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從電影《柳如是》說起

從電影《柳如是》說起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小景

  在我決定不再看影視作品之前,最後看的是一年前上映的關於“秦淮八艷”之一的風塵女子柳如是的傳記性質的情愛電影,名字就叫《柳如是》,柳氏本名楊愛,號影蓮,后改名柳隱,字如是,讀過辛棄疾的名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吧!“如是”二字取於此,《金剛經》亦有“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恐怕也有些淵源。

  電影看完之後沒有太在意,過了好多時日,我卻發現今天有話要說。

  我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看電影了,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來沒有幾部電影值得我浪費那個時間,我一直在等一部石破天驚的電影,這有一點強人所難了。想必我們中國的導演們還不至於放出“電影拍出來了,愛看不看”這樣的狠話,這就太自絕於觀眾,自絕於人民,沒有看客,演戲的就要喝西北風,拍戲的也只能金盆洗手,飯碗不保,所以中國的導演,大多數還是奔着觀眾去的,也就是說,奔了觀眾口袋裡的幾兩銀子去的,奔着票房和國際大獎去的,目標很明確,因此自從電影這一新興的文化形式在古老的中國流行起來,就沒有幾部稱得上經典的影片值得銘記,讓人感動。

  作為眾多的觀眾之一,儘管我一次也沒有為導演們的票房做出貢獻,但是我還是十分關心這一流行文化的發展,一有新片子上映,就迫不及待地等着在網上免費觀看。印象深刻的當數五年前花一年的時間等《關雲長》拍出來,我是在一張報紙上偶然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子還在籌備中,廣告就印出來了,甄子丹扮演的關雲長胯下赤兔馬,手上青龍刀,威風凜凜,恍若仙人。五年前我把《三國演義》看了三遍,可見當時對於這四大名著之一的經典舊體小說的痴迷程度,眾多的人物中最崇拜的就是關聖帝君,那可是書中唯一的神!那幅宣傳照片對我有吸引力,因此足以讓我耐着性子等上一年,一個月一個月地翻看報紙,總希望看到有關電影《關雲長》的最新消息。那時候信息傳播還不像現在這麼普及,至少在我們那個小城裡國家大事社會新聞等等多是通過報紙來了解,網絡的力量還沒有延伸到小城的每一個角落,最多也就是每個周末花一晚上的時間跑到網吧熬夜看管理員下載好了的電影,自己連怎麼下載都不知道。

  小城沒有電影院,五年前我看的電影都是從電腦內存里轉載到P4播放器上的。

  我不是一個影迷,對於成癮成迷的東西感到本能的恐懼,可是我喜歡看電影,就像我喜歡看閑書,我相信這樣的愛好不是因為有癮,而是為了獲取一種生活所缺少的樂趣。儘管五年來看電影的路時有時無,看閑書的路也是曲曲折折,我卻發現自己集聚了一些心得,藏在了心底,不說出來不痛快一般。

  《柳如是》這部電影還是十分不錯的,如果以一般的情愛觀念去理解的話。關於明末清初風塵女子柳如是的情感生活,電影更多地迎合了少男少女們的美好願望,雖然也一定程度上附合了女主角在歷史上的定位。同時下一般的漏洞百出、煽情濫情的情愛電影相比,加入了一些更為含蓄委婉的文化酵素,一些家國觀念的酵素,因此整體上來說顯得豐滿。電影最讓人動心的是柳如是和丈夫錢牧齋泛舟湖上,當時崇禎皇帝已經放棄希望弔死在煤山上,清軍佔領了北京,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錢牧齋攜柳如是南下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兵臨城下時,柳氏勸丈夫同自己一起投水殉國,錢牧齋沉思無語,最後用手試了試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看着丈夫,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裡含着悲憤和失望,失望轉變為絕望,就在柳氏為國家大義奮身一躍的前一刻,錢牧齋還在同她一起詩酒唱和,畫船聽雨,而在最關鍵的時刻卻軟蛋當了一回逃兵,連婦人都不如,枉稱飽讀詩書,為文壇一代領袖,詩壇中流砥柱。

  錢牧齋是有苦衷的,一腔學問,滿腹經綸,可惜報國無門,壯志難舉。以忠君愛國來衡量,他不合格;以歷史唯物來評價,他沒錯。

  如果最後柳如是同陳子龍守得雲開見月明,男才女貌,天作之合,那就未免俗套;一代風華卓絕、才藝雙馨的美艷女子守了一個年過半百的老頭子錢牧齋過日子,在老頭子過世之後被逼上吊,香消玉殞,晚景凄涼,這樣的結局更能夠喚起眾生心目中對於美的慾念。“悲劇是將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因此這部電影是一部悲劇,愛情的悲劇,家國的悲劇,柳如是的悲劇,明王朝的悲劇。

  電影一開始我覺得看不下去,看了三次才看完,最後發現這是一部好電影,值得一看。“垂楊小院綉簾東,鶯閣殘枝未思逢。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這是電影中採納的柳氏的詩,錢牧齋十分欣賞,作“草衣家住斷橋東,好句清如湖上風。近日西泠誇柳隱,桃花得氣美人中”以和之。

  關於《柳如是》這部電影最後的票房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是可以推想這樣的具有文化韻味的電影應該不是十分賣座。如果我們的導演拍一部《蘇東坡》或者《辛棄疾》,大概也會免不了同樣的命運,拿不到國際大獎不說,說不定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編劇導演們不會在文化上做文章,也不會在先哲身上做文章,因為他們做不了文化和先哲的文章,大張旗鼓地拍了《孔子》,有周潤發、周迅、陳建斌撐檯面,還是引來噓聲一片。

  自從1973年李小龍憑藉武打電影《龍爭虎鬥》一舉成名,遺憾的是這位中外馳名的巨星英年早逝,人不在了,影響綿延不絕,武打電影一發不可收拾,尤其在七八十年代,可謂風靡一時,至今未絕。武打作為一種新型元素搬上大熒幕,造就了那麼多的英雄大俠。我儘力回想自己看過的電影,一開始能夠印象深刻,可是看多了就審美疲勞,被眾多的大俠英雄折騰得記憶力下降。我所看過的武俠電影比如《一刀傾城》、《霍元甲》、《劍雨》、《錦衣衛》等都是十分不錯的,可是武打電影真的太多了,多如牛毛,多得讓人以為我們整個國家都患有一種武俠崇拜症。關於武俠的文化也是這樣的,不真實,卻又像確有其事。金庸、梁羽生、古龍等如一陣風暴,一直刮,刮,刮。武俠題材的電影電視一直上映,上映,上映。這其中多少帶有一點民族自卑、歷史逃避的味道,不然我們怎麼那麼愛看武俠呢?

  中國人的俠義精神一直長盛不衰,可是這其中的“人”這一主題,卻是被誇大了,虛化了。我們的“俠”能夠飛檐走壁,上躥下跳,點穴輕功,絕世武功……人的味道卻是很淡,神的意味很濃。我想這是因為特殊的時代里的一種需要,需要超人一樣的“俠”來拯救黎民於水火。“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太平時期俠客要劫富濟貧打家劫舍,山河破碎時期俠客要力挽狂瀾保家衛國,“俠”有一個艱難的職責,幫扶弱者,伸張道義,可是弱小的人不能夠輕易完成這艱難的使命,於是假想的強大的無所不能的“俠”誕生了。“俠”是幻想的產物,是逃避現實的結晶。

  在我五六歲的時候聽到關於抗戰的一些事迹,聽到日本人侵略中國,我經常在自己的小腦袋裡想,為什麼孫悟空不來拯救我們呢?這就是俠的作用。

  我看過幾百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是《當幸福來敲門》、《忠犬八公的故事》、《婚紗》、《七號房的禮物》、《十二怒漢》等外國電影,沒有一部是屬於中國的,沒有一部是中國的導演拍出來的,這就讓我對中國的電影業有一點擔憂,當然我希望我是杞人憂天。

  甄子丹的《關雲長》拍出來我看了有一點失落,覺得期許過高。《畫皮》、《英雄》、《錦衣衛》、《劍雨》以至於《英雄本色系列》我都很喜歡,可是這樣的喜歡和感動是有區別的。我看見刀光劍影、神魔仙道,只是覺得視覺和聽覺上受到了衝擊,不會像看《忠犬八公的故事》八公為等待主人歸來在那個花園的柳樹下一守十年的時候在眼角偷偷地流出一顆熱淚;也不會像看《當幸福來敲門》當Chris Gardner帶著兒子夜宿衛生間時別過頭去。

  除去俠客英豪一類的影視作品,剩下的就是清宮戲、後宮秘史、校園愛情、都市愛情、三角戀、婚外情、虐心虐性……矯揉造作、虛情假意,大抵上因為編劇導演們覺得只有這些東西才有文章可做,有戲可唱,有點可賣,然而單單缺少了“人性”這最關鍵最能打動人的兩個字。打開電視電影不免感到膩味,我們不是沒有好的題材,也不是沒有好的小說,可是我們好的影視作品真的很少,也許起步晚,一直在後面追趕。

  諾貝爾文學獎已經拿下了,其實在莫言之前高行健就證明了漢語文化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差。傳統的文化形式上不吃虧,新興的流行文化形式也要後來居上才好。

您正在瀏覽: 從電影《柳如是》說起
網友評論
從電影《柳如是》說起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