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愛情散文 > 華山緣

華山緣

手機:M版  分類:愛情散文  編輯:pp958

  【泉城戀歌】之

  華山緣

  文/金罌粟

  陝西省華陰市有個華山,山東省濟南市也有個華山。華陰市的華山是五嶽之一,濟南市的華山是“齊煙九點”之首。

  現在,濟南華山風景休閑旅遊區二期工程就要動工了,周圍很多居民都忙着開始搬遷,我也“不幸”列於其中。在她腳下生活了數十年,和她牽手於淺夜月下,或和風細雨中,或晴日白雪間,獃獃的看,慢慢的瞧,傻傻的思,也許已經成了自己的習慣。突然說要分開,那種“有情最是傷別離”的感覺頓時充滿整個心胸。於是,或一人獨享,或約朋攜友,一遍遍的徘徊於她的周圍,試圖真正看清她那張滄桑厚重卻又純情靚麗的臉。

  一

  與華山一見鍾情,不僅緣於她的俊美,更多的是傾慕於她的內心。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濟南是有名的泉城,“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此處的楊實為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厚愛。但我們也不得不遺憾地承認,千佛山、英雄山有山無水;趵突泉、大明湖則有水無山;唯獨這個華山是山水相依,於是她那獨特的“勝名”和“靈氣”便隨着北臨黃河之水,南擁小清河玉帶一路滄桑千年。

  仰山而望,平地突起,堪稱奇秀壯美。鳥道而上,藤攀蔓連,盤根錯節。最讓人驚嘆的就是那些草中亂石了,或若卧虎尋行山野,或若雞形晨報平安;或作兔狀戲逗與山雀,或作赤龍盤橫于山崗。正是: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怒之如奔馬,錯之如犬牙。橫者如折帶,亂者如披麻”的石情石趣盡收眼底。

  頂峰倚天卓立,長風嘯嘯作聲,紫煙繚繞,白雲卷紓。極目南望,泰岱連綿,雲氣蒼茫;回目北眺,黃河逶迤,大橋飛架。春來萬枝吐翠,百妍爭奇,夏至細雨微蒙,溪水鳴澗;秋迎紅葉醉石,半山含羞,冬臨潔凈雪飾,玉接祥空;早晨噴薄日輝為你洗夢,幕野待合,萬道霞光為你飾衣,餘興山下,甘泉玉醇解你勞乏。可謂四季精美,日日嵌秀。這艷福,這情懷,神仙不醉都難。

  “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可見,北魏酈道元對她不僅體察入微,而且是一往情深。唐人李白登峰后嘆不絕口,信手寫下了“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拔,綠翠如芙蓉。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的傳世佳句,並在此與神仙赤松子結緣,可謂緣中之緣,令人瞠目。

  “早就聽說有“華不注”的說法,今天一游,這陡峭的山體倒也可以勉強稱為‘滑不住’了,單這‘芙蓉’之稱卻還沒能悟到端兒”遠來好友若有所思,似有所問。

  “呵呵呵,聽你‘滑不住’新解,到是有趣有形,當入俺華山釋說經典啊”,有人插科打趣,歡聲笑語頓時傳響空野。

  其實,“華不注”之說早見於《詩經·小雅·常棣》,中有詩曰:“常(棠)棣之華,鄂不”。“華”即“花”,“鄂不”即“萼跗”,謂之花蒂。山名“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於水中。要說“芙蓉“之說當因唐代山體四周皆水,素稱“蓮子湖或金明湖”, 北宋以前這裡淺水稻溪,沼澤蘆盪,水村漁舍,勝似江南。遠遠望去,此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支荷花骨朵,於是便有了“芙蓉”之說的。

  “趙孟頫那幅《鵲華秋色圖》,定當是對當時真實情景的描繪吧?”

  “嗯那,一定是吧”我隨聲附會。

  趙孟頫是中國書畫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家,《鵲華秋色圖》則是趙孟頫的山水畫代表作。也正是因了這幅煙雨浩淼,氣暢意厚,精美絕倫的畫,後人才將此景命名為“鵲華煙雨”,並列為了舊時濟南八景之一。

  該畫是在趙孟頫遊覽泉城美景和鵲華山水后,回其故鄉吳興所作。關於此畫的創作緣由,有《鵲華秋色圖》的一則題款為證:“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圖》。元貞元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頫制” 。

  元貞元年秋天,在外宦遊十載的趙孟頫以病辭歸故里,終於得以歸隱田園。這年冬天,趙孟頫在吳興再次見到了已步入人生暮年的友人周密,並為周密講述了自己在濟南所領略到的湖山勝景。為了更好地慰藉友人的思鄉之情,趙孟頫為周密畫了這幅後來名滿天下的《鵲華秋色圖》,以使友人可以於掩卷之餘在江南的煙雨中遙想千里之外的故鄉。從他的這幅畫中我們欣賞到的不僅是濟南的鵲華秋色,更是體會到了他那內心的隱逸之情,在以青綠為主的冷色調的山水之間,讓人感悟到的是一種遠離塵囂的蕭散疏淡的意境,這或許就是趙孟頫內心一直深深嚮往的田園歸隱之境也說不定。

  “哎呀,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一山書啊。緣分,緣分,下山,下山,吃酒,吃酒!”

  二

  與華山相知相依,不僅因了她的一身風霜,更是因了她的靈透與聰慧。

  每每和當地老百姓聊天,他們都會重複着告訴你這樣一個故事:早在春秋時代,這裡發生了舉世聞名的齊晉“鞍之戰”。據《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今濟南北馬鞍山下擺上陣勢,與晉軍決戰。齊頃公驕傲輕敵,卸掉戰馬鎧甲而戰,言稱“滅此而朝食”,結果,“齊師敗績”,後晉軍追逼於“三周華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與之更衣換位,並佯命其到山腳“華泉”取水,始得趁機逃脫。這是忠臣救主,更是後人典範。

  華泉,位於華山腳下華陽宮前,自號“華泉子”的明代詩人邊貢用這樣的詩句來描繪說:“圃園環高柳,淵泉抱古墟” 。后留世詩詞結集成冊取名《華泉集》,可見這位被授太常博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的他對華泉的深情與厚愛。華泉之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枯,為“金明湖”的浩淼和清純不斷的輸送着新鮮活源。這冬來一鏡倒影山,夏來游魚接肩游的神妙之景,也不得不讓邊貢不時發出“泛舟出近郭,落日半溪陰”的忘情感嘆。透過古人的筆跡,我們似乎看到了這樣一種撩人與寫意場面:山孤千林綠,湖闊百泉奇。蕩舟出大明湖,經小清河至華山腳下。陡見一湖,煙波浩渺。畫舫往返、蓮花怒放,白鷺與野鴨嬉戲其間;一座孤峰突兀獨秀,山影倒落,宛如出水芙蓉;山上,奇石古柏相映成趣,山下,遊人如織、香火鼎盛。如此,難道你還不為沒做泉城人而黯然神傷嗎?如此,你也就理解了今人為什麼非要投巨資恢復舊唐盛景的決心和夢想了吧 如此,濟南人心中的那個綠色之夢還會遠嗎?

  說到華陽宮,那更是氣韻非凡、功深意足了。金興定四年(1220年),道教全真教宗師丘處機的弟子陳志淵在山南選一依山得陽、傍水汲月處興建而成。內祀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五帝。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山東巡撫袁宗儒改名為崇正祠,正殿祀逢丑父、閔子騫,兩廡分別祀鐵鉉等二十二人和黃福等十九人。明萬曆時復稱華陽宮。后增建泰山行宮、三元宮,分別供奉碧霞元君和天、地、水三神。整座廟宇,有殿有廡,有亭有台,脊連檐牽。四周由牆垣相圍,院內古柏參天,虯盤鱗結,鬱郁森森,四季鳥鳴。祠旁舊有清泉溢出,澄澈味甘,后建井築台,供人餐飲。現代著名的山東呂劇《井台會》的原發地,就在於此。

  是啊,華陽宮因為他那千古故事和傳說而充滿神奇與厚重,更因為他那永恆的實體和精髓鑲滿聰慧和靈透。2010年,在對華陽宮維護修繕時,發現了大量清末民初道教壁畫。其中一組反映了碧霞元君自出生到得道成仙的全過程,是省內唯一,國內罕見。這是有心人在文革期間怕遭黑手,在壁畫之上塗以白粉,然後再在其上寫上“毛主席萬歲”才得以倖存下來的。今時重見天日,可謂是不幸中的萬幸啊!

  三

  華山,給人以豪邁和大氣,更給人以明理和細膩。她把永恆與瞬間,遠古與現實,毫無痕迹地交織在無聲的生命之中,一如野氣瓷意的山花,因緣聚和時,枯乾的枝條一夜之間便會綠意弄風。每次與她接近,那種渾厚純清的氣息,便會悄然彌滿整個心胸。

  習慣了對她獃獃的看,慢慢的瞧,傻傻的思。把自己的靈魂釋放到山中漂游時才知:人生無非得與失,痛苦、歡樂都是營心而造,當想起這些的時候,便能感到一種從心裡到生理上從未有過的踏實和滿足。頓時,雲消霧停,頓時,陽光燦爛。

  歲月如同涉水,生活如同登山。你有多大的胸懷,便能品味到多大的世界,只有智彗的眼睛才能看到美好的世界,只有忘我的投入,才能體味這山水給我們帶來的無盡的情趣。

  “你以為要搬很遠嗎?”妻說,“其實,我們安置房就建在離她不遠的黃河南岸。”

  “你確定?”

  “我確定!”妻轉手指向山路的那邊,“還有一個好消息,你看!”

  “俺那天,老朋友啊,好久不見”……

  2013-12-4於泉城

您正在瀏覽: 華山緣
網友評論
華山緣 暫無評論