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人生勵志 > 中金十年:一個“貴族”的興衰

中金十年:一個“貴族”的興衰

手機:M版  分類:人生勵志  編輯:小景

中金十年:一個“貴族”的興衰 標籤:只有一個地球

  中金十年:一個“貴族”的興衰

  時局的變化,讓高貴了十年的中金公司開始學習過平凡人的日子

  2005年9月,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ICC)迎來了自己的10周年紀念。

  就在距此3個月前,這家在國內倍享尊榮的投資銀行,平生第一次遭到政府機構對其服務質量的質疑。今年6月,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對參與社保基金投資的券商給出評價,在參與社保基金投資組合股票交易席位租用的14家券商中,得分最高的是申銀萬國證券,為73.6分;另外12家券商分數普遍集中在60-66分這一區間;而在研究水平、收益能力等各項綜合實力均排名靠前的中金公司卻以41.6分排在最後一名,甚至與第13名相差18.3分。

  對此,現任中金公司董事長汪建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社保的評價肯定有其評價的角度,可能(中金)在某些服務上也有做得欠缺的地方,是否還有其他原因有待進一步了解。”

  “無論如何,服務不到位都是大問題。”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評價說,此事對中金公司“象徵意義大於事件本身”,“過去中金公司由於和政府的關係密切,可以輕而易舉地拿到石油、電信等壟斷企業上市的大宗項目,這種壟斷的優勢使得中金公司可以‘不食人間煙火’,遠離硝煙瀰漫的戰場,但同時也使得其深陷這種優勢的依賴中”。

  “名門貴胄”下的“蛋”

  中金公司作為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投資銀行,是中國政府在特殊時期產生的一個特殊產物,中金公司的誕生,可以說是“極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

  1993年12月,前世界銀行駐華辦事處首席代表林重庚向當時的朱g基副總理遞交了一份“關於申請在中國成立中外合資投資機構的報告”。此時的一個背景是,中國類似電信、石油這樣的壟斷資源都想去海外上市,但國內還沒有一家投資銀行可以擔當此任。

  僅僅1個月後,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的王岐山接到了一份1994年新年禮物——中國建設銀行負責向央行提交相關的可行性報告。9個月後,央行通知中國建設銀行可以着手準備工作。緊接着,10月25日,中金公司五位股東代表: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岐山,摩根士丹利總裁約翰·麥克,中國經濟技術投資和擔保公司總裁蔣樂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副總裁鄭國枰,名力集團董事總經理查懋聲齊聚釣魚台,舉行了隆重的簽字儀式。

  “真是意想不到的順利!”林重庚事後回憶說,在他的建議下,摩根士丹利等外方第一次叩開中國的大門。雖然中國證監會有規定合資投行外方不能超過33%,但中金公司成了一個特例:摩根士丹利占股比例達到了34.3%,整個外方比例超過50%。

  1995年6月25日,中金公司掛牌成立,王岐山任中金公司第一任董事長。8月11日,中金公司召開了第一次董事會,會議確定了中金公司發展目標:“把中金公司發展成為一個提供全方位服務的世界級投資銀行,為中國金融投資業的發展樹立一個樣板。”

  可以說,從成立伊始,中金公司的身體里便流淌着高貴的血液,而它的主要職責就是“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體制改革、戰略重組和海外融資等提供多種服務”。“這相當於給中金公司壟斷這些項目的權力,所以那時我們都很羨慕它。”一位國內投行的老總這樣對《商務周刊》說。

  順理成章,中金公司的第一單主承銷業務就是中國電信的海外上市。1997年10月,中國電信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42.2億美元。此後一發不可收拾,中金公司相繼完成的海外IPO項目還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國聯通、中國人保、中國人壽等。

  中金公司的“話語權”

  10年前,中金公司懷着要成為“世界級投行”的夢想開啟了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投行的大門,並聲稱要為中國金融投資業的發展樹立一個樣板。在隨後的時日里,這家承載着政府厚望的公司,幾乎壟斷了電信、石油、資源等中國大型國企赴海外資本市場上市的承銷資格。

  在中國證券市場,中金公司同樣擁有顯赫地位。1999年,中金公司獲得A股承銷資格,隨後的2000年,中金公司以一單融資額78.5億元人民幣的寶鋼IPO,高調進入國內A股市場,並雄踞國內A股承銷第一地位長達3年。在中石化、招商銀行、中國聯通的成功,讓中金公司長時間在國內保持着爭奪大盤股IPO承銷權的不敗記錄。

  2005年5月間,市場上流傳出一份“中金公司核心機構客戶午間緊急內參”,稱由於市場將掉到700點,“自6月13日起建議撤出市場交易”等內容。一度引起市場混亂,直至中金公司出面闢謠方休。

  這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中金公司在中國證券市場“風向標”的威力。但就整個中金公司歷史而言,最令市場震驚的還屬“千點論”預言成真。這個中國短短十幾年證券史上最具震撼力的論斷,始作俑者就是時任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的許小年。

  2001年9月,由許小年主筆的一份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終場拉開序幕——調整中的A股市場》指出:“目前市場調整是不可避免,也是健康的。股價下跌並不是由國有股減持或大盤股上市引起。根本原因在於股價過高缺乏基本面支持,以及市場的不規範操作引發的投資者貪心危機。”

  這一判斷與經濟學家吳敬璉的“賭場論”遙相呼應,促動了中國股市一場聲勢浩大的“擠泡沫”運動。隨後,投資者看到,億安科技、東方電子、銀廣夏、藍田股份等上市公司所編造的神話轟然倒塌,直到2004年“德隆”作為最後一個“莊家”結束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庄股時代”。

  此後,“股市一度進入價值投資時代,中金公司的把握也幾乎毫釐不差”。一位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告訴《商務周刊》,“在2003年大盤1350點下方,中金公司預言股市出現了好苗頭,并力推以寶鋼、中石化為首的藍籌股,最終其引導市場完成了向價值投資理念的轉變。”

  沿着股市漲跌的脈絡,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跟隨中金公司的腳步,中金公司的投資報告被視為股市“內參”而炙手可熱。

  是什麼原因讓中金公司對中國股市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前述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把此歸結為兩點,一是相對其他證券公司,中金公司確實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國際化視角,但更重要的是“中金公司後面強大的政府背景”。業內人士普遍相信,由於中金公司能通過與政府行業部門的密切溝通,得以深入理解和把握國家宏觀經濟和國民經濟主導行業的發展趨勢,使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總能走在素有“政策市”之稱的中國股市前面。

  最後的貴族

  10年後的今天,中金公司依然一幅“孤傲、神秘”的貴族氣派,但其過去壟斷的高端IPO項目,在繼續遭受高盛、美林等侵削的同時,更受到中銀國際、中信證券等本土投行的蠶食。

  在國內,中金公司的不敗記錄終於2003年,在融資額高達百億的長江電力IPO項目中,中金公司敗於中信證券,這被認為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中信證券以120億元的主承銷金額排名第一,而當年中金公司僅以26.16億元排名第十位。2004年,儘管中金公司先後承銷了招商銀行的65億可轉債項目和中國聯通45億元的配股項目,以135.13億元的承銷金額居所有券商之首,但當年最大的武鋼90億增發項目還是被中信證券拿走。在海外,2004年平安保險香港上市的主承銷商名單里,中銀國際也取代了中金公司一貫的位置。

  不過,對中金公司未來更具殺傷力的是幾乎和中金公司一樣定位在大型投行項目和高端客戶的合資或外資投行。按照中國“入世”承諾,投資銀行業將在2006年年底全面解禁。而實際在此之前,高盛與曾任中金公司首屆副總裁的方風雷合資成立高華證券,通過巧妙設計高盛集團掌握了高華證券的管理和經營權,得以曲線控制高華證券。

  高盛高華的模式讓中金公司的美方股東摩根士丹利看到,還能以一種更有利的方式進入中國。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市場上出現了中金公司與摩根士丹利“十年之癢”的傳言:大摩試圖甩開中金公司,獨立在中國開展業務。有媒體披露,已經收回投資的大摩有意轉讓中金公司的股權,並且也曾與匯金公司有過股權轉讓的接觸,但是雙方並沒能在收購價格上達成一致。

  儘管兼任中金公司董事長的匯金公司副董事長汪建熙已公開否認了這一消息,但知情人士表示,中金公司最賺錢的投行業務這幾年大有被趕超之勢,而大摩在雙方合作長達10年之久的情況下都沒有取得控制權,故而萌生退意。

  中金公司與摩根士丹利的合作關係漸行漸遠,是最近幾年外刊熱衷的一個話題。在外刊的描述中,中金公司成立頭5年就換了5位CEO,原因是中金公司的管理模式和治理結構難於平衡中外方股東的利益,最後導致的結果是,“摩根士丹利逐漸與中金公司疏遠,他們拒絕為中金公司指派CEO,也不再向中金公司的管理委員會派出代表”。直到現在,中金公司依然沒有指定CEO,並一直沿用有6個董事總經理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模式。

  去年8月16日,深交所發布公告稱,該所已正式接收高盛高華證券為會員。此舉意味着,由高盛實際控制的高盛高華公司在中國的業務將正式開展,其直接衝擊對象就是中金公司,而高盛高華的兩位“關鍵先生”——方風雷和許小年,也正是當年中金公司的悍將。

  

您正在瀏覽: 中金十年:一個“貴族”的興衰
網友評論
中金十年:一個“貴族”的興衰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