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世俗評說 > 震災隨感

震災隨感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小景

  從黑色星期二開始,我們又經歷了一場罕見的天災。從我們的所見所聽中,我有如下感想。

  1、迅速反應救災固然是重要的和必須的,但痛定思痛后,我們是不是應該想一想我們的地震預報工作要進一步加強?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為了不必要的損失,國家應該加大對地震預報的投入,進一步提高地震預報的水平。儘管國家有關領導就有些人對地震部門工作的質疑進行了解釋,但不容迴避的是,我們的地震研究工作肯定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國雖然成功預報過1975年2月的遼寧海城大地震以及1976年的松潘——平武等地震,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們卻未能預報出。從網絡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如下內容“我們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識,但還沒有完全認識;我們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我們做出的較大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報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較低。”筆者在此無意抹殺中國地震工作者的工作,但看到如此慘烈的天災在我們國家發生,我想我們的地震工作者應該深深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是沉重的。再就是我了解的情況是有的地方的地震機局職工都搞第二職業去了,待遇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實。我們的地震預測和公布制度是不是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呢?

  2、溫總理的表現令人感動。中央的反應是快速的、高效的。溫總理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救災現場,當他看到地震的慘烈和百姓的痛苦后,流下了悲痛的淚水。他夜以繼日的在現場指揮救災,嗓子喊啞了,胳臂擦傷了,吃不好,睡不足。66歲的人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險,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感染了無數的救災人員和全國人民,感動了海外華僑和國際友人。回想起年前的南方雨雪災害發生的時候,同樣是他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車站,向全體滯留人員傳達了中央的慰問和決心,溫暖了無數人的心。我們為中國有這樣一位好總理而自豪!

  3、全國人民和國際援助。全國人民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了極大的愛心。捐款捐物,志願前往災區親自參加救災,對在外打工的川籍人員(家人受災的)給予了特別的照顧……很多國家聽到我國發生大地震的消息后,以各種方式給予了無私的援助。沙特5000萬美元、英國100萬英鎊、俄羅斯緊急空運了數十噸的急需物資、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急撥200萬港幣……當然也有某些大國象徵性的表示一下,使人感到不冷不熱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人是團結的,世界是團結的,和平與發展永遠會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方向。

  4、明星與名人的表現。在這個時候,明星與名人總是要對災情作出反應的。很多都捐了款。但我們也在這個時候看出了一些名人的素質。網上的評論是很中肯的,人民網上有“天王級名星不如老百姓”的消息,看了之後着實讓人感到生氣。有的年收入千萬的,只捐了幾十萬。有的夫妻都在演藝圈混的,廣告做了一個又一個,電視劇拍了一部加一部的,兩人才捐了區區10萬元,還有一些明星或名人的名字根本沒見,也許是他們忙於掙錢,來不及捐吧。有的名人或明星在平時說話時看起來也象個人,可到了關鍵時候怎麼就和平時有天壤之別呢?所以現在我對那些追星的人就特別反感了(我是從來不追任何星的),那樣的人、那樣的素質,你追他(她)有什麼用?

  5、建築質量。從一些鏡頭上我們可以看到受災很嚴重的川北中學樓房倒塌嚴重,倒是附近的樓房不少反而損害較輕。這讓我們容易產生這樣的疑問:中學的樓房是不是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是不是豆腐渣工程?這裡面是不是有腐敗因素?再就是作為人員特別密集的學校(尤其是處於國家地震區的),所有的建築設施(尤其是教學樓)是不是國家應該提高建築質量標準?比如達到能抗七級以上的地震,以減少或避免人員傷亡?

  災難發生了,似乎說什麼都白搭。但我想如果我們不從災難中汲取深刻的教訓,那災難對我們來說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您正在瀏覽: 震災隨感
網友評論
震災隨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