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世俗評說 > 風雨羅湖橋

風雨羅湖橋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pp958

風雨羅湖橋 標籤:風雨哈佛路

  風雨羅湖橋

  ——寫於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之際

  曹 希 榮

  從深圳到香港,從香港回深圳,羅湖橋是必經之路。

  羅湖橋,背靠羅湖山,橫跨深圳河,是連接深港兩地的重要通道。它全長32米,寬12米,從橋北到橋南,步行只須兩分鐘,而中華民族走過此橋,卻花了整整數百年時光。它見證過中國人割地求和的恥辱,又目睹過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歡欣。

  羅湖橋雖小,卻濃縮了中華民族數百年歷史。

  那麼,羅湖橋到底建於何年何月呢?據有關資料記載,羅湖橋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是一座只有兩墩三拱的小石橋。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風雨剝蝕的小石橋,承載不了歷史的重荷,終於在明清改朝換代的風雨中倒塌,湮滅於淺淺的深圳河之中。

  清朝的建立,深圳河兩岸的人民為求方便,在倒塌小石橋的地方,重新建成了一座小木橋。

  時間如白駒過隙。兩百年的時光,彈指一揮間。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英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所打倒。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強佔了香港島,並強迫了清政府先後簽訂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等不平等條約,分別割讓香港本島、九龍半島和租借附近島嶼262個,租期為99年(直到1997年6月30日為止)。

  為強化對香港的統治,英殖民者統治下的香港,於上世紀初開始修築全長181公里長的九廣(九龍至廣州)鐵路。鐵路於1906年動工,1911年修築完畢。橫跨深圳河上的羅湖橋,就是那時改建的。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軍為阻止日軍進攻,拆毀了羅湖橋及九廣鐵路。由於日軍的頑強進攻,同年冬,英軍被日本打敗,香港淪陷。日軍佔領香港后,為運輸戰略物資,日軍又對羅湖橋及九廣鐵路進行了重建。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戰鬥中,1945年8月無條件投降的日軍,又拆毀了羅湖橋。

  在英殖民主義者統治下的香港,雖然從沙頭角到福田下沙村,那時以彎彎曲曲的深圳河為界,但深圳與香港並無邊境封鎖,粵港兩地人民仍可自由往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港英政府順應西方反華勢力,頒布了一系列限制內地人自由出入香港的政策,羅湖橋變為邊境關口,粵港往來十分稀少。

  1959年,為方便深港兩地人民通行,人民政府將羅湖橋改建成了鋼筋水泥橋,橋面加寬了一倍多。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全面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爾後不久,經國務院批准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並於1980年8月設立深圳經濟特區。

  為迎合時代發展潮流,香港在八十年代初,於港內地段率先進行鐵路電氣化改造。以前由柴油機牽引的老式火車停開了,取而代之的新式電氣化列車開來了,並直達羅湖口岸。

  與此同時,為收復香港,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84年,中國與英國政府的談判工作,正在緊密鑼鼓地進行。鄧小平講究談判技巧和策略,一句“租期到了,主權是不容談判的”話語,噎得具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半天沒有回過神來。於此,中英政府便於同年12月19日,簽訂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即:

  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模式,法律和社會制度,五十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聲明》簽好了,香港就要回歸了。為做好迎接香港回歸祖國的準備工作,祖國政府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將廣深鐵路由原來的單線,全面改造升級成了複線。

  鐵路升級了,列車雙開了,交流增多了,小小的羅湖橋已遠遠適應不了口岸發展的需要,中央政府出資新建了一座現代化的羅湖口岸雙層聯檢中心,並於1985年6月投入使用。

  路通了,一通百通。在改善羅湖橋口岸邊檢設施的同時,羅湖橋內地一側,也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山崗推平了,荒灘草地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筆直的馬路,寬闊的街道,高聳的樓房。羅湖橋旁,深圳站和海關大樓,比肩而立。車站寬敞平坦,遊人如織;廣場樹木扶疏,四季蔥蘢。

  如今,站在羅湖橋上,眺望藍天白雲下香港和深圳,我們無不歡欣鼓舞。香港作為一座國際性大都市,依然繼續繁榮着,其活力不減當年。深圳作為一座新開埠的城市,已從當年的小漁村,搖身變成了一座包容性極強的開放性新城,其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羅湖橋,一頭連接着香港,一頭連接着深圳,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雖曾有過屈辱、遊離和戰爭,但中國人民的頑強拼搏與堅貞愛國,讓我們更剛毅、更堅強、更豪邁……

  歷史不容忘記。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讓我們永遠記住歷史,記住羅湖橋吧!

您正在瀏覽: 風雨羅湖橋
網友評論
風雨羅湖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