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從“孔乙己”說開去

從“孔乙己”說開去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pp958

  作者王興立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人物形象,他迂腐,虛榮,好吃懶做,安於現狀,最後貧窮沒落,無法生存,在飢餓中平淡離去。

  魯迅先生對於這樣的人物形象“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我不僅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而惋惜,又為這樣一個封建沒落文人的愚昧而生氣。同樣是封建文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局,不同的思想。有的讓人敬仰,燦如北斗;有的讓人哀嘆,庸俗窮酸。人生觀不同,人生理想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局。儘管魯迅先生儘力喚醒,但總有那麼多麻木的人們一直在平靜的離去。於是魯迅先生“彷徨,吶喊,”最後,近似於“發狂”,也沒能看到多少改變。但魯迅先生沒有消沉,他認為,首先要改變的是人們的思想,於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用筆做武器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刻,到後來成為了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他的精神彪炳千古,與日月同輝。

  文人應該有文人的素養,應該有文人的人生追求,應該有文人的社會價值。那些封建時代進步的文人,總能夠憂國憂民,為人們的疾苦而奔走呼號。唐朝的杜甫先生,就不愧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深刻感覺到人們的疾苦,為了人們的疾苦輾轉反側,嘔心瀝血。為此寫下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強烈盼望能喚醒統治階級的注意,改善民生,讓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近代也有很多知名的作家,而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一個。他一生寫下了很多反映現實生活的不朽作品,塑造了各種各樣不同職業的人物形象。他敢於揭露社會的黑暗,旨在喚起國人的覺醒,勇敢的去為自己的幸福而鬥爭。但魯迅先生希望不斷破滅,“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一次次希望的破滅,使魯迅先生“走異地,行異路,去尋求異樣的人們”。魯迅先生雖然沒能親眼看到新中國的建立,但他的思想卻熠熠生輝,他的精神永存。

  我們生活在幸福的環境下,可謂太平盛世。可是,盛世下存有浮囂,和平中仍有污濁。清着自清,在任何情況下,應有高潔的人品,不屈的精神,頑強的意志。做一個正直的,健康的,向上的,智慧的文人,不要做一個低下的,頹廢的,庸俗的,愚蠢的文人。既順應社會歷史潮流,又永遠保持高潔正直的品質。

  目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思潮相互交融,相互激蕩。此時,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迷茫中看到希望,睜開慧眼,穿透層層迷霧,去迎接那燦爛的光芒。

您正在瀏覽: 從“孔乙己”說開去
網友評論
從“孔乙己”說開去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