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時事評論 > 多難興邦——寫在汶川地震三周年

多難興邦——寫在汶川地震三周年

手機:M版  分類:時事評論  編輯:pp958

多難興邦——寫在汶川地震三周年 標籤:唐山大地震

  2008年本是一個值得舉國將於同慶的一年,因為第二十九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8月8日在北京舉行,可是在這個值得神州歡慶的一年裡卻發生了一場大災難。這一年的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大地顫抖,山河移位,家園被毀,滿目瘡痍。

  地震即將過去三年了,但是三年前所發生的一點一滴,一幕幕動人的場面,仍還在很多人的腦海里揮散不去,只是大家都選擇將那沉重的景象放在內心深處,不輕易流露而已。經過這三年的努力,如今的災區又恢復了以前的美麗,特別是汶川等一些重災區。

  馬上就是地震三周年紀念日了,在大西北一隅的我,向在地震中遇難的同胞深深地默哀,向在地震中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別人生命的同胞們獻上我深深的悼念。也向在地震中活下來的同胞說句內心深處最真誠的祝福——祝福你們永遠平安健康,生活美滿!更要向曾經參與救援的各位人士由衷的說一聲“謝謝!”

  多難可以興邦。但如果我們不能將過去災難中的教訓變成今天救災中的經驗,不能將今天災難中的教訓變成明天救災中的經驗,多一次災難,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只會多一次痛苦。若想禍福相依的古老哲學,福佑我們這個災難重重的國家,就必須在傷口尚未癒合的當下,以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檢討災難中的得失,贏得下一次災難降臨時的主動。

  災難面前,被遮蔽的人性之美,傾國傾城。扶老攜幼的捐款,挽起袖管的獻血,國旗為平民而降的震撼,蠟燭為逝者而燃的守夜,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熱忱,總理哽咽而下的淚水,師生相擁而亡的情景,觸及了我們人性最為柔軟的一面,讓我們在性善性惡的千年辯題中,找回關乎群體的自信,感受民族國家不可或缺的向心力。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猶如必將留在風中的往事,即使還有不測之災,每次災難終將過去。生活還要繼續,我們尚未風乾的眼淚,註定要為為新生活而流。我們可以舉全國之力,興建一個新北川新汶川,卻不可舉國存留在悲情中不可自拔。我們只是希望,我們在往地震博物館中放置我們的勇敢、善良、力量的同時,也將制度、人心、現在、未來、經驗、教訓等等關鍵詞串聯而成的泣血篇章,一併裝進去,待祭奠逝者的後來者,思考我們這個泱泱古國,怎樣才能在一次次災難中強健體魄,健全精神。

  我們已經走出恐懼,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希望。救人高於一切,救災高於一切,已經成為整個國家的最強音。必須以舉國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經成為全民族的共識。於是,十萬救災大軍雷霆出擊;於是,國家領導人冒着餘震不斷的風險,相繼奔赴救災第一線;於是,公共娛樂暫停,奧運火炬暫停,一切為救災讓路,一切為救人讓路。

  這其實是對生命的禮遇。這種對生命的禮遇,在國家哀悼日達到了最高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時向逝者的亡靈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時向生命的尊嚴低頭。那一聲聲警報,是嗚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喚,呼喚我們重新認識人的尊嚴,呼喚我們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

  在淚眼之間,良知復蘇;在廢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們心靈的塵垢,震碎了我們日常虛偽的面具。不能等到埋到瓦礫下才去愛,每個人都是倖存者,每個人都值得愛。大地震讓我們重新發現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所有的冷漠,所有的矜持,所有的輕狂,這時都不再時尚。我們彼此珍惜,我們攜手同心。我們忽然發現,原來中國人可以這麼友善,原來社會可以這麼脈脈溫情。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是執政黨和政府身體力行並積極倡導的結果。以國民的生命危機為國家的最高危機,以國民的生命尊嚴為國家的最高尊嚴,以整個國家的力量去拯救一個一個具體的生命,一個一個普通國民的生命。國家正以這樣切實的行動,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兌現自己對於生命價值的承諾。

  尤為難得的是,這次新的抗震救災鑄就我們新的民族氣質,仁愛、包容、堅忍的民族氣質。以這種新的民族氣質做支撐,屬於每個中國人,成為每個中國人生命方舟的新中國,將不難從災難中崛起,有如浴血的太陽。這種軟力量的崛起是體面的崛起,是有尊嚴的崛起。只要國家以蒼生為念,以國民的生命權利為本,只要有這樣的底線共識,就會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國與全世界和解的倫理基礎。

您正在瀏覽: 多難興邦——寫在汶川地震三周年
網友評論
多難興邦——寫在汶川地震三周年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