還是做、表,桂林始終在人物里,沒有絲毫的遊離。從第一場得知書生題寫"大腳皇后"時的"怒",到回宮后與皇后理論時對皇后的那種"愛",再到最後得知皇后一片苦心時的"氣度",無論是宮院之外做為百姓的帝王,還是宮牆之內做為妻子的丈夫,桂林飾演的朱元璋都張馳有度、恰到好處。做為一名男鬚生演員,桂林知道如何去揚長避短,充分地調動了唱、念、做、表等多方面藝術手段去塑造人物,充分發揮了男老生的優勢。我們需要更多優秀的男老生,用他們精湛的藝術水平,去證明男老生並不比女鬚生弱。現在晉劇圈裡有這樣的說法,某某唱不了鬚生,便只能唱老生了。如果有一天,這話反過來說來:某某演不了老生,只能去唱鬚生了。可能這個時候,男老生的地位便翻身了。當然,這只是說笑,如果那樣也失之偏頗了。真正好的藝術現象應是各種行當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才是戲曲真正的大發展!像近期看到賀桂林、王志輝等優秀的男老生演員們,都在朝着這個方向努力,可喜可賀!為他們的努力贊一個!也為桂林唱與做的有機統一贊一個!

  二、流派與角色

  看桂林的《大腳皇后》,主要想看看桂林這個武派弟子是如何演好這種"王帽戲"的,果然不出所料,正如上文所述,桂林飾演的這齣戲很成功,而且很精彩。從這齣戲里,我看到了桂林的兩種藝術素質:一,悟性好,對藝術有很好的洞察力,只有如此,才能抓住藝術的內在規律,才能在舞台上把人物演好;二,尊重藝術,不盲目迷信流派,而這一點尤為難得。戲曲的流派藝術本身具有獨特性,同樣從某種方面來講,流派藝術也具有局限性。以書畫藝術來舉例,齊白石是國畫大師,但他所擅長的也只是"紅花黑葉"的寫意畫鳥,若論山水畫,他未必比過黃賓紅,論人物畫,他也未必比得過徐悲鴻。戲曲的流派藝術也是如此,藝術家們也都有自己擅長的角色,同樣也有不擅長的角色。比如其武派的創始人武忠先生,雖師承丁派,但很少演丁派《打金枝》中的唐王,而是根據自身的嗓音條件,揚長避短,把丁派《賣畫劈門》、《走山》等劇目中的老生戲發揚光大,並且另闢蹊徑,又塑造了《跑城》中的徐策、《齊王拉馬》中的田嬰、《古城會》中的關羽、《劉胡蘭》中的劉鎖等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開創了蒼勁、厚重的武派藝術。除關羽等特定的紅生戲之外,武派的藝術形象多屬於衰派人物,而"王帽戲"即帝王人物,則演的較少,比如《打金枝》中的唐王,這便是流派的局限性。再比如丁果仙大師,即便成為了"鬚生大王",扎靠的武老生也塑造的不多。所以,真正的藝術家是知道揚長避短的,這也是流派藝術的規律。

  如何學好流派,應該解決好兩個問題:一個是傳承,一個是發展。傳承就是要把本流派的經典劇目傳承下去,不能給人家走樣,畢竟這都是大師們藝術的精華所在。發展就是在傳承的同時,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塑造新的藝術形象,去豐富流派的演齣劇目,讓流派發揮光大。賀桂林這兩者的關係處理的便很好,看過桂林的《賣畫劈門》,那便是原汁原味的武派風格,這便是繼承。《大腳皇后》中的朱元璋,本不是武派的代表作,但桂林根據自己的條件,塑造了屬於自己風格的藝術形象。學流派,但不迷信流派,而是把流派做為塑造人物的一個手段,而並非目的!最近看一劇團演出《龍頭拐》一劇時,有一男老生飾演劇中的劉弈,據下面戲迷說該演員是武忠老師的弟子,這位演員一出場便是武派特有的那種哭腔。劉奕剛從任上宣回京師,具體此次回朝,是福是禍尚不清楚,如何能用這種色彩的聲腔呢?所以學流派萬不可死學,再為桂林這種對流派的這種認識贊一個!

  三、移植與創作

  《大腳皇后》是一出經典的移植劇目,移植的應是山西省京劇院的《大腳皇后》,現在此劇流傳非常廣,很多劇團都在演此戲。該劇講述了洪武年間的一個元宵之夜,書生王庸因看不慣皇后侄子馬高才進京做官這件事,便戲寫了一條謎底為"大腳皇后"的燈謎,因此惹怒朱元璋,招來殺身之禍,並殃及全城書生,最後在皇后馬秀英極具智慧的勸阻下,才將一出鬧劇以喜劇的結局收尾,王庸不僅沒有獲罪,而且還得到了皇后的賞識。這齣戲主要反映了大腳皇后馬秀英,愛惜賢才,反對阿諛奉迎的故事,對於我們今天來講,也頗具有現實意義:實事求是,反對假話、空話,什麼時候都應是提倡的。主題好,便是這齣戲成功的一個原因。

  這齣戲除主題鮮明之外,行當齊全也應是這齣戲成為經典的一個原因。《大腳皇后》這齣戲雖說是青衣行當的戲,但劇中的朱元璋也是主要的一個角色,現在一般都有男老生來飾演,另外劇中的宋濂也多由男老生來飾演。除此之外,還有王庸與潘俊臣兩位小生戲,以及皇帝身邊的一個宮人的戲份也不錯,該團三花臉演員王志剛便把這位宮人的形象塑造的活靈活現。另外,馬高才、皇後身邊的宮女等等角色均有戲份的安排。正因為上面所說的種種原因,才使《大腳皇后》在晉劇的舞台上廣為流傳,成為近幾年來流傳最廣的一部創作劇目,也成為了晉劇的經典之作。不同劇種的劇目移植也是戲曲創作中非常好的一種藝術手段,戲曲界也不乏這樣優秀的典範。梅蘭芳大師曾將豫劇馬派的《穆桂英挂帥》移植為京劇,後來此劇也成為梅派的代表劇目。丁果仙大師的《四進士》也是用自己的《串龍珠》與馬連良先生相互交換移植而來的,這些典故也都成為了戲曲史上的美談。所以,兄弟劇種之間相互借鑒,相互交流,也是戲曲發展的一種途徑。最後,再為《大腳皇后》的成功移植贊一個!

  最後,說了桂林的許多優點,再給桂林提點建議吧。做為一名戲曲演員,身段是十分重要的,現在桂林的體形略壯了一些,以後一定要注意控制體重,再清瘦一些扮像會更加帥氣、瀟洒,做起戲來也不至於太累。豫劇六大名旦之一、馬派的創始人馬金鳳先生,為了自己的嗓子,一輩子沒有吃過一支冰糕!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現在的年輕演員去學習的,演員愛惜自己的體形、嗓子,也應要像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一樣去珍惜!最後,祝願桂林更上層樓,早日實現他心中的"鬚生泰斗"夢!

您正在瀏覽: 觀賀桂林《大腳皇后》有感
網友評論
觀賀桂林《大腳皇后》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