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姚江隨筆

姚江隨筆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得得9

  發源於寧波餘姚大嵐鎮夏家嶺的龍角山---姚江,又稱餘姚江;其幹流全長106.5公里,流域總面積2940平方公里,蓄水量約6820萬立方米,這條孕育了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河流曾經江水清澈,魚肥、蟹壯;野鴨成群、白鷺飛翔。姚江又是寧波市的母親河,源自四明山麓,懷抱餘姚、鄞西、江北緩緩東流,經河姆渡、梁祝文化公園、青林渡、過姚江公園入城,再由灣頭折向東南 ,與奉化江合流匯入甬江,東流出海(新延伸的大運河入海口與姚江相連)。

  自古以來,姚江為寧波提供了豐富的生產、生活用水。從青林渡至灣頭區域,姚江河道蜿蜒,江闊、水清,一水三分,形成今日市民口耳相傳的“新三江口”。

  可惜的是,姚江古渡口、廣德湖沒有了,平原村落的古石橋、古涼亭不見了,宗祠毀掉了;哪是文化遺迹和遠離家鄉遊子的根脈所系啊!說不定,哪個古渡口,渡過張蒼水、王陽明、黃宗羲;王安石、曾鞏來過江邊的村落體恤民情、了解水情。有多少“寧波幫”的商人和學子,在小石橋上與村口的慈母依依地惜別;遠涉的鄉親在涼亭里息腳、躲雨。建宗祠、辦學校、修橋、鋪路、造涼亭,衣錦還鄉、造福桑梓、反哺家鄉,成為哪一代人最執着的善舉和心愿!

  改革開放初期,“寧波幫”為家鄉的各項事業慷慨解囊,修公路、辦學校、蓋醫院;哪是對養育過“小村莊”的一種回饋,是一種思鄉、感恩的情懷。哪些不起眼的小村莊曾經住過浙東地下黨主要領導人,也是通往杭州灣,與蘇北“新四軍”聯絡的主要交通線;浙東遊擊隊在此辦公、養傷,甚至加過台電,哪些父老鄉親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為敵後抗日、新中國紅色政權的建立、為寧波城的解放做出了貢獻;至今,哪些村裡的一些老人還記住譚啟龍、何克希、朱光、張平山、朱一松、馮和蘭、張文碧等一批愛國革命志士的名字。

  可是,有的官員為老百姓做些什麼呢?以“開發、發展”為由,進行規劃控制,廉價地從老百姓手中取得土地;然後高價出讓,GDP增長了,財政收入增長了。讓市民承受的是1.8萬元/平方米以上的高價房;十幾年埋頭苦幹的積蓄,換成了“混凝土森林”,它透支了人們的“幸福指數”。

  家鄉的小石橋、古涼亭、小村落在地圖上永久地消失了,這是“經濟發展”的代價嗎?也許是時代變遷的結果,大批村莊拆遷、宗祠被毀,世代生活在姚江邊的百姓不能自己蓋房、修房,造成村莊破落(舊)不堪!從容、淡定、愜意的生活方式沒有了,城郊邊聽到的只有汽車噪音;空氣中聞到的只有汽車尾氣和飯店嗆人的油煙味;姚江上悠揚的汽笛聲消失了,看到的只有幾隻孤單的白鷺在哀鳴;夜幕下的街道,遇見的只有在燈紅酒綠中,疲憊買醉的身影和步履匆忙、行色匆匆的人們......有幸福指數嗎?這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嗎?

您正在瀏覽: 姚江隨筆
網友評論
姚江隨筆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