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經驗交流 > 全省農村社區黨的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發言

全省農村社區黨的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發言

手機:M版  分類:經驗交流  編輯:pp958

全省農村社區黨的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發言 標籤:給教師的建議 工作經驗 兩個文明建設 保持黨的先進性 保持黨的純潔性

  近年來,我省蘇南地區各級黨組織主動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積極探索農村社區黨的建設新路子,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動員組織群眾、整合社會資源、促進農村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基層組織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體現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與時俱進。現將張家港市委、江陰市委以及中央黨校兩位專家在全省農村社區黨的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上的發言摘要刊登,希望能對基層黨組織先進性建設與黨建工作創新有所啟迪。

  切實加強農村社區黨的建設在推進城鄉和諧發展中體現先進性中國共產黨張家港市委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弘揚張家港精神,主動適應農村城市化的新形勢,創新思路,積極探索,紮實推進農村社區黨的建設。

  一、順時應勢,積極探索農村社區建設新路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注入新動力

  1、統籌布局,科學規劃,拉開農村社區建設大框架。科學制訂城鄉規劃,構築了各具特色的“一城四片區”城鄉格局,並通過大力度調整行政區劃,全市建制鎮由26個減至8個,行政村從原來的436個減至182個,2004年城市化率達到了60.2%。在城區整合組建了27個社區,在農村集鎮所在地建立了39個集鎮社區,在各行政村建立了182個村級社區,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市的農村社區大框架。

  2、政策引導,集約整合,推動農民向社區有序集中。專門編製了《全市鎮村布局規劃方案》,計劃用15年左右的時間,使5023個農村自然村莊逐步調減為380個農村集中居住區,預計可節約宅基地面積8.2萬畝。全市已先後建成了金港元豐小區、中德中南新村、錦豐小區等10多個農民集中居住小區,有6.3萬戶農民進入鎮區和農村集中居住區的公寓房或聯體房,共計節約宅基地面積達3.2萬畝。

  3、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奠定農村社區建設堅實基礎。在農村全面推行了“三大合作”改革(農村社區股份合作改革、農村土地股份合作改革、農村專業經濟組織合作改革),全市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已達106家,計劃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務。目前,全市村平均年可用財力超過了200萬元,其中超千萬元的村5個,最多的村達5500萬元。對年可用財力低於50萬元的40個經濟薄弱村,由市財政補貼4000多萬元,扶持建造標準型廠房,增強村級經濟的內生功能。

  二、與時俱進,構建農村社區黨建新體系,充分體現黨的先進性

  1、在強化領導上突出超前謀划,落實責任。把加強黨的建設作為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保證,納入市委工作規劃。市主要領導多次現場辦公,先後召開了經驗交流會和現場會等多個專題性會議,對全市城鄉社區黨的建設進行了總體布局和具體部署。建立了黨員幹部包片聯繫社區制度對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進行具體指導。

  2、在管理體制上突出完善網絡,營造合力。在鎮級社區全面建立了黨組織,去年初又在全市開展了村級黨組織設置改革工作,80%以上的村級黨組織由支部“升格”為總支或黨委,並在農村社區建立了黨支部,基本實現了“一社區一支部”。成立了由社區黨組織及駐社區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的社區黨建聯席會。

  3、在隊伍建設上突出配優建強,激發活力。通過公開招聘、民主選舉等辦法,一批有文化、有活力、有創新意識的年輕同志被推上社區工作崗位,70%以上的社區黨支部書記達到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今年,又從市級機關挑選了30名年輕幹部到社區掛職。建立了社區工作者考核機制,落實了報酬待遇,先後舉辦了10多期社區工作者專業培訓班。

  三、以人為本,拓展農村社區黨建新途徑,

  真正讓農民得實惠、素質得提高

  1、注重硬件投入,完善設施,讓農民享受到與市民同樣的人居環境。從2003年起,市鎮兩級財政投入42億元,用5年時間實施農村10項實事工程。全市公路網全面貫通,所有鎮村基本實現15分鐘上高速或一級公路,農民15分鐘可到達中心鎮,村村實現了通公交車。新建小城鎮綠地250餘萬平方米,完成了600多個村莊庭園綠化,形成了“社區在園中、園在社區中”的生態景觀。

  2、注重教育引導,提高素質,讓農民享受到與市民同樣的文明熏陶。深入開展“現代人、現代城市、現代生活”的市民意識大討論,積極實施以“樹正確的就業觀念、樹健康的生活方式、樹文明的行為習慣”為主題的農民教育活動。各農村社區黨組織普遍開展了“千家藏書”、“萬人讀書”等活動。培育了4萬多“三入戶”(科技入戶、文化入戶、衛生入戶)特色家庭。建成了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對農民特別是被征地農民實行免費培訓制度和就業扶持政策。

  3、注重優化服務,滿足需求,讓農民享受到與市民同樣的生活質量。一是社會保障網絡。全市形成了養老、醫療、生育、失業、工傷“五保合一”的社會保險體系,累計參加城鎮養老保險22.4萬人,參保率99%;農村養老保險參保15.8萬人,參保率98%,參加新型合作醫療51.45萬人,參加率98.5%。二是求助服務網絡。我們利用110社區求助服務聯動體系,開通了“1890”社區求助熱線和求助網站,依託街道、城鎮和村級社區的服務網點,全方位開展社區求助服務。目前全市已形成十大系列60多個服務項目。三是扶持幫困網絡。我們全面實施了農村老年居民養老補貼制度,近9.9萬老年農村居民每月可領取80元的養老補貼。全市每年要拿出2億多資金用於弱勢群體的各項補貼。

  創新黨建模式構建和諧農村中國共產黨江陰市委

  近年來,隨着沿江開發、“三集中”戰略的實施以及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社區這一新的社會組織應運而生。我們以創建“社區堡壘黨(總)支部”活動為載體,積極探索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模式和路子,不斷增強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影響力,有力地促進了和諧新農村的建設。

  一、學習華西,創新理念,把加強社區黨建作為構建和諧新農村的戰略舉措

  一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通過大力推進農業向規模經營和農業園區集中、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區集中、農民居住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突破發展空間瓶頸,堅持城鄉社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提高,以加快農民居住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為重點,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社區服務。全市行政村由原來的526個撤併成305個,明年將撤併成200個左右,目前的集中居住人口已達63.99萬,集中率達到54.69%。沿江地區和其他部分鄉鎮將逐步實現“無村鎮”。

  二是服務群眾的理念。積極引導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強化服務意識。大力整合社區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共享,努力營造共駐社區、共建社區的良好氛圍,讓更多的農民享受改革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成果。

  三是改革創新的理念。打破以行政村為主管理的舊模式,建立起以農村社區為主管理的新模式,積極推動基層黨組織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推動社會公共資源向農村社區傾斜,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社區覆蓋,形成一套適應新形勢、貼近新實際、服務新農民的農村社區黨建工作新機制。

  二、落實措施,永葆先進,把加強社區黨建作為構建和諧新農村的重要保證

  1、加強組織領導,構建網絡化體系。市委成立社區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對全市農村社區工作的協調指導。結合社區換屆選舉,將19個農村社區黨支部升格為社區黨總支,全市社區黨組織組建率達100%,形成了以街道(鄉鎮或開發區辦事處)黨委為核心,社區黨(總)支部為基礎、社區黨員為主體、各基層黨組織共同參與的社區黨建工作組織網絡。抓住社區領導班子建設這一關鍵,從市、鎮機關、街道選派了一批素質好、會做群眾工作的年輕幹部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數次面向社會擇優招聘社區工作者。加強對社區幹部教育培訓。

  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保障。市、鎮兩級財政為每個社區年撥工作經費15萬元,每個新建社區給予一次性補助開辦費10萬元。社區工作者的報酬待遇、社區辦公經費等,由市鎮兩級財政和村居合一的行政村保障支付。在沿江鄉鎮和農村“三集中”試點鎮,重點解決社區規模、選址、資產處置、人員安置、配套設施等實際問題,確保每個農村社區辦公活動用房2000平方米以上。每新建一個農村社區投入500萬至800萬元,普遍建立起了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社區求助中心、醫療衛生中心、文化娛樂中心等。

  3、健全規章制度,促進規範化建設。先後下發了《關於加強社區黨建工作的意見》、《關於全面推進社區建設的意見》、《江陰市社區黨組織工作細則》、《江陰市社區堡壘黨支部考核細則》等10個文件。市級機關73個黨組織和232個駐區單位黨組織分別與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使社區黨建工作資源得以充分整合和利用。

  三、發揮優勢,打造特色,把加強社區黨建作為構建和諧新農村的龍頭工程

  1、強化社區服務,促進人際和諧。全市已建有社區服務求助中心(站)、醫療衛生、文體教育等各類服務設施600多個。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都設立了100平方米左右的敞開式服務受理大廳,為農村社區居民提供水電維修、就業援助、法律諮詢、民事調解、組織關係接轉等一站式人性化服務,24小時受理服務,服務項目有15個系列130餘項。深入開展“聯繫千戶家庭,幫扶萬名群眾”、“三走進三服務”、“一助一”結對幫困等活動。

  2、營造社區文化,促進文化和諧。開展創建文明社區、文明樓幢、文明家庭等活動,依託社區市民學校、社區黨校、黨員活動室、老年活動室等陣地,對農民群眾開展普及科技文化知識、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規教育,舉辦文化節、學習節、讀書節、藝術沙龍、體育比賽等,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3、維護社區穩定,促進利益和諧。建立城鄉勞動力統籌就業管理制度,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近12萬老年農民享受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近20萬被征地農民納入基本生活保障,近94萬人參加了農村大病醫療保險,並為農村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年老人員發放每月80元的生活保障費。開展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成立了30個村(組)級股份經濟合作社,使農民真正成為資產的所有者和受益者。建立社區群防群治網絡,促進社區穩定。

  農村社區實踐是黨領導建設和諧公民社會的成功範例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長江

  近年來,面對改革和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各地黨組織大膽實踐,勇於探索,在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推進社會民主和黨內民主等方面,都有很多發展和創新。有越來越多的探索和創新體現了廣大黨組織對執政黨建設深層次問題的思考和解決,為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執政黨建設增添了大量新鮮內容,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江蘇省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踐,就是其中突出的範例。農村社區建設實踐,看上去似乎是一個微觀層面的問題。但實際上,它揭示的是政黨如何處理與公民社會的關係這個意義重大的課題。

  公民社會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市場經濟激發了人的利益意識、自主意識和民主意識,導致了相對獨立於國家的公民社會的形成。公民社會不再認可國家的無限權力,而要求國家按照大眾的意願來運作。因此,民主政治就成了和公民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政治形態。而客觀上,政黨政治又是現代民主政治最為普遍的形式。所以,在政黨政治條件下,如何處理好和公民社會的關係,是任何一個政黨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我國,這一點之所以更加顯而易見,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我們只有共產黨一個執政黨。在西方國家,一個執政黨處理不好與公民社會的關係,別的對這個問題處理得相對好的黨會取代它們。而在我國,如果我們黨不能科學處理這個問題,那就意味着社會和國家要發生矛盾和衝突,意味着兩者之間產生了斷裂,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穩定就要受到威脅。二是因為,我們的市場經濟是在黨和政府的倡導和推動下進行的,發展步子快。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帶來的問題也相對集中。與公民社會的形成相同步,由地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帶來的變化也在人們之間造成了極大的不平衡,社會與國家之間、社會內部各個群體、個人之間的矛盾格外突出。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必然加劇社會衝突。

  毫無疑問,在處理黨和公民社會之間的關係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黨和農民的關係。在整個公民社會中,農民的人口最多;在市場化、城市化改革進程中,農民的變化最大;從社會低層變成公民,農民的感受最烈;在貧富差距拉大、基尼係數不斷增大的現實面前,農民受的傷害最重、最容易心理失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共識: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問題是當前我國發展中最大的、最應優先解決的問題。所以,要處理好和公民社會的關係,首先就要處理好和農民的關係。

  從這個角度看江蘇省的農村社區建設實踐,我認為,應當對這一實踐的重大意義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重視。其中特別突出的有以下方面:一是,江蘇的實踐圍繞如何把農民接納到公民社會中來這一核心問題,大力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實踐,找到了一條推進農村現代化和公民社會發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徑。二是,提出“以城市理念建農村,以市民標準育農民”,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許多地方都建立了農民培訓制度、黨員幹部包片聯繫社區制度。結合建設學習型社會,用各種各樣的學習形式、全面廣博的學習內容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充實農民的生活。三是,鼓勵廣大農民積极參与社區自治,培養他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精神。在農村社區,普遍實行了通過“兩推一選”選舉幹部的方式,努力推行社區政務公開。有的建立了政府承諾公示制,使居民充分行使知情權;有的實行了社區事務聽證,吸引公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管理和決策;有的進行社區管理體制創新,探索更能體現自治的社區管理形式;等等。四是,把公民組織起來,成立各種志願組織,為社區居民提供志願服務。這些思想和實踐,都是很有前瞻性的,促進了城鄉經濟社會在更高層次上的協調發展,對推動走向成熟、和諧的公民社會有着重要的意義。

  蘇南農村社區黨建的實踐與啟示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高新民

  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是全面轉型,由此衍生了農業向工業轉型、農村向城鎮轉型、農民向市民轉型的問題,也由此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特色之一。

  蘇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因此較早地開始了農村向城市化過渡。在這一過程中,黨組織的引領與服務作用體現得十分明顯:一是把農村社區黨建與城鄉統籌、與農村的社會轉型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城鄉社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提高,以加快農民居住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為重點,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初步形成了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以城帶鄉”的機制。二是把農村社區建設與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結合起來,比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撤併、改革鄉鎮機構及行政村設置;建立對失地農民的合理補償制度;發展各類專業經濟組織,推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改革、農村土地股份合作改革、農村專業經濟組織合作改革等等。三是發展農村公用事業。農村社區的出現,為發展農村公用事業提供了平台。比如,普遍實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農民合作醫療覆蓋面遠遠超出全國農村平均水平;村級集體經濟的服務功能逐步加強等等。

  黨領導農村社區建設,而農村社區的發展又促使黨組織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自身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與服務水平,使農村社區建設走社會主義新的台階。蘇南的創新點在於:一是組織設置的創新,比如,依據有利於黨員活動和服務群眾的原則,在組織設置上出現了靈活、多樣的趨勢。二是把黨組織的活動融入社區工作中,例如把黨的思想教育與社區文化宣傳活動結合在一起,不但形成黨的宣傳、文化功能齊全的活動陣地,而且對提高村民素質,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也具有重要意義。三是通過城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的具體幫助,提高社區建設水平。

  從蘇南地區農村轉型過程中的社區黨建工作中,可以得出幾點有益的啟示:一是黨組織應具有前瞻性戰略思維。農村社區黨建在中國是新鮮事物,蘇南地區的農村社區黨建,其意義在於展示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黨組織能夠站在時代前列,從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高度,引領時代潮流的發展,在構建新型社會管理體制中體現黨的領導作用。這恰恰是共產黨的先進性的表現之一。二是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這裡所說的服務是廣義上的服務,既包括通過科學的政策引導經濟社會發展,又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為群眾辦實事;既包括在上級黨組織與群眾之間進行溝通,又包括對群眾進行思想教育、提高群眾的整體素質等工作。在新的歷史時期,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基層組織才能在日益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最大多數群眾的支持。三是以發展為基礎,把發展與服務結合起來。蘇南農村社區黨建的發展,與其雄厚的物質基礎分不開。一方面,農村社區這一新鮮事物不是人為催生的,只有經濟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出現農村社區,因此發展是第一位的任務;另一方面,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使社會進步的成果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這是共產黨執政的根本目的。因此,把發展與服務結合起來,是中國歷史條件下基層黨組織的特有的任務之一。四是繼承與創新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的傳統優勢是組織嚴密、政治動員力強、行動統一等等。在蘇南農村社區黨建中,一方面,傳統的優勢得以繼承,比如,黨組織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其組織設置遍布各個社區,政治動員力也是其他組織不能比擬的;另一方面,在社區黨組織的活動方式、組織運行、工作機制等方面又確有創新,富於創造精神,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具有活力的原因所在。

您正在瀏覽: 全省農村社區黨的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發言
網友評論
全省農村社區黨的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發言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