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故宮觀后感

故宮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故宮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故宮還有許多許多的宮殿閣樓,如:儲秀宮,咸福宮,永壽宮,鍾粹宮,千秋亭,萬春亭。走進故宮,你就已經置身於她最宏偉,最重要的展示品——紫禁城宮殿群中。

  故宮博物院已經打開了塵封已久的門窗,讓我們來觀看她壯麗的色彩,來傾聽紫禁城的聲音,來呼吸歷史的氣息,來感知中華文化!

  《故宮》觀后感(三)

  提起故宮,想到的就是深紅色的宮牆、金黃色的琉璃瓦和極富中國特色的飛檐,可以說是雕樑畫棟,樑柱塗金。

  看了《故宮》的第三集、第四集,《禮儀天下》和《指點江山》。僅僅是片頭就很震撼,俯瞰故宮,全景非常壯觀,配上鼓點,氣勢磅礴,"故宮"兩個硃紅色的打字在暗黃的背景上,顯得低調由莊重。解說的聲音低沉又富有感情,將藏在故宮繁華之後的秘密娓娓道來,這樣,本離我們遙遠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起來。這就是以一部活的歷史。

  這兩集很多地方都運用到一年中擺拍到的殿牆春夏秋冬的更替景象,或者通過置放了一天的攝像機採集到的光影變化來表現時間的變換。有着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就像第三集片頭拍攝東華門的時候,就用宮殿外的場景即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象變換顯示時間的更迭。而講述午門時,宮殿外的小獸上積雪的消融亦起到這個作用。更不用說貫穿在其中的風雨雲霧的變幻,和人流的穿梭。以極快的速度向我們展現。配合著歷史故事中的悲喜。比如悲的時刻比如明朝的衰弱,即用大雪紛飛在山間的畫面。再比如,馬戛爾尼拒絕下跪引乾隆震怒,則用電閃雷鳴,滂沱大雨的畫面喜的時刻,比如康熙登基后那一輪紅日升起,照射着檐角的吉祥物的場景代表了希望與新生。

  根據紀錄片解說歷史的聲音畫面從現實的宮殿和模擬歷史人物、場景之間轉換,比如庭內太監的來回穿梭,群臣的參拜,登基前康熙的穿衣、馬戛爾尼記錄訪華、乾隆退位前徘徊的場景等等。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攝像機記錄了冬至那天陽光照入大殿內那種光影變幻的畫面。非常的漂亮,特別是陽光照射到匾額上的場景。然後第三集祭祀時薩滿跳躍的模糊身影與現在故宮的場景相融合。虛幻與現實的結合,具有一種時光的穿越感。而畫面與聲音的契合,也能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歷史的故事,使紀錄片更有說服力和親和力。這是一種感性的表現形態。

  《指點江山》給我印象深刻的不是畫面,而是講述的歷史故事。主要明清兩朝集權者的更替。從最初相權對皇權的制約到最後皇權的至高無上,各個皇帝都採取着自己獨特的方式。當然,記的最深刻的就是清朝雍正所設立的軍機處,"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字裡行間極為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對集權的渴望。軍機大臣聆聽皇帝口述上諭,回到軍機處憑記憶擬定上諭,然後再赴養心殿交皇帝定奪。完全聽從皇帝的命令。終於,皇權的集中達到了頂峰。紫禁城這所大房子從明成祖開始建造,其間,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也幾經修修補補,最終,皇帝與皇權都隨着時間流逝,化作歷史的雲煙。

  其次這裡文獻的運用也很有特色。說到朱厚芯芫登基那段故事就用文獻的形式表現,黃色的紙張,黑色的毛筆字,用黃色的燈光特別照射,與其他部分形成光影的對比,起到突出作用。而且用文獻也給人以古樸和真實感。或者是《周禮》這部文獻的徵引,也有這樣的感覺。然後很多地方用到了畫,英王喬治三世派使者來訪時,就運用了許多風俗畫來記錄。還有出現多次的各位皇帝的畫像和朝服等等,都增加了真實感。還有第四集里八國聯軍侵華的黑白視頻,都符合了《故宮》這部紀錄片的整體格調,沉重嚴肅。

  根據資料所做成的3D動畫效果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康熙皇帝登基大典時的盛景。以中國畫風畫出一個個太監官員等人物、宮殿、車輦的一些形象。然後通過搖攝,自左及右一一展現其壯觀景象。排列整齊的隊伍,龐大的人物數量,恢宏的宮殿、大門……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有些人對權力的渴望,萬人之上的感覺太好了。然後是萬壽節那天的情景也用畫卷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它的畫面又是動態的,比方說搖曳的旗子。

  然後印象較深的還有外國使節穿越層層宮殿的大門,步入高高在上的太和殿,超速的穿越感,給人的視覺衝擊特彆強烈,完全突顯了故宮的廣。地圖上顯示着各個宮殿的布局,用黃色的粗線自出發點至終點,清晰明了。更直觀,也更容易讓人理解。故宮的全景也出現了多次,給人壯觀開闊,氣勢恢弘的感覺。它的配樂當然也有着這種特點,又要講到康熙登基時刻的背景音樂,威武的號角聲,光聽着都有一種皇家氣勢在裡面。

  這座宮殿像是遮上了一層霧一般的輕紗,充滿了神秘與滄桑,多少人,多少事,都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隨着故宮合上的宮門,一切的繁華,一切的過往,都像是被掩藏起來,成為了一個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大型紀錄片《故宮》觀后感(四)

  《故宮》,這部大型紀錄片,我看完了,但是後來我還挑了一部分精彩的感興趣的回看了一下。總的來說,是部非常優秀的紀錄片。總共12集,片名分別是:肇建紫禁城、盛世的脊樑、禮儀天下、指點江山、家國之間、故宮藏瓷、故宮書畫、故宮藏玉、宮廷西洋風、從皇宮到博物院、國寶大流遷、永遠的故宮。

  肇建紫禁城

  首先來說一下紫禁城的名字來由,那是因為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薇垣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宮。封建皇帝被人們尊稱為"天子".皇宮冠以"紫"字,以表示皇宮為人間的"紫宮",為人間至尊之所。另外,自秦漢以來,人們還習慣稱皇宮為"禁中",即"門戶有禁,不得隨便入內"之意。"紫"字與"禁"字結合,故皇宮稱紫禁城。也正是因為紫薇星的居中為天,也暗示了,天子理應選擇天上紫薇星在地面的投影建築宮殿而居,從而建立中心軸,統一天下,號令世界。

  於是歷史將這個重任交給了明永樂大帝——朱棣。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下令建造紫禁城,並且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在元朝大內的舊址上進行建造,並要求其規模、氣勢和精美程度都需要超過南京的明皇宮。這也是他因為"靖難之變"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心中有所顧慮,下令遷都的,進入自己以前的勢力範圍,同進也證明了:"天子守國門"之說。

  紫禁城由1406年始建,於1420年建成,也即在明永樂四年到十八年建成。當然明成祖曾炫耀自己國家的威嚴,下令鄭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不是貿易通商,而是揚武耀威,順便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文。

  盛世的脊樑

  紫禁城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深紅的高大磚牆,金黃色的硫璃瓦,宮殿的稜角向天翹起,格局統一,設計整齊,寬敞大道,高階皇梁,暗示着封建的等級的森嚴。康熙34年,重建太和殿,36年落成,盛世屋脊的建立,同時敢昭示着一個新的盛世的開端,這時康熙大帝舉行了盛大的慶典。這也是將至高無上的皇權烘托到了極致。據測算,太和殿相當於現在的12層樓房那樣高,在當時,可以想像是怎麼的氣勢磅礴,雄壯宏偉。太和殿、保和殿和永和殿並稱三大殿,紫禁城中,殿的檐都是九個釘走獸,但太和殿有十個,唯獨的一座宮殿有十個的,這也宣示着它的重要性。太和殿長寬比為9:5,這也象徵著九五至尊。

  禮儀天下

  紫禁城是個封建等級極度森嚴的象徵,在裡面發生禮儀之爭是在所難免。明嘉靖帝朱厚璁,是正德皇帝的堂弟,因為正德帝膝下無子,就由興獻王朱佑沅之子繼承。禮儀之爭的焦點在於是否從正門入,進行登基大典。

  公元1661元,順治帝死,年幼的康熙帝登基大典,更是雄壯,驚人。在故宮中主要三個主要的節日: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國的傳統新年,此時,王宮大臣,外國使節都來到皇宮,進行盛大的節日慶典。另一個是萬壽節,也即是皇帝的生日,這時,紫禁城也呈現出一片歌舞昇平,天子萬年的景象。最後一個重要的節日是:冬至日,原因在於,冬至日那天,陽光反照在宮殿的牌匾上,北半球上的陽光來回在上面照耀。也預示天子之氣。

  說到禮儀,不能不提到宮服的穿戴。官服的穿戴一般與祭祀有關,祭祀被喻為與上天對話,所以禮儀必須規矩。祭天穿藍官袍,祭地穿黃官袍,祭日穿紅官袍,祭月穿月白色官袍。祭祀也分大祭,中祭,小祭。大祭由皇帝執行,小祭由官員執行,但是中祭有時皇帝執行,有時由官員執行。

  在紫禁城裡,明朝時,前朝處理政務,在清朝時,政治中心轉移到了後宮,處理政務都是在養心殿里進行。一般宮殿里是御門聽政,也就是我們在電視裡面看到的聽到的"上朝".上朝時也是有講究的,上朝謹見皇帝的一般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員。到清慈禧時期,御門聽政轉變為"垂簾聽政".

  明成祖時期,成立內閣,皇帝下分三個部門:決策、議策、行政。行政下設六部,六部下設三司,也即: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和布政使司。明宣德時期,又下設地方和中央總管。明朝,大家都知道,宦官專政,皇帝大都不務正業。像明成化帝喜歡玩樂,專寵萬貴妃;正德帝,喜歡扮作商人,弄到在宮內開通商業街;嘉靖帝,則是個煉丹之人;萬曆帝是個斂財的傢伙,已經貴為天子,但是人就是這樣的貪婪;明後期的天啟帝則是個十足的木匠,醉心於木匠事業,以至於魏忠賢專政。

  到了清朝,雍正帝創立軍機處,軍機處是政務樞紐。這裡讓我們熟悉的莫過於密折制了。雍正帝在養心殿西暖閣,就是採取這樣的方式統治天下,管理整個大清國家的。但是這一制度在清道光帝時,信息緩慢混亂,最明顯的就是英國直逼天津時,道光帝才知道英國已經發動了戰爭。當然道光連英國在哪裡都不知道。

  1861年,慈禧垂簾聽政,年幼的同治是傀儡。

  在紫禁城的最後一次政務處理當屬1912年2月12日的,退位詔書了。

  這也宣示着清王朝的覆滅。

  家園之間

  寓意為天上紫星在人間的投影的天子家園——紫禁城,是皇帝處理政務的中心,也是皇帝的居住地所在。

  除了處理天下政務外,還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這也是皇帝處理完政務的消遣去處。也正好清乾隆帝所說的一樣:這些女人,一生的意義就在於倚在門口,等待着我的欽點。這在封建王朝里,男女顯然不平等,女人顯然成為了男人的附屬品,擁有物。每人皇帝都會很多的嬪妃。但是清光緒帝好像就三人吧,一個珍妃,一個瑾妃,一個皇后。

  家國之事,當然也離不開皇子們的教學了,可以說清朝皇帝沒有一個昏庸帝,沒有明朝時那麼的玩帝,偏帝,廢帝,個個都很勤儉治國,勵精圖治,這與他們的嚴謹皇子教育密不可分。清雖沒有什麼昏庸之帝,但是平庸之帝,志高才疏的皇帝也不少。特別是清後期,這也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清滅亡當然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這裡我們不再詳細討論。  這交由歷史去評定吧,畢竟王朝的更替自有天命吧!

  故宮藏品——瓷、玉、書畫

  武則天供奉佛指舍至尊之器,宋徽宗宮廷院落中的雅緻的擺設,元世祖進行東西方貿易的貴重商品,永樂皇帝賜予外國使臣的珍貴禮物,雍正帝親自參與創作和設計的藝術品,瓷器可以說是中國每一個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更是這個世界中最大宮殿中無處不在的財富。

  瓷器因火的剛烈,水的優雅,土的敦厚,而揚名海內外。"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辰星看",基中以我們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業最為發達,從而也成為了制瓷業中心,當然"瓷都"之稱也封給了景德鎮了。記得那時有個外國人刻錄了當時的情形"白天濃煙遮蔽了雲彩,夜晚窯火映紅了夜空".可見當時的制瓷規模有多麼的大。

  石之美者為玉,玉是首先標準的象徵。古代有"君子比德於玉"之說。在宮廷中的玉器,玉如意是非常珍貴的,象徵和平興旺。就連皇帝發布號令,頒布法令的都用玉璽證明權威懷。玉石,精緻,靈動,溫婉,含蓄。是天地萬物之精華,百億年的造就,同時也成為了東方之質的代表。玉有白、青、黃、碧和墨五種顏色。

  玉器除了在皇宮中充當擺設,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比如生活中的多寶格,用來盛放各種各樣的古玩的。還有碧玉盤,盛放物品的。

  對於玉器的喜好程度,非清乾隆帝莫屬了,他不僅政治才幹突出,也是非常優秀的收藏家,欣賞家,他之所以活了89歲,這跟他的興趣廣泛是離不開的。他喜歡玉,連自己的兒子的名字都可以看到玉的影子。就拿嘉慶帝來說,一個琰,王個旁,就是玉的意思。但是嘉慶帝則是個勤政國治的守成君主,他仁慈但平庸。故也稱仁宗。

  故宮內藏的書畫也是空前的多,而且全部是精品。清乾隆是個書畫大收藏家,收藏書畫也是他的功德成就的象徵。裡面收藏最著名的就是隋展子虔《游春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書畫的大收集,同時了見證了一個個王朝命運的改朝換代。

  宮廷西洋風

  鐘錶,地圖,自鳴鐘是最早進入宮廷的西洋物品,同時還有十字架像,八音琴,三稜鏡,鋼琴。最早進入的意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他是於明萬曆1601年進入中原的。他是歐洲天主教的傳教士,他後來與徐光啟成為好朋友。明科學家徐光啟,受他的影響也蠻大的,後來徐光啟也加入了天主教。

  外來傳教士除了帶來先進的物品,還有準確的天體儀,曆法等等。西洋建築風格的也在國內發展起來。後面還有德國的湯若望,比利時的南懷仁,意大利的畫家郎世寧。郎世寧是在我在看《圓明園》時,留給我印象比較的一個。《圓明園》也是部比較優秀的記錄片的電影。

  紫禁城,一度成為西洋貢品的展示廳,和先進科技的牢籠,壟斷了能工巧匠的創造力。

  就連英國使節贈送的西洋貢品中的洋槍洋炮,到八國聯軍入駐圓明園時,那些槍炮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可以落後必定在挨打了,自己還沉浸在東方文明大國中,殊不知國家早已進入了工業化時代。

  紫禁城,多麼華麗,但都被捆上華麗的鐐銬,無法逾越這一道深紅的宮牆。

  從皇宮到博物院

  公元1925年10月10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紫禁城從此更名為故宮博物院。蔡元培為故宮博物院題名。

  清朝後期也是個動蕩的時代,1916年袁世凱自立為帝,1917年張勳復辟,雖然他們都一一失敗了。此時的中國,民主科學進步思想已經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了。

  國寶大流遷

  故宮中這麼多的獎品,書畫,玉器,好多都被偷盜出去了。

  1860年,文物第一次大流失,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能搶的就搶的,不能帶走就一把火燒掉。打碎,撕爛,火燒……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到清宣統帝時,溥儀將好多文物以賞賜的名義,將好多的文物偷出宮去,這也是一件很的國寶大偷盜的謀划。

  故宮,承載着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幾百年的風去變幻。

  在國內,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院,天津博物院,上海博物院,不同數量地藏有清宮舊藏文物。

  在世界上,英,法,德,意,日本,美,奧,俄羅斯,加拿大,荷蘭,新加坡,士耳其,瑞士,瑞典,丹麥,挪威等國的博物館都有不同的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具體數量難以考證。

  永遠的故宮

  2004年6月4日,故宮全面進行修繕,一期工程在2008年北京和奧運會前完成,全體整理工程在2020年前全部完成,到時也正好是它的600年華誕。此次大修,比明正統帝時,清康熙帝時都大,更完整,更系統。

  紫禁城,初建於明朝,鼎盛於清代,五百年間,它曾是封建皇權的像征。是帝王將相的舞台。故宮博物院得名於1925年,80年來,歷經風雨走向復興,最終成為人類共同藝術文化寶庫。

  故宮,既古老,又新鮮。故宮,承載歷史,創造未來。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故宮觀后感
網友評論
故宮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