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時事評論 > 勇闖改革“深水區”創出教育活力來

勇闖改革“深水區”創出教育活力來

手機:M版  分類:時事評論  編輯:pp958

勇闖改革“深水區”創出教育活力來 標籤:教育的智慧 愛的教育 三生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骨幹

  勇闖改革“深水區” 創出教育活力來

  作者:麻秀甲

  改革是一個國家走向強國的必經之路,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改革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與背水一戰的氣概;改革需要懂得去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改革需要敢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之勇氣。唯有加強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才能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係;唯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教育改革力度,才能除教育不正之風,創造出風清正氣的教育環境;唯有夯築教育的城牆堡壘,基礎教育的事業才會蒸蒸日上,更上高樓;唯有勇闖改革的“深水區”,殺出一條血路來,教育才能真正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否則,素質教育將摘不掉應試教育的帽子,創新教育將是新瓶裝舊酒之事,科教興國戰略將成為紙上談兵,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寫在前面

  回顧歷史,我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滿血淚與屈辱的歷史,那是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必然產物;展望今朝,我國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正從大國行列向強國之路邁進,那是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的成果,讓國人看到了希望,更是充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改革,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改革,是接受挑戰,追求成功的民族自信;改革,是壯士斷腕,自我革新的民族智慧。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的一個浪潮,打開了中國的南大門。三十多年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翻天覆的變化,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無至有,從弱到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話語權的增多,無不拜改革所賜,這就是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一理論正確性的最好證據。國家每向前邁進一步留下的腳印,無不是摸着石頭過河留下的足跡,由此可見改革之旅的艱辛。不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改革在給我們帶來紅利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新的矛盾和挑戰。貧富差距的拉大,城鄉二元結構的差異、環境污染問題,耕地銳減問題,社保、醫療衛生,教育等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若得不到及時地解決,那將是我們深化改革之路的絆腳石。如果把改革比作一條大河,那摸着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涉及的領域即為“淺水區”。隨着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力度的加大與深入,我國已步入改革的“深水區”,此時屬於攻堅階段,屬於理性探索時期。此時的改革,遇到的棘手問題將會越來越多,改革的阻力將會越來越大。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關乎着國家的希望,關乎着民族的未來。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一個國家的發展,靠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出爐,靠的是教育,而基礎教育則是教育之根基。唯有夯築堅實的教育根基,所構建的教育之塔才會固若金湯。那麼,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存在着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呢?

  第一、形式主義嚴重,愛搞形象工程。關於這一點,三年的基層從教經歷,筆者感受頗深。上級部門發一份文件下來,學校就召開職工大會,組織學習文件內容,領會文件精神,小則做筆記,寫心得上交,大則組織專題講座,搜集材料,整理裝訂成冊以便上級領導來檢查。為了應付上級領導檢查,老師得一邊教學,一邊改作業,偶爾還得去進行家訪,搞“接地氣”活動。加班加點整資料是家常便飯,對資料的建設比寫教學設計要求不知還要高多少倍。明明是按照文件要求整理的資料,第一次來檢查的領導說這裡不好,那個地方得改;按照指導改好后,第二次來檢查的另一個領導又說得改回來。最後,究竟該聽聽哪個領導的呢?搞得負責資料創建的老師一頭霧水,最終還要被校領導責備甚至扣個人績效分。況且創建出來的資料除了是供領導來檢查翻看,其次就是為本校在大大小小的檢查中獲得美評。檢查過後,把資料裝進文件夾,鎖進陳列櫃當擺設。每個學期,小會時時有,大會周周開,簡直是文山會海,整理的紙質資料可堆成小山,下學期又成了一堆廢紙。你說這不是勞民傷財那是什麼?漂亮寬敞的實驗室不拿來做實驗,實驗器材拿來做裝飾品用,要不是有領導來檢查,則實驗室的大門不知要緊閉多久。

  第二、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城鄉差異顯著。城鄉學校的差異,不論是硬件設施還是軟件設施,都可謂天壤之別。在鄉鎮,幾十個學生擠在一間狹小的教室里,有的學校連籃球場都沒有一個;在鄉鎮,一個老師得擔任多門課程的教學,光寫教案和教學都夠嗆的了,更甭說改作業、搞家訪了。老師真正成了“買聲”、“吸粉”和“站台”的職業,加之工資待遇又差,導致很多新來的高校畢業生待不上一年半載,不是改行就是到別處另謀職業去了;在鄉鎮,很多老師的業務素質都很差,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比較古板,管教存在粗暴現象。

  第三、教育行政手段代替教育規律,校長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學生的課業負擔加重。教育行政化趨勢嚴重,干預過多,文件代替規律,學校管理和教學模式僵化刻板、生搬硬套。有的鄉鎮教育辦公室置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的文件束之高閣,還大張旗鼓地要求:周一到周五,一至六年級學生每晚得上自習,六年級周末必須補課。除了配備的家庭作業外,每生還得自行另買一本家庭作業,科任教師得把兩本家庭作業教改同步;語文作業每周四次,作文間周一次;數學作業每天一次;語、數每單元考兩次,每月月考一次,每次月考進行全鎮排名,全鎮倒數第一名的老師,必須在政府會議室舉行的月考總結會上進行表態發言,其名字必進教辦的“紅紅臉”專欄進行全鎮公示,並扣除個人當月績效分5分。更出格的是,教辦要求本轄區各中小學必須按照教辦的制度執行,學校的原有制度一律作廢。由於無處說理,加之又禁止越級上訪,面對嚴厲苛刻的制度,很多教師不得不面對現實,無奈地選擇在制度下沉默。這種過分地干預,一是影響到學校初衷正常教學的開展;二是師生負擔過重,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遏制學生的智力和個性發展;三是加深了領導與教職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四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教育最終戕害的還是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最終讓素質教育的理念在文字里沉眠。

  第四、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衛生健康教育的缺失。兒童青少年犯罪比例的不斷上升與基礎教育中道德、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着一定的相關性。關於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衛生健康教育,學校重在資料的建設上,加之沒有專業的老師,這些課程寫進課表也只能當作擺設,應付檢查罷了。

  第五、貪腐與行受賄並存。由於法律與相關規章制度存在漏洞的客觀實際,很多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抱僥倖心理,利用職務便利挪用公款、貪污受賄。很多校長重點工作不是搞教育,而是利用所處職位搞交際,建關係網,希望能在官位上更上一層樓;有的通過巧立名目、瞞報、虛報拿回扣,吞公款。

  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上述問題就像長在基礎教育領域裡的一顆毒瘤一樣。那麼如何去剷除這顆定居於教育體制內的毒瘤呢?第一,加強教育頂層設計的建設,建立教育長效機制,實施立體打擊,切除毒瘤,截肢防止癌細胞擴散,根治頑疾;第二,加強教育監管制度的執行力和打擊力,對貪腐、瀆職實行零容忍,加強預防機制建設,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死灰復燃;第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讓人們共享改革的成果;第四,創新教育機制,提高工資待遇,引進高層次人才紮根基層獻身教育事業;第五,加大教育科研的經費投入,設立教育科研基金會,讓有能力、有興趣,有志向的學者型、專家型,科研型教師從事教育科研事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第六,嚴格人事用人制度,反對權錢交易,讓精通教育管理、熱愛教育事業的人才來擔任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負責人;第七,加強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經費地投入,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第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衛生健康教育;第九,創新績效考核方式和學業考察方式,使教育目標考核和學生學業考核多元化;第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優化原有的管理制度,創新管理體制,建立激勵機制,提高老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培養創新型教師;第十一,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除掉教育系統內的大老虎,拍死教育實施環節的蒼蠅,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牢籠,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人們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存在,感受到法律的威嚴;第十二,建立監督機構,構築曝光平台,多渠道集民意、“接地氣”,保護舉報人的人身安全;第十三,反對權力代替法律,反對獨裁專制,集思廣益,讓每個人都成為教育改革的當事者和行動派。

  總之,改革的道路絕非一帆風順,它總會伴隨着血與淚,痛與傷,風與雨;基礎教育改革之路是一條前進行與曲折性相統一的道路。作為一項浩大的民生工程,需要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需要人人都去當改革的當局人、行動者。教育基礎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唯有關心,它才能健康地成長;唯有你我他共同去參與,基礎教育的城牆才會夯築得更加堅實。

  勇闖改革深水區,直搗利益虎潭穴。

  抓鐵踏石留印跡,壯士斷腕潤雄心。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讓教育換新天。

您正在瀏覽: 勇闖改革“深水區”創出教育活力來
網友評論
勇闖改革“深水區”創出教育活力來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