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應試教育之傷

應試教育之傷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得得9

  應試教育之傷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時代,每一個王朝治世的時候,都有着許多縝密、可行的制度來維護國家的統治,從而使國家能安邦興國和長治久安。而科舉制度更是我們國家的首創,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對教育制度進行了無數次的變革,而如今的應試教育體制,卻始終脫離不了科舉制度的影子。

  科舉制度的創立,為每一個讀書的人提供了一條通往無量仕途的康庄大道,人人為了功名利益,十年寒窗苦讀,耗盡畢生的青春年華,而有所作為者,鳳毛麟角而已。但讀書的經歷卻是一段漫長而艱苦的人生之旅。因此,自古就流傳着這樣的一句話:“世上有三苦,讀書,趕馬,磨豆腐”。而在生產力飛速發展的今天,趕馬這樣的原始運輸方式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台,磨豆腐的活兒已被機械化所代替,而唯有讀書依然還是世間之苦。

  我們很小就開始步入了讀書生涯,隨着學齡的漸長,學習的難度和壓力也不斷的上升。幼兒園到小學猶如跨越了一條小溝,小學升初中猶如跨越了一條小河,初中升高中猶如跨越了一條大江,高中到大學猶如在無邊的大海里浪跡。

  知識是無邊無際的,而人的精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記憶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制度下,每一個正常的學子都要背負着只有超人才能夠接受的超負荷壓力。例如,現在中國的初中生,國家為了從小就把他們培養成全能的知識型人才,竟要求九門功課同步學。他們是最早起床的,也是最晚休息的,從早晨6點到晚上23點,象鐘擺一樣的圍着功課而運轉,這對正處於身體發育成長的孩子們來說,這是何等的殘酷。他們連最基本的八小時睡眠時間都得不到保障,巨大的書包壓彎了他們稚嫩的腰肢;繁重的功課任務加厚了幼小鼻樑上的鏡片;黑髮少年的頭上竟滋生了些許白髮。或許,這將成為下一代或下幾代學子的大眾形象。

  早在二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在今天實行得很好,九年制義務教育,使得更多的孩子有了讀書上學的機會。但因材施教,仍然只是掛在嘴邊的空頭話。十指有長短,人與人之間各有不同,包括人格、個性、特長都不相同,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孔夫子 “因材施教”的先進思想始終沒有得到貫徹和實踐。我們這一輩人,在初中主要學習的功課有六門,高中文理分科之後也還是六門,六門功課雖然繁重,但只要每天早晨起早一點,晚上再挑燈夜戰一會兒,大腦的接受能力也能跟上,縱然只有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一天的學習任務也能夠不落下,身體也基本吃得消。但現在,剛從邊玩邊學的小學狀態,升上了有三大科、又有文理科等總計九門課程的初中生來說,應該沒有誰能夠做到面面俱到,即便是有,那他也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那具體能不能掌握其中的核心知識呢?這就很難說了。這好比一個學生在歷史試卷上回答了秦始皇三個字,但是你問他秦始皇是誰,他卻全然不知。這就能夠充分說明應試教育不僅違背了人的發展規律,同時也背離了“因材施教”的進步思想,不但如此,應試教育制度下的孩子們喪失了自己最初的興趣,被動的接受知識,僵化和禁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不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而且使學生形成了讀死書的教條模式,從而使學生喪失了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現在的初中生,不僅做事機械死板,按部就班,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這何嘗不是應試教育的悲哀。 在父母老師的眼裡,成績就是一切。成績好就說明孩子的能力強,成績差就說明孩子的能力弱。但是,成績並不等於能力,有些孩子雖然學習很努力,但成績卻始終上不去,最後在學校、家庭、社會的三重壓力下,一些學生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與動力,把學習當成了一種負擔,甚至有的初中都沒有念完,便早早的輟學在家,過早的淪為了社會的棄兒。

  倘若孩子們能按興趣和個性有選擇性的去學習,也就是“因材施教”地培養各類人才,如此一來,孩子們對學習有着濃厚的興趣,而且又沒有多門功課的重重壓力,或許在某一學科的領域中就能做到精益求精或學有所成。相反,一味的應試教育,雖然推動了國民素質的提高,理論成績上去了,卻泯滅了一些孩子的創新理念,最終使其成為了應試教育下的短腿兒。中國學生的創造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是最差的,但理論成績卻是最好的,這也是中國理論型人才嚴重過剩,技術型人才嚴重缺乏的重要原因,而這樣的教育制度和培養人才的教育理念顯然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教育部多少年前就開始着手做着的事,但至今也不過是在原有的制度下小修小補。而我們的教育制度卻還延續着封建科舉制度的老路,只不過是改了個時代,換了件衣服罷了。

  教育體制改革喊了這麼多年,無非是學生們的壓力越來越重,把學習局限在課本範圍內,致使學生無暇參與課堂以外的各種對發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動,導致知識狹窄,高分低能的學生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了青少年身心和智商的發展。而應試教育的改革是需要大量的實驗體的,每一位學子都構成了改革要素中的一個實驗體,但千千萬萬的實驗體卻推動不了應試教育制度的改革步伐。其原因就在於行政化教育體制的固化、考試的八股化、教學方式的僵化、學生學習素質的異化,從而使得教育目標迷失了根本的方向。倘若改革永遠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追根溯源的話,那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大業的後繼者和人才便無從談起,中華名族的偉大復興也就遙遙無期了。

  當社會在苦悶中哀嘆創新型人才少之又少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還有數以萬計的人才正在被應試教育體制所扼殺。當一群群腦殘的學生在披着中國人的皮囊時卻做着有辱國家的事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應試教育還會把多少人變成沒有良知惡棍。過去,當我正親歷應試教育的時候,只能麻木到一味的服從,而隨着我思想的不斷成熟,看着那些還被應試教育毒害的孩子們,我卻依然無能為力。

  作為一名有想法的大學生,對於現在的教育體制我只能期盼、服從、和別人分享我的看法,併發發牢騷。除此之外,我只能憧憬着教育事業步入科學發展觀的軌道、應試教育的體制能得到全面的改善罷了。

  當你的孩子沒有拿到好成績的時候,不要給予他們過多的責罵和棍棒,要學會理解與體諒,因為他們每天都在承受着多門學科的學習壓力。換一種思維角度去看看那些因不堪負重而過早退學的兒童,還有那些因為學習壓力而自尋短見了的、被壓力折磨得神志不清了的學生們,或許我們就會得到寬慰及理解他們的理由,孩子們有如一棵幼苗,需要我們給予同情、體諒和關懷。因為,應試教育下的孩子真的傷不起。

  張小 翔

  十一個工程文章

  2013年1月25日

您正在瀏覽: 應試教育之傷
網友評論
應試教育之傷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