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拜謁黃氏平夷將領紀念堂

拜謁黃氏平夷將領紀念堂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pp958

  拜謁黃氏平夷將領紀念堂

  ● 許明偉

  說來慚愧,作為防城人,留宿在城區也幾年了,還不知道黃氏宗祠在哪裡,更不知道江夏文化為何物,要不是三江春水組織的《北部灣江夏文化論壇》徵文活動,我恐怕還會一直昏下去,真是孤陋寡聞呀。

  七月,炎熱的季節,我頭頂烈日,腳踏熱土,懷着崇敬的心情,從大西南出發,走過文錢渡,跨過防城二橋,前往黃氏宗祠,拜謁黃氏平夷將領紀念堂。

  黃氏平夷將領紀念堂座落在防城二橋頭上方,后是翠堤園,美麗的防城江從前面緩緩流過。

  祠堂外左邊,古樹參天,蔭蔽半空。長着龍眼樹、台灣相思樹、柑樹、榕樹等,還有一片婆娑翠竹。龍眼樹上掛滿果實,令人垂涎;而那百年古榕,更招人喜愛,樹主幹空心缺口,然枝繁葉茂,蔥蔥蘢蘢。樹皮厚如巴掌,傷痕纍纍,一看便知它飽經滄桑世事。最為可愛的是那形態古怪的樹枝,或者叫枝藤吧,從半空中垂下來,接近地面長成“u”形“q”形“s”形或“6”字“8”字等形狀,像牛藤,像狗尾,更像鞦韆,演繹一番傑作后,又頑強的向上生長,纏在樹椏上。你說它是藤,它卻是從樹上長出的,你說它是樹枝,它像藤一樣愛意綿綿的纏着樹,真是令人感嘆。

  這“狗尾”,讓我想起姓黃人不吃狗肉的典故:黃姓祖先戰亂時曾被追殺,逃進一深水隧道隱藏,追兵到時,隧道內蛙聲不斷,追兵用狗搜捕,但無論如何,狗不肯進,一追兵說:“洞內蛙聲不斷,且水深洞黑,狗都不進,哪有人藏?” 於是撤離。黃姓祖先逃過一劫,為感激蛙狗救命之恩, 便囑咐後人不吃蛙狗。先人遠古,有些後人竟忘記蛙狗的救命之恩,照吃不誤。這“鞦韆”,讓我更想上去盪一盪,找回童年的樂趣。

  祠堂右前方,是一建造美觀的旗台,旗台上豎著三條旗杆,旗杆上方有三面旗子,中間那面為國旗,兩邊是將軍的戰旗和族旗,三面旗子在空中迎風飄揚。這是黃家後代愛國緬古的表現。走上旗台,便見防城人民的母親河--防城江。江面波光粼粼,浩浩蕩蕩。時有小船游移,竹筏橫渡,漁民忙碌。岸邊,童叟垂釣,神情怡然。

  轉身面向祠堂,肅然起敬。“黃氏宗祠”四個大字高懸門樓,金光閃閃,熠熠生輝。門柱上的一副對聯:尋根溯本江夏世代承祖德,緬古崇基黃門千秋振家聲。抒寫江夏文化一脈相承,黃家後代緬懷祖宗雄振家聲的激情。對聯為黃家後人黃仕雄所書,頗見功力。走進祠堂,如穿越時空,走入千秋漢代。整個祠宇上下兩座共八間,為磚瓦木架結構,褐牆紅柱灰綠瓦,豪華高雅,古香古色。下座門額上寫着“大夫第”三個大字,大門兩旁銘着黃工所書的“功高東漢,威震南夷”八個大字,指出黃萬定所生年代和豐功偉績。下廳左邊牆上掛着一幅《馬伏波安邊定國圖》,站在畫前,閉上眼睛,彷彿看見將士們馳騁疆場,橫刀立馬,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情景。上座廳門寫着“簪纓傳漢室,威烈鎮邊疆”指出平夷將軍的威名遠播。正廳堂中,高懸着“江夏堂”三字大牌匾,大字下面是黃萬定將軍的銅像,尊像兩旁寫着“萬古勛名垂竹帛,千秋鴻業贊軍機”的字聯,讚揚了英雄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我在英雄面前恭敬叩首,斟茶獻酒,默默祈禱英雄的保佑。

  走出正廳,來到左邊的伏波館。館內高立伏波將軍馬援的銅像,銅像兩邊寫着一副對聯:“平叛亂功高東漢,定風波威震南夷。”讚揚了伏波將軍馬援平叛亂定風波的千秋偉業。

  從伏波館出來,走到右邊的一間工作室。一位護祠老人正在整理、收集史料。我從老人手中接過史料,翻開得知:黃萬定是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的得力幹將和妹夫,東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任馬援為伏波將軍南征討伐平叛,“平夷大夫”黃萬定隨伏波將軍馬援南下,歷經浴血奮戰,平定了交趾之亂,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南征大軍所到之處,修建城廓,撫眾安民,興修水利,引進農耕技術,教民耕種,傳播中原的先進文化和農業文明。平息叛亂后,黃萬定又奉命留守邊疆,鎮守交趾,他的後人開拓疆域,蕃繁後裔。一千九百多年來居住在防城及周邊地區。黃萬定為祖國的安寧、民族的統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後代們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壯舉令人欽佩。

  為了紀念黃萬定的豐功偉績,防城港市人民政府於2009年授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家後人黃進牽頭在公元2011年召集黃氏宗親集資重修建造了“黃氏宗祠”,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就是現在的“黃氏平夷將領紀念堂”,並定立了每年4月1日為祭祖的日子。

  回家的路上,我在想:港城,在開發建設的同時,古迹文物應該保護,優秀的歷史文化應該進一步弘揚。

  2013年7月11日於防城

您正在瀏覽: 拜謁黃氏平夷將領紀念堂
網友評論
拜謁黃氏平夷將領紀念堂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