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教父觀后感

教父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教父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無論是在美國國內或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有不少人在考慮這樣的問題:美國社會究竟怎麼樣?它是不是理想社會?這部小說繼承批判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對這類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極其生動、形象、具有說服力的回答。作者忠於藝術規律,既不抽象地肯定,也不概括否定,而只是客觀的把美國社會最隱秘的本質赤裸裸地揭示了出來。作品是通過引人入勝的場面和扣人心弦的章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剝開富麗堂皇、令人眼花繚亂的遮羞布,人們不難看到:這裡絕不是無憂無慮的人間天堂,而是地地道道的爾虞我詐的冒險家的樂園;這裡處處布滿了陷阱、明槍、暗箭;這裡是人人自危;這裡,除了表面文章以外,骨子裡根本就沒有什麼"自由、平等和博愛".

  《教父》是個美式故事,是那種大亨的發跡史。十二歲的維托·安杜里尼親眼目睹了父親死於家族間的世仇爭端。就像許多在他之前和之後的移民,他發現原來的國家再也無法容身。幾乎一無所有的他被送到紐約,在這裡受洗,接受了美國人的新身份,改名維托·考里昂。他在一家雜貨店做保安,娶了一個和他一樣的西西里新移民姑娘,也算成了個家。社區里一個臭名昭著的勒索者害得他丟了工作,為了養家糊口,維托加入了一個團伙,專事搶劫運送絲綢衣服的卡車。那個勒索者又想來分一杯羹,於是維托毫不留情並有預謀地幹掉了他。

  這為他在附近一帶確立了名聲。維托成為一個城市獨行俠。他並沒有像勒索者那樣作惡。他第一次作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行動,是從一個愛財如命、窮凶極惡的房東手裡救下一名寡婦和她的狗。那是個窮女人,就要被趕出自己的公寓,卻沒有任何途徑向通常意義上的權威求助。事實上,如果她不自願搬走,來驅趕她的人將會是警察。她來到維托家裡尋求幫助,於是他幫她擺平了一切:房租和原來一樣,那條吵鬧的狗也可以留下。

  考里昂作為獨行俠的角色開始變得富有傳奇色彩,這在幾年以後,也就是在他女兒的婚禮上顯而易見。唐·考里昂給我們的最初的印象,是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匪徒。小說里的三個主角,每人都有不同的私人麻煩,都來找考里昂幫忙,而考里昂也將用各種令人震驚的有效手段來解決麻煩。他的哲學——表面上基於友誼和地區交易,就像鄉村醫生出門行醫,換回雞肉和一些新鮮農產品一樣——具有一種美國式的吸引力。

  唐·考里昂解決麻煩的能力暗示他已不僅僅是教父,實際上他簡直就是神。他的兒子邁克爾評價他:"他把事事都當成自己的事,就像神一樣。他清楚每一片從麻雀尾巴上掉下來的羽毛,並知道它究竟是怎樣掉下來的。"

  當然,我們知道考里昂家族的所作所為並非是為人稱道的。我們知道像他們那樣的一個系統無法從根本上代替法律和法庭。只需看看唐的家鄉就能證實這一點。考里昂童年離開之時,那個村莊已經被黑手黨帶來的暴力、危險和仇殺所折磨。黑手黨在那裡成為"第二政府,遠比羅馬的那個政府強悍".維托·考里昂在美國延續的伎倆,正是逼迫他離開西西里的那一套。

  作者以藝術家的手法讓我們看到的,不是美國社會生活中漂浮於表面的璀璨奪目的現象,而是隱匿於深層的陰森恐怖的本質活本質的某些方面:以維持社會治安為己任的警官、警察;以維護法律尊嚴為己任的法官、律師,以及身為合法民意代表的議員;以"公正、客觀"自詡的報刊編輯、記者,儘管有時在同自己或自己的集團無關的問題上也能信誓旦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但因為他們大都暗中隸屬於各個地下勢力集團,所以背地裡卻乾著同自己的公開指責大相徑庭的見不得人的勾當。從小說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社會組織關係來說,美國人大都有雙重身份:一種是公開的社會成員身份,例如警官、警察、法官、律師、議員、報刊編輯、記者,以及演員、店主、工會頭目等等,辦起事來"公事公辦、鐵面無私",各人按照自己對社會的貢獻領取合法報酬,這一面實在無可指責;另一種是秘密的集團成員身份,他們暗中分屬於各個地下勢力集團,各人又必須以公開的身份、合法的形式,為自己所屬的地下勢力集團效忠,從而定期獲得額外的報酬,這一面是絕對"保密"的,甚至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也是要守口如瓶的。對美國社會的本質進行如此入木三分的剖析,是美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

  人們在公開社會受到了委屈,往往得不到正義的保護。原因是:人們在公開社會受到了委屈,根據不合理的法律條文,總是顯得"活該";而徇私舞弊者總是可以利用法律的靈活性來歪曲本來就不合理的法律,而形式上仍是在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是在秉公辦事,結果也就總是顯得"應該".因此,人們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去,為了預防有冤無處伸、有苦無處訴的悲楚,也都紛紛投靠地下勢力集團,要求必要時為他們伸張正義,為此他們甘願定期預交"保護費".地下勢力集團買通有關當局,有恃無恐地進行各種非法活動——走私、販毒、擺賭場、開妓院等。通過這些活動,積聚了大量財富之後又可暗中串通公開的政治上的權貴勢力,或者把他們自己的親信安插到國家要害部門。這樣,上面有了強大的保護傘,再加上他們所掌握的輿論工具的附和,他們不但可以為所欲為,而且能夠無往而不勝。他們都有嚴密的組織;有核心領導班子,有單線聯繫的內部系統,也有層層外圍組織;有自己的法律顧問,也有自己的"軍隊",還有自己的情報網。一旦自己人受到了侵害、欺壓、委屈,能談判的就談判解決,無法談判的就採取破壞以至暗殺手段解決。甚至議員選舉,最佳演員的選舉,儘管表面上冠冕堂皇,無懈可擊,但大都操縱在地下勢力集團的手中。他們一插手,就可以出冷門,出乎意料地使某些人堂堂正正的當選。

  這部小說通過對美國地下勢力集團之間真刀真槍的"戰爭"的描寫,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美國社會的表層下面的最隱蔽的本質。

  "教父"維托·考里昂是紐約五大地下勢力集團之一的頭頭。以他為首的考里昂地下勢力集團主要經營的事從歐洲走私進口橄欖油、開設賭場等等。他的勢力遍及美國東西南北各地,在政府各個要害部門也都有他的人。他神通廣大,渴求保護和支持的人們虔誠地尊稱他為"教父".他對下面也有求必應,說話算數,從而贏得了人們的敬畏。隨便什麼事,只要他暗地或公開一插手就會按照他的意志發展變化。他是美國社會真正叱吒風雲的人物。"教父"他們堅信:在公開的社會要求正義是痴心妄想,只有在黑幫內部才有正義可言。這是熟諳美國社會和一切資本主義社會的底蘊的人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發出的肺腑之言。這既是小說中人物的看法,也是作者本人的觀點。

  在弱肉強食的社會裡,必然有人不相信社會能給他們提供什麼保護,他們不甘心把自己的命運拱手交給那些達官貴人,任其擺布,任其捉弄。那些人有什麼能耐?只不過他們能夠糾集一撮人為他們捧場,使他們當選之後當官而已。"教父"他們之所以不願進入公開的大社會,就是因為他們不甘心任人宰割。他們決心在地下世界利用一切手段發展自己,壯大自己,使自己成為強者,然後再"改邪歸正".這樣,他們一進入弱肉強食的公開的大社會,就可以以強者的姿態出現,這也是一切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美國社會上層實權人物帶規律性的相同的發展道路。哪一個大財團或億萬富翁不是從營私舞弊、投機倒把起家的?中國有句古話說:"一將成名萬骨枯。"看了這部小說,我們也有理由說:一人發財萬骨哭。因此,作者在小說第一章正文的前面摘引了法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一句名言:在巨大的財富背後,都隱藏着罪惡。這句名言引用到這部小說的前面,實在貼切極了,真是畫龍點睛之妙筆,點破主題之警句。

  "教父"是美國社會的靈魂,是美國社會的精神之父,他和他的精神影響是這部小說的主角,也是美國社會的主角。

  整個小說出現的人物將近一百個,着重刻畫的有二十多個,大都是美國那個社會裡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們既是美國社會的產兒,又是美國社會的締造者,也就是說,沒有美國社會,就沒有他們;沒有他們,美國社會也就不成其為美國社會了。除了主角以外,特別應該提一下的是"教父"的小兒子邁克爾的妻子凱·亞當姆斯。她心地善良,大學畢業后就去當老師,想當個奉公守法的公民,但是她同邁克爾結合了。她只知道邁克爾作為普通人是可愛的,卻不知道他作為考里昂集團的成員是可怕的。等她知道邁克爾殺人不眨眼並對她撒謊的時候,她憤然離開了他。但是,當她認識到邁克爾殺人都是"情有可原"、"不得已而為之"之後,她又毅然決然地回到了邁克爾的身邊。她天天禱告,祈求上帝保佑邁克爾的靈魂。凱·亞當姆斯的性格同她的遭遇是耐人尋味的,發人深省的。在美國那樣的社會,即使有決心當好人,也難以出污泥而不染,也難以獨善其身,除非是真正的徹底的革命者。

  作者最後讓凱憤然離開邁克爾,不久又讓她欣然回到邁克爾身邊,這絕不是一般愛情糾紛的喜劇結局,這個突兀奇特的結局有其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極其複雜而深刻的文藝理論問題:作家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應該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個別人物抑或整個社會?具體一點來說,處於黑暗的舊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痛恨個別壞人抑或整個社會結構?處於光明的新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膜拜個別英雄人物抑或整個社會?

  《教父》這部小說的不同凡響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儘管描寫的全是壞蛋,但作者曲盡妙筆,竟然能讓讀者不痛恨個別壞蛋,而痛恨整個齷齪的社會結構。教父及其繼承人——他的小兒子邁克爾本來都是壞透了的壞蛋,但是卻並不顯得令人痛恨,因為他們殺人時整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出來的,因為他們殺的也都是更壞的人。他們同那些在幕後"坐地分贓"的政客比較起來,在"壞"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想一想吧:明明寫的都是壞蛋,而且還把壞蛋的壞寫的淋漓盡致、繪聲繪色,但又能設法不讓讀者去痛恨壞蛋,而是痛恨那個產生壞蛋的看不見、摸不着的整個社會結構。這談何容易!這需要多麼高超的藝術技巧。

  凱能夠原諒邁克爾,讀者也會原諒邁克爾。要不邁克爾的靈魂從罪惡的淵藪中拯救出來,天真的凱同無知的老太婆一樣,也只能乞靈於上帝。

  可以說,看過《教父》后,我感覺它通過生動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政論家及所有的新聞報道所揭示的還要多,我們能從這裡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及報刊雜誌那裡所能學到的東西還要多。

  教父觀后感(三):男人的智慧

  首先說說第一代教父 - 維多·克里昂,他那句"我費了一生的精力,試圖不讓自己變得十分粗心。女人和小孩子們可以很粗心,但男人不可以。"成為了我不時提醒自己的警句,這句話的思想就是做負責任的男人。他忠於妻子,忠於家庭,力所能及地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因為他做到了這個,所以在臨死前他那句"生命是多麼的美好。"給了我很深的震撼。毫無疑問維多·克里昂是位紳士,作為一個講道理的教父他恪守着自己的底線,對人接物他恪守這貴族的禮節,他總是彬彬有禮。維多·克里昂是西西里人,在當地他的父親被殺,母親因為為了保護他而身亡,他在鄰居的幫助下,來到了美國開創家族事業。當然不得不提那句"我們開出的條件你是無法拒絕的,要麼是你的簽字要麼是把你的腦漿留在這份合同上。"因為這話所暴露的一切才是他創業成功的主要原因。

  第二代教父麥克·克里昂,相對於第一代教父,他少了和藹,給人的感覺就是犀利。他擅長於謀划,在多數的時候保持着沉默。他的言辭言簡意賅。這充分暴露了其人心狠手辣而又足智多謀。麥克·克里昂對付敵人的手段就是殺戮,他甚至殺了自己的姐夫以及他母親的兒子他的兄弟。麥克·克里昂將其父的忠誠很好地保留了下來,他絕不容許背叛。也唯有恪守忠誠的人才會對背叛厭惡,為了這塊凈土,他宰了他的兄弟和姐夫。他必須得這樣做,首先維持他動力的信念就必須讓他這麼做。當然這也是一種震懾力的體現。他恪守着"我以我的力量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一些罪惡,只是為了保護我的家人和我的朋友。"麥克那個一見鍾情的女人,屬於那種意大利傳統的女孩。雖然對她筆墨不多,但從麥克的眼神以及行為可以看出他對這個對英文不好的意大利女子的偏愛,那是一種傳統男人對傳統女子的輪迴。愛可以是高貴的,但前提就是有兩個同樣高貴的靈魂。在教父 3 中,麥克的兒子對他歌唱之時,我們完全可以把握住這種愛,麥克的愛情雖然沒有他父親那樣從始至終,但畢竟曾經擁有。沒錯,麥克對商場的熱愛遠勝於對黑道的認可。麥克的原型在去世的時候,房車如龍,人們高唱教父的主題曲為麥克的原型送葬。

  第三代教父文森特 . 克里昂,其人是暴躁而又心狠手辣的花花公子。過多的對權力的追求以及家族榮譽感的描寫讓這位教父有臉譜化的趨勢。作為麥克親自培養出來的第三代教父,他從浮躁到內斂的過程是清晰可見。和他叔叔一樣,文森特迷醉於對權威的追求。在一場有一場的陰謀,我們看到嬉皮士變成紳士,一位迷醉於暴力的嬉皮士終於繼承家族強者的血脈而穿上文明的外衣。

  有人云"從這兩個最基本的慾望上,闡發出各種慾望,如權利慾,金錢欲,其實,所有的慾望,都是為了食物和繁殖而已。"人生就是不斷地與各種慾望打交道。想成為貴族嗎?我的朋友,你得穿好文明的外衣。

  《教父》觀后感(四)

  看完《教父》首先驚嘆的是在美國殺人原來這麼容易,只要你有事先安排好計劃,沒有人是殺不死的。

  教父們敏銳的觀察力和超群的智慧實在讓人羨慕不已:第一部中麥克在接受洗禮時幾個家族首領被殺的場面、第二部中麥克在家中看海,而他的敵人一一被殺的場面、第三部中麥克在看歌劇時一切陰謀者被殺的場面,影片用了多個並列畫面來展示教父計劃的精密。

  影片的前後相互呼應,第一部中歌手唱歌的場面和第三部中的相呼應,讓人感嘆時光之匆忙,滄海已變了桑田。第三部中麥克在死去的朋友面前發下"如果再殺人,兒女性命不保的毒誓和後來女兒慘死的場面也一一對應。

  在我看來,《教父》不僅僅是一部美國黑幫影片,更是講述麥克-可里昂一生情感的故事的書。

  他起初是一個純真爛漫、志向遠大的青年,眼神中充滿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對愛情的執着追求。為了理想不顧家人反對棄文從軍,他對心愛的女孩說自己不會成為父親那樣的人,但是父親的遇刺和大哥被掃射成馬蜂窩的悲慘身亡使他不得不走上保護親人安全、維持家族事業的黑社會道路。他殺害了叛徒妹夫,導致妹妹十年的疏遠和冷漠,親人的怨恨始終煎熬着他。他支配着大哥,差點讓自己因為大哥的糊塗而送命。但當妹妹和大哥需要他的呵護想回歸家族的時候麥克坦誠的接納了他們。成為黑幫最大首領后,麥克煞費苦心的試圖將家族生意合法化,這不僅是為了家族事業輝煌而安全的進行下去,更在於麥克的本質是善良的。他希望自己的兒女可以光明正大的出現在任何一個地方而不會背上家族的醜惡歷史。為了保護自己所在乎的一切,他的眼裡漸漸被權欲、仇恨、愧疚、殺戮、無奈、倔強、企盼、恐懼所充斥。

  第三部中,他向紅衣主教懺悔的那一幕讓人感動,因為麥克終於對別人流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在結尾的時候,麥克想起了美麗純真的前妻,可愛的女兒和離異的妻子,但這一切都只能在他的腦海中珍藏,他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在西西里。那裡的愛情是溫馨的,一切的裝飾都是多餘,淳樸的歌謠散發著醉人的芳香,輕盈的舞步流露着內心的歡快自在。那是個遠離煩惱的地方,只有在那裡麥克才能流露真性情,才能真切的呼吸,才能尋求到真實的自我。對這種生活的嚮往支撐了麥克半個人生,他是多麼的希望過上平常人的生活,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一生的忍辱負重不過為了減少家人的痛苦,讓他們活的無憂無慮……為了家族,他把自己武裝成一個冷酷,專制的"君主".但是最後他卻失去了自己的家庭,自己最最寶貴的東西。他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家族利益的犧牲品,一生的奮鬥得到的是什麼?是前妻的死亡,是妻子的離開,是女兒的枉死還有自己內心那永遠無法言語的悲哀。不可一世的教父最終受到了親人鮮血的洗禮,他徹底崩潰了,一生的壓抑和愁苦一時間爆發宣洩出來……

  想想世間,有多少人也曾因為追求權利和金錢不擇手段。到最後,什麼都有了,但是,什麼也都沒有了。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愛……許多東西迫使人們行走在黑白之間,被迫的選擇讓人背離理想,悲涼一生。

  我希望,我不會成為那種人。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教父觀后感
網友評論
教父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